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校企联合”模式探索1

2019-03-29 12:10张希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专业课程

文/ 张希晨(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引言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自1985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艺工结合”的培养模式,从整体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都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第七学期的“专题实践与研究”课程,通过安排学生进入设计单位实习,成为衔接课堂到职业、培养实践性人才的有力支撑环节。在学校与学院启动的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推进高年级专业间的交叉合作,与毕业设计进行衔接,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开始用“跨专业设计实践”环节覆盖“专题实践与研究”这一企业实习环节,学生这一阶段不再外出实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选题的研究与实践。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实习环节的取消必定会带来一些影响,这促使我们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推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促进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以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课堂作为补充,达到提升学生的实践专业技能的目标。一年多以来,借助多样化的设计企业介入教学,环境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内容依托企业实际项目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设计师参与的课堂或者有真实项目引入的课程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创新创造能力。课程设计内容如果从假设性、理想化的命题转向真实的项目与场地,对于增强学生前期调研认知的目的性以及设计讨论中关注“落地性”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从2014级开始,有意识地在三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城市更新与景观设计”作了相关的尝试。

该课程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理论为框架基础,侧重于学生景观设计综合设计方法与技能培养。因此衡量引入项目的适宜程度侧重于项目场地的公共性、对于城市与居民的意义方面的考量,同时考虑学生已具备的专业能力与项目难度之间的对接关系。经过综合判断,2014级的课程面对的是武汉滨江区域若干个码头的景观改造项目;2015级的学生面对的是常州市的一个工业遗产地段的景观改造项目。

以常州勤业塑料厂再利用项目为例,它属于常州市的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大环境来看,近年来苏南地区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比较关注,成功的案例也不少,但也面临着开发模式雷同、衰退比较快的困境,比如附近“运河五号”工业遗产地块的再利用现状就不尽如人意。这使得甲方无法给出明确的设计意向。加之场地内建筑缺乏明显特征,且场地被勤业桥分隔成东西两部分,消防问题比较大,作为商业开发停车又比较难解决,使得此物业十年来都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开发。

图1 场地航拍图(马宇飞 摄)

图2 场地建筑分类现状(沈潇/黄晓卿/吴南希)

这次课程训练带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生面对真实场地时,兴趣明显提高。场地缺乏基础图纸资料的窘境没有让学生畏难,反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多次前往常州进行场地调研,利用无人机了解场地与城市的关系(图1),完成场地与建筑的测绘,利用问卷与访谈了解周围活动人群的特征与需求,积累了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图2)。

其次,学生学会了站在专业的立场上,以投资方、开发者的角度去思考,从项目的投资与回报层面上探讨设计的“落地性”。作业时间的分配上给前期调研分析与研讨留出了更多的比例,将对“技术”层面落地性的关注放到了设计的后期,并最终形成了多样性的课程成果。比如同样是商业开发的定位,有些学生以工业遗址为基点,从挖掘常州“纺织”工业文化出发,整合运河旅游、文化展示与商业服务配套,构建创意产业园。通过将纺织工艺演化出半透明流动的墙体作为“新”元素植入,成为联结场地空间的主题与纽带,通过对涵洞的重新设计以及架设人行天桥加强东西两块场地间的联系,并通过沿运河的“底景”建筑改造打造场地面向运河的面貌(图3)。

有些学生关注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升级,关注技术发展对未来消费模式与消费主体的影响,致力于引入时尚元素塑造历史场所的新颖体验,结合网络构建新的社交关系,以吸引年轻客户群体,从而推动商业发展。(图4)。还有一些同学从对周边人群的观察与访谈中,发现运河南北区域消费的差异性,发现周边“日常性消费”趋于饱和而缺乏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进而从家庭收入与教育投资分析推导出引入教育产业的设想,后期的功能、流线组织、建筑与空间风格的更新都以此为主题。

最终课程汇报中,我们请来了规划部门、设计单位的专家以及甲方代表,对设计成果进行了点评。这个环节让学生受益匪浅。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学生富有创造性地思维,同时也指出一些商业决策的设想与市场运作之间未考虑到的环节,让同学们认识到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还要有社会学、城市规划、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才可以真正成为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不能把项目当成设计师自我表现的舞台。

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能力,了解市场与设计动态,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的指导。下一阶段我们将逐步完善与企业进行课程合作的机制,和更多设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型课题,通过聘请课程顾问形式让更多的知名设计师进入课堂辅助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的目标。

二、课余推进企业主导的设计工作坊

环艺专业研究性的设计工作坊具有时间跨度较大的特点,在高年级的日常教学切入往往需要占用学生周末的时间。2018年我们首次尝试了以企业带课题进入并主导的实训工作坊模式。这样的实践训练模式一个特点是快速。一般只需要占用三至四个小时,即可形成初步的设计方向。这是一种非常高效地寻找设计方案的方式,也是许多公司创作部门经常采用的方式。比如十月份上海泛亚国际设计公司来学院开展的项目快训,整个过程不超过三个小时,主创设计师简单介绍项目设计背景与条件后,学生随即分组讨论并准备汇报材料,最后半个小时用以汇报、点评以及主创设计师项目回顾。节奏紧凑而高效。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比较认可这样的工作坊形式。首先是团队的组建与合作方式,与我们的课程有较大的不同。临时组建的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和不熟悉的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且在短时间内要完成既定目标,对每一位同学是一个挑战。其次,每个团队最终只能呈现一个方案,这要求同学们掌握良好的沟通与表达技巧,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并说服队员,最终成为团队的领导与核心。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也使他们意识到展现自己的正确方式与重要性。

图3 作品-恣游(沈潇/黄晓卿/吴南希)

这样的训练模式也让我们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除了过硬的专业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任务组织方式、沟通与表达技巧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快训模式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组织也有可借鉴之处。教师首次接触一个班级的专业教学时,经常在开始之初布置快题设计练习,借此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参照快训模式,在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简化作为快速构思训练,可以通过1-2次课程就能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即确定基本的设计方向,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减轻学生课余作业的负担,为后期的深化设计与推敲留出更多的时间。

三、暑期建造实践

2018年暑假期间,环境设计专业与国内知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奥雅景观公司进行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实践合作:组织了20名学生参与奥雅公司为期一个月的入职培训。此次的培训主要是以“乡往的花园”为主题,以浙江桐乡市乌镇横港村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的八个地块进行设计并实施建造。“乡建”的热点以及亲手建造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我们也希望能借助企业的力量让学生深入了解切企业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建造”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热爱。

在“模拟公司”&“甲方乙方”赛制下,编入不同团队的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到了一个项目整体运作的流程与操作方法。在用地竞标拍卖完成后,学生们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方案修改与讨论。每个阶段都有严格控制的时间节点,再也不像学校里那样可以和老师商量拖作业;每一轮的汇报后都面临新的调整,方案永远在调整中;也许方案还没有完善,但施工建造必须要立刻展开,一边寻找材料一边建造一边修改方案……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甚至想象过的问题。在建造中,困难更是层出不穷。因为找不到符合预算的理想材料而需要调整方案,因为暴雨台风天气导致平整好的场地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甚至有因为前期调研不充分而无法施工导致方案流产的极端情况发生……比如李娉婷同学所在的民宿庭院设计小组,方案设计阶段希望能在抬高的庭院周围设置一圈绿篱作为空间的过渡,丰富视觉层次。但是在施工建造过程中发现围墙外的地面是曾经整修过的坚硬的水泥地面,厚达20厘米,完全没有办法依靠手工作业去除,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周期安排,最后只能放弃了这一设计初衷(图6,图7)。比如李春瑶同学所在的“可食花园”小组在图纸阶段完成了一个得到认可的方案,到了现场施工阶段,发现场地中心部位有一座坟地,导致原方案作废。后期施工阶段她们又碰到了台风暴雨,导致场地积水,需要等待排水重新整理场地才能继续施工,整个项目的进度令组员崩溃。这些状况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场地深度调研的必要性以及掌握场地设计技术知识的重要性。

图4 作品“网红式”商业步行街(石易乐/唐苑珊/诸明泓)

图5 泛亚国际开展的项目快训现场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学生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但因此也让同学们认识到平时在校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真实而有效的调研对于方案落地的支撑性,以及设计与建造存在的差异性。

在返校后的总结分享会中,同学们首先提到了学习的严谨性问题,重“形式”轻“技术”是非常不可取的。大家在课堂汇报方案时被老师问及的一些技术数据经常是以“大概”、“差不多”、“可能”来回答的,这反映出对于某项知识掌握的不确定性,将会使一个看似美好的设计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遭受更多的困难,甚至拖延整个项目的进度。对材料、施工技术掌握的重要性也是同学们体验深刻的一方面。乡建营在评审环节中注重成本控制、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打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组学生对于施工方法、材料、废物处理的选择。大家尽可能选择场地内或者周边材料市场内可获得的免费或者低成本的材料,还有一些废弃的物品,并学会通过一些沟通技巧,从村民手中“骗”来免费的器物,用于场景中的陈设(图8,图9)。

在乡建分享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基于设计与建造本身进行分析与总结,而且结合项目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乡村建设热点作出了更多的思考。横港村距离乌镇景区约5公里,总用地面积490亩。小河在低密度的民居及院落间穿过,目之所及农田、桑田保留完好,民风纯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居民半数已搬离,村内空心情况严重,大部分房屋只有老人居住。在全国乡建热潮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乡建?”(李春瑶),“什么是乡村的未来?”(苏敏),“村庄最重要的是什么?”(李娉婷),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大家从自然风光、建筑、人文历史等方面重新界定乡建对于村民与日常生活的意义,思考当前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思路是短期的经济行为还是能通过人的引入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生机,探讨艺术介入乡村的可能性与“空心村”再生的途径和意义……

通过本次乡建实训,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将来的工作所要面临的问题,清楚接下来的学校学习应该补充什么,进一步明确实习、考研、出国深造之间的选择。作为教师,我们也意识到:通过从课堂延伸到实践再回到课堂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独立的人格,这种职业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对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展望

1. 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016年以来,我们在原有10个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个实践基地,覆盖了国际型建筑景观设计公司、国内知名室内设计公司以及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村镇实习基地,在实践基地建设上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布局,也更多地与本地的建设相结合,希望能依托这些基地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得到更好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为地方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其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我们必须要回答“如何联合”的问题:我们能给企业带去什么?我们能从企业获得什么?只有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这样的合作才是长久的。

图6 第一小组 民宿庭院设计(李娉婷)

图7 第一小组 民宿庭院改造前后对比(李娉婷)

图8 可食花园建成效果(李春瑶组)

图9 “落雨听风”别院的旧物墙

2. 建立实践型课堂教学机制

建立这样的机制首先是解决项目问题,其次是教师队伍的建设。

项目周期与课程周期是否契合,项目内容与课程目标的是否契合,都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因此需要教师们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并通过建立更多的合作单位,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合作机制,才能建立一套合理的体制。另外,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与公平性的关键因素。以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提高科研与业务能力,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保障。

3. 形成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框架

面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结构性的转变,必须思考如何改革专业设计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有效”植入,推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模块,以实践反哺设计教学,重构以实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设计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