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统根基

2019-03-29 12:10张竞琼许晓敏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潮服装思想

文/ 张竞琼 许晓敏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一、近代服装新思潮概要

服装思潮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是一定时期部分人群对服装较为一致的认识。服装思潮包括对服装本身的造型、工艺及服装业的认识,具体而言即回答什么是服装,为什么穿服装,以及如何穿用、设计、制作服装等问题,它体现在一定时期的服装评论与穿衣、制衣等服装实践中,反映了该时期的服装风貌并对服装与人的关系及发展产生影响。

近代(1840年~1949年)是我国社会的历史过渡时期,国人在近代社会思潮的引导下和在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中,重新审视了服装问题,由此形成了有别于我国古代以礼制思想为核心、以“贵贱有等,衣服有别”1坊记.礼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63.为形式的服装观念的新趋向——近代服装新思潮。近代服装新思潮是近代社会变革与社会思潮演变的产物,是近代国人对“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2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 1943(36):25.,以及“衣冠故事多无着令,但相承为例”3沈括.梦溪笔谈(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6.等传统的重新思考和对日渐西化的新面貌的认识,是引导中国服装登陆现代世界的灯塔。

二、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实质

近代服装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它内涵着服装自由、彰显个性等人文主义思想和以此为前提、运用实证的方法认识与发展服装的科学主义思想。

2.1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直接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末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它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专制主义,肯定人的本质与价值并倡导个性解放,对西方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导作用,也是西方“窄衣文化”的思想基础。在“西风东渐”的时代潮流助推下,人文主义在近代中国开始从社会思潮层面向服装领域渗透,并成为引导我国走出古老的“宽衣文化”的思想核心。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思潮兴起。在这场社会思潮下,古老的中国学到了一些器物层面的新东西;但在观念层面,始终执着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中体西用”原则。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所掀起的变法思潮将“学”的范围扩大并广泛宣扬了“变”的观念,所谓“变者,天下之公理也”1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5.。于是,在器物层面的学习之外,出现了改变学校“虚文”、废除八股制度和兴办西式学堂等举措,具有基础思想引导作用的教育都开始“变”了,也就意味着历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儒家正统也开始“变”了。于是,承载着等级礼教、身份贵贱等标识意义的服装也开始面临“变”的问题。康有为就曾上奏“断发易服”的奏折,还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提出“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居之欲美宫室,身之欲美衣服也……”2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36:1-80、193-254.的观念,同样肯定了人的天性,倡导了以人的需要作为服装选用原则的思想,这是对“克己复礼”的礼教观念的否定,是服装人文主义的先声。

辛亥革命正式将变法思潮落到了实处,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变”的历史任务。“从前专制,是以人民为奴隶。现在觉悟了,知道大家都是人……国家是人人的国家,世界是人人的世界”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576.,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从此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得到相对平等的对待和肯定。这里所宣扬的平等精神正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之一。

针对服装问题,辛亥革命的革命者们提出,“古代的时候衣服所谓是夏葛冬裘,便算了满足需要;但是到了安适程度,不只是夏葛冬裘,仅求需要,更要适体,穿到很舒服;安适程度达到了之后,于适体之外,还要更进—步,又求美术的雅观”,可见,这里的服装已经不是服务于“不下士人”的礼制了,而是服务于每个人的需要——“这个需要问题,就是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64-865.,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每个人的服装问题都要解决。同时,“在此时阶级平等,劳工神圣之潮流,为民众打算穿衣之需要,则又要多加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要方便”,这主要指方便人的活动,针对的是中国古代宽袍大袖、不便于活动的服装形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服制草案》取代了自古以来规范服装的各种“礼”、“典”、“令”,成为民国服装新制度的纲领。草案只规定男女礼服,便服则主张“听人民自便”,且明确提出,对于“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的服装风貌要“从同为宜”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服制草案.档案号:1002-639. 1912.。这一方面打破了服装礼制的枷锁,传播了服装自主的人文观念,另一方面则为服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向具有实用、个性等人文思想内涵的“窄衣文化”看齐。

图1 新青年杂志封面《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1期

1915年,《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新青年》)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图1)。新文化运动是“西风东渐”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对西方的学习从前期的器物层面转向了思想文化层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6陈独秀 . 敬告青年 [J]. 青年 , 1915, 1(1):1-29.,这里的“科学与人权”即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新思潮的两个核心。陈独秀指出:“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人的运动”就是围绕人进行社会活动,以有个性发展需要、有自我追求的人为对象,让人成为有意识的、独立自主的人,要让人“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不要当“机器、牛马、奴隶”,成为能自己“吃饭、穿衣、走路”的人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新青年, 1920,7(5):10-15.。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所以“对于衣服选择的意志,有相当的自由”2张元欣.女学生初夏服装[J].中国学生, 1929,1(5): 30-31.;所以要“装饰来凑着人”而不是“人去凑着装饰”3黄觉寺.女性与装饰[J].永安月刊, 1943(39-43):12-56.;所以服装“在美丽,实用之外还需要的是个性”4方雪鸪.关于女子新装束的话[J].美术杂志, 1934(1): 588.。这些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此起彼伏、相互呼应,形成了近代服装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为人们真正有意识地摆脱礼教、为近代服装人文精神的普遍觉醒以及服装革新奠定了基础。

2.2 科学主义

科学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系统认识与把握,万事万物皆有其学问与规律、皆可成为科学,实事求是、求“真”是科学的本质。梁启超说:“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5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J].科学.1922,7(9):859-870.,科学精神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寻求真理以建立系统知识,并由此促进事物发展进步的思想。

在洋务思潮的涌动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包括纺织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但此时人们追求科学并不是为广泛的“人”服务,这种狭隘的科学态度能让服装得到一定发展,但发展的程度有限。变法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伪科学态度,新式教育为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此时以全民幸福为宗旨的科学精神开始初步树立,孙中山在谈论服装问题时便提出改良纺织技术、发展自主的服装纺织业以达到全民“丰衣足食”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864-865.的构想。到了新文化运动,思想先驱们举起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旗帜,同时也举起了以此为前提的科学主义的思想旗帜,至此真正的科学主义开始深入人心、深入服装领域,并成为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另一核心成分。

“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7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 1919, 7(1):12-19.,评判的态度正是科学主义的一大特征,它是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诠释,它要求对沿袭的制度风俗、圣贤教训提出质疑。在这样的科学态度下,有了“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是‘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的思想质变;有了“胸以下全白,胸以上纯黑,袖子照披肩式,飘动时可露出白臂的全部”的新式服装8叶浅予 . 晚礼服 [J]. 玲珑 , 1932, 2(72):1029.,破除了以章纹为贵、以五色为上、以深藏为美等礼教魔咒。“研究事实”、“讲究观察和实验”9任鸿隽.何为科学家[J].新青年, 1919,6(3):4-10.也是科学主义的重要内涵,即使是一枚小小的纽扣的起源,也值得并有必要通过“细心的查古画像,古雕刻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资料”来进行实证10郑振铎.悼许地山先生[J].文艺复兴, 1946, 1(6):674-676.。衣服沾上了难以去除的污渍不是置之不理,而是通过研究“衣类污点拔除法”11陆咏黄.衣类污点拔除法[J].妇女杂志, 1915, 1(3-4): 8-18.等科学方法给予解决。同时,“吾人之心理,时有新的欲望,衣装上必以时而进”12李寓一.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J].妇女杂志, 1928, 14(9):24-30.,尚新是人的本性,创新是科学主义的内涵,也是科学发展服装的必要追求。在创新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单就近代那件令人爱不释手的改良旗袍,在短短的几十年,就经历了令人膛目结舌的种种变化,如及地、及踝、及膝等长度变化,直线、波浪等衣摆变化,长袖、无袖、倒大袖等袖型变化,低领、立领、元宝领等领型变化,大襟、对襟、假襟等开襟变化,盘花纽、一字纽、拉链等纽结变化,细香滚、肩垫、珠饰等细节变化(图2)。

图2 改良旗袍的开襟变化《中华》1940年 第94期

三、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统根基

新思潮倡导对新文化的“输入”,同时,也倡导对传统文化的“整理”,这是我国近代文化“再造”的方式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 1919, 7(1):12-19.。实际上,不论近代是否倡导以这种“评判的态度”来塑造时代文化,文化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全盘翻新,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它(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一经制造或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性格,成为巨大的传统力量”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6-40.。近代服装新思潮相对我国传统服装思想文化而言是质的飞跃,但它的形成并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根基。

3.1 从“仁”到“人”

“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的思想里,它既有强调“克己复礼为仁”等维护礼教的方面,又有“泛爱众,而亲仁”3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2、101.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人道主义的方面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6-40.。孔子后,儒分为八,各支流都多少继承了“仁”的人道主义特质,主张“仁政”的孟子就尤其强调了“仁”的人道主义内涵。“世之显学,儒、墨也”5韩非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406.,在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之前,墨家是能与之鼎足而立的另一大流派,而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实际上也讲“仁”,“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虚亏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只是墨子的“仁”更主张兼相爱而交相利,更强调“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这些黎民百姓的民生问题的解决6墨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229、246、105、345.。总之,“仁”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固有基因,这个基因对近代服装文化的重塑以及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形成具有潜在推动作用,与外来的“德先生”一起共同完成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人文主义思想架构。

图3-A 名坤伶章遏雲剪髮紀念造象《北洋画报》1928 年12月27日

图3-B 社交名媛李金容女士的新发型《摄影画报》1934年第10卷第4期

首先,“仁”是近代国人身心解放的潜在动力,是近代服装造型与观念变革的思想基础。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开篇便借孟子的“人有不忍之心”为题,表达了对众生之苦的深切同情,“不忍”的仁爱观念让康有为在思考缠足行为时,表现出明确的批判态度。他不仅表示“目击其苦,心窃哀之”,还积极投身天足运动,劝诫缠足,以“仁”的博爱胸怀为广大民众争取解放:“吾既为人,吾将忍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7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36:1-80、193-254.孟子曾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8孟子[M].长沙:丘麓书社, 2000:201.,近代中国的服装新观念正是以这样的“仁”为前提逐步构建起来的。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使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进来;而另一方面,中国古老思想传统中的人文情怀也与此呼应而苏醒。不缠足思想在短短几十年间深入人心,女性及其藏在弓鞋里的双脚得以解放,从而换上了新鞋、新装,这些既是近代国人在西风东渐的社会潮流下觉醒的结果,也是具有人道主义特质的“仁”的复兴的表现。从最初的天足运动,到后来的剪发运动、天乳运动等(图3),“仁”始终是这些解放人的运动的重要思想基础。“凡是损伤自然的身体,而妨碍其发育,揉矫人为的形式以为美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1飞黔.束胸和穿耳[J].革命的妇女, 1927(8):14-15.,试想一个没有“仁”的传统的国家,又怎会关心身体发肤的损伤呢?

其次,“仁”是打破服装等级观念,树立简便、节用等近代服装新思想的基础。从繁复的绣衣、费料的百褶裙到简约的改良旗袍,以“仁”为本质的节用、实用思想引导着我国服装沿着不断简化的轨道走向近现代。“便于生活、利于动作、趋于简便”2李瑞云.谈谈健美[J].妇女生活, 1932, 1(11):249.、“灵巧、美丽、简便”3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 1922(7):3.是近代国人普遍推崇的服装原则。近代思想家们继承了墨子“仁者之为天下度也”4墨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229、246、105、345.的思想,继承了孟子“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5孟子[M].长沙:丘麓书社, 2000:201.的思想,也继承了老子“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6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93.的思想。相对于前两人的“节用”观,老子的思想达到了更高尚的境界。衣服不好不要紧,只要咱们怀里有玉——显然这个玉也不是真的玉,而是指玉一般高洁的思想境界。所以在老子看来,贵族不贵族不在于穿了什么,不在于用什么礼器,不在于合什么礼制,而在于其内心世界是否高贵。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高深,但是却不容易明白,或者明白了假装不明白,或者明白了却做不到。此外面对时尚这个近代服装领域的新晋主角,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俭、平等、博爱等“仁”者的传统美德更是一览无余。时尚本身不是坏东西,它有促进服装发展、使人的个性得以展现的正面作用,但盲目追求时尚却会造成奢侈浪费的负面影响。近代国人在倡导“新装”的同时纷纷强调了“衣服贵乎朴素”的观念,因为“男女衣服式样,时常改变……一经制就,式样又改,概成废物”实在是“有碍生计”7市商会呈请取缔奇装异服[J].妇女月报, 1935, 1(7):28-38.,有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8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37:3、1.的传统思想,有悖当时基本民生问题尚未解决的社会境况。基于此,近代教育家邰爽秋以墨子般的仁爱之心领导了一场“土布运动”。他提出“我们看透中国的士大夫阶级都是因为一件长衫而不顾和平民为伍,所以要解脱去这因袭的束缚”9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37:3、1.的主张,倡导土布短衣以减弱服装等级的象征性;同时出于“认定每年穿着二十元土布便可以救一个人”10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 1934(9):167-170.的博爱观,他带头穿着经济实用的土布短装,并推行“实行社会节约,努力社会生产”11教育参考资料选辑[M].教育编译馆, 1933:63.的措施,为全民的幸福而奋斗。

3.2 从“异端”到“异服”

“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1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丘麓书社, 1987:81.,儒家以外的思想流派均被古人视为异端。所以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是异端,倡导个性与自由的老庄是异端,反对礼教的“竹林七贤”以及李贽、李渔等后辈均是异端。然而,这些异端思想及异端者们勇于质疑权威的精神却是我国传统思想中极其宝贵的部分,它们为开创我国近现代自由穿着“奇装异服”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首先,人们在近代服装新面貌的塑造过程中重现了“异端”叛逆与不羁的传统,重新定义了“奇装异服”的观念,树立了服装自由的观念。张竞生率先提出反礼教的异端思想:“衣服不是穿来做礼教用,也不是穿来做偶像用的证据”13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新书局, 1925:17-33.,打破了服装等级礼制的正统思维。李寓一亦打破了过去认为奇装异服会“疑众”的主流观念:“奇装异服四字为社会一般心理中概念,盖指异于寻常之奇装异服而言。但追本溯源,装饰只有美与新两种意味。新者皆奇皆异;非奇非异,无以见其新”14李寓一.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J].妇女杂志, 1928, 14(9):24-30.。其实近代新装都是奇装异服,《良友》、《玲珑》等期刊上刊载的大量旗袍、运动服、泳衣等种种新装束(图4),均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新装的需求和人们对待奇装异服的态度。新装的风气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在三十年代重张“礼义廉耻”的新生活运动中,南京政府特地针对服装提出了“旗袍最长须离脚背一寸”、“袖长最短须齐肘关节”1石瑛.取缔奇异服装案[J].南京市政府公报, 1934(143):67.等硬性标准以期取缔奇装异服;然而,“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2庄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432.的自由观念已经重新在人们心中生根,人们表现出不畏权威的理性,照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饰”3张朋川等.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74.,并不理睬政府的限制。

图4-A 女騎士,《中华》1938年第70期

图4-B 泳装,《中华》1936年第45期

其次,近代国人提出了舒适、实用、个性等服装思想,并以此为原则进行服装改良的具体构想与实践。人们认识到了自由的可贵,所以正如以“行为尊孔孟,思想服老庄”为人生信条的林语堂所言,“一切约束限制的东西我都恨”4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2、71.,这正是“异端”思想的一种延续。于是限制女性活动的缠足行为及相应的弓鞋被抛弃了,人们提出了“鞋形宜与足相似。前端需宽大,使足趾得活动自由”等舒适性观念5绍元.足部和鞋袜——着高跟鞋的亦宜留意[J].妇女杂志, 1928,14(4):31-38.;“反自然,不卫生,与无美术的束奶头勾当”受到了批判,人们要求新式内衣具有“有托持双乳之利,而无压迫胸部之弊”6绾香阁主.胸衣构造说明[J].北洋画报, 1927-10-29.等实用价值。

3.3 从“墨学”到“科学”

“墨学”是先秦时期的一大思想流派,虽然秦汉以后逐渐解体,但其学说却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学中的兼爱、节用等仁爱思想,以及其所秉持的“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7墨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229、246、105、345.等辩证唯物、实证分析思想,对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宋代科学家沈括就曾研读并引用《墨子》中的相关理论以写作其科学论著《梦溪笔谈》。沈括在该书中相对理性地完成了古代少有的、政教之外的服装学说,其中包括胡服、幞头等服装形制与由来的论述,“短后衣”、“玄纁”等服装相关事物的“辩证”。只是这些论述分散在“故事”、“器用”等篇章中,没有以服装进行“类取”和归纳分析。这一点,在后来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得到了改善。在这本科学著作中,宋应星继承了墨学实证、归纳分析等思想与方法,在“乃服”和“彰施”中集中论述了丝、棉等纺织原料的制备过程与设备,以及“龙袍”、“布衣”等服装的原料与织法。虽然宋应星并未否定贵贱有别的主流服装观念,但其撇开礼教、纯粹针对服装本身进行科学研究的做法无疑为此后对服装的科学认识埋下了火种。梁启超有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8市商会呈请取缔奇装异服[J].妇女月报, 1935, 1(7):28-38.,以“墨学”为起点的古代科学思想与外来的“赛先生”一起共同完成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科学主义思想架构。

首先,在对服装的重新认识中,近代国人传承并发展了科学划分服装品类及归纳服装性能的理性思维。有人提出“衣服原料种类,可分植物物质原料,及动物物质原料两种”,并进而将棉、麻等列入“植物物质原料”,将毛、丝等列入“动物物质原料”,随后再分别列出夏布、葛布等具体衣料品种,同时也将当时日渐增多的棉毛混纺面料、人造丝等列入讨论范围1民众化学生活[J].民众特刊, 1933:7-9.,这是从原料物质构成的角度来分析服装,与宋应星“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的认识一脉相承。又有人归纳分析了棉、麻、丝、毛等服装原料的优点与弱点2农隐.衣服与人体的关系[J]. 妇女杂志, 13(1):94-96.,展现了服装自身的客观特性,与礼教无关、与等级地位无关,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适用与审美的追求来选用服装,“中官不衣纱縠绫罗,诸司小儿不服大巾”3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532.的等级规范就此成为无稽之谈。立足服装原料科学理性地认识服装,这是打破服装等级礼制思想的利器,同时也是传统的分类与归纳分析等科学思想在服装领域的续写。

其次,实证的思想在近代服装领域得到传承与重视。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实验的思想,二为考证的思想。就实验的思想而言,其实,古代中国人在炼丹术中早已践行了实验的方法,并在唐代炼丹家的“伏火”实验中发明了四大发明中的黑火药。只是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实验的思想并未战胜研读四书五经等圣人之言的学界主流。随着近代新思潮的涌动,“在事实上做工夫”成为“近世文明的特点”,“讲究观察和实验”4任鸿隽.何为科学家[J].新青年, 1919,6(3):4-10.的思想在服装领域逐步得到重视。人们开始通过实验的方式认识各种服装面料的特性,如在原料成分的判定上,“(丝织品)在烛上焚之,其状如融化,如沸腾,在未焚之沿边,卷成黑色小球者,此为纯丝佳品也”,这是当今服装材料学中依然倡导的燃烧实验法;在棉织物色牢度的判定上,可通过对照实验的设定进行判断,其中包括将布料以“白色肥皂和温水轻洗之”、“入锅蒸之十分钟之久”等方法5罴士.衣料鉴别法[J].妇女杂志, 1921,7(9):94-98.。这些服装实验中所传递的思想是近代国人科学精神的启蒙,并最终指引了我国服装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图5 中西元素大融合,《妇人画报》1937年第45期

就考证的思想而言,必须提及我国以研究经学为主的考据学,梁启超认为“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2:236.,近代国人将这种思想转向了服装领域,重新认识并肯定了服装的价值,对服装的变迁展开了相对客观的考证与记录。许地山本着这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服装学术研究。他搜集了不少古画的影印本和照片,做了很多卡片资料,进行了不少田野调查7周俟松.许地山年表.许地山研究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80.。他经常去逛寺庙,他认为庙里的泥塑木雕为后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张鸣琦回忆自己曾为了研究中国历代服饰而去找过许先生8张鸣琦.我与许地山先生[J].中国文艺(北京),1941,5(1):18-19.,可见许先生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很不错。在此基础上,许地山于1935年在《大公报》连载发表了的论文《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还计划编写《中国服装史》。有意思的是,后来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曾在1930年发表过《论落华生》一文(图5),沈先生于文中高度评价了许先生的文学成就,也肯定了许先生的“各种思想学问”9沈从文.论落华生[J].读书月刊,1930,1(1):203-208.。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沈先生的大作也是以考据充分严谨而著名于世。“史学便是史料学”10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0:4.,以史料为依据是包括服装史在内的历史研究的唯一科学态度,也是近代服装科学主义所遵循的原则。故有《妇女面饰涂黄考》,通过引用李长吉、张芸叟等古人的诗词歌赋论述中国古代女性妆容的历史11妇女面饰涂黄考[J].玲珑, 1935, 5(27):1811-1812.;故有《剪发考》,以“史记吴世家”、“楚词九章”等为依据,证明剪发行为自古有之以引导人们理性地看待剪发问题1少华.剪发考[J].天津商报每日画刊, 1936, 21(30):2.。还有《戏装考略》,以“旧史书和小说图案、元曲选缀白裘等书上所绘的图”探讨了戏服中“巾”、“盔”等服饰的由来2戏装考略[J].大公报, 1930-4-11.,进一步强调了考据的重要。

四、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3刘淇.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 2011-10-15.,是相信我们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进步性。文化自信是我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个性、自主走向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风东渐”的力量不可小视,但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积淀了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来复兴我们的“中国梦”。

4.1 告别中世纪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正式以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名义进入我国,由此形成的社会新思潮对国人的思想解放以及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再造产生了历史性影响。

从此我们告别了中世纪4袁伟时.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5.。封建社会的服装大格局是“天”定“礼”,“礼”定“服”,“服”从“礼”——人及其服装都被框定在“贵贱有等,衣服有别”5坊记.礼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163.的礼制中,且“衣重人轻”,人得按照礼制去穿衣服。这种格局至近代社会被打破,人成为支撑服装的内核,服装不再是维持礼制的工具。人也不再按照“礼”的规矩去穿衣服,相反可以自由地选择衣服。我国服装由此从一成不变、极尽规范的“宽衣文化”走向日新月异的近现代服装新文化。西风东渐而来的人文与科学思想对我国近代“变服”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否认,但全面追溯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渊源,不论在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角度上看,均可窥见本土传统文化的缩影。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6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 1919, 7(1):12-19.的思想纲领,可见新文化运动并非要完全抛弃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是倡导在“输入”新文化的同时“整理”旧文化,以推陈出新的姿态进入现代文明。

首先,新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的思想因子,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注民生、关注百姓衣食的“仁”,可以看到不畏权威、以自由为上的“异端”,还可以看到唯物辩证、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墨学”,这些就是人文与科学思想在我们“国故”中的模样,只是长期的“边缘化”模糊了它们的样子,但它们的活力却始终潜藏着,只待人们拨开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关注它们。终于,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专制,新文化运动打破了思想专制,这不仅意味着外来文化有了进入我国的“入口”,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有了进入近现代社会的“出口”。表面上看,新旧势不两立,“新文化”要反“旧文化”;但实际上,“新文化”要反的只是“旧文化”中的糟粕,所谓“整理国故”,自然不能丢掉“国故”中内涵着人文与科学思想的文化精髓,自然要将其加以研究、发展和运用,使其成为新思潮的一部分。故我们可以看到流淌在国人血脉中的“仁”、“异端”以及唯物辩证等传统思想文化在近代的苏醒,它们由“潜”而“显”,作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内应被放大,使新思想真正落地并发挥其历史引导作用。

同时,近代新思潮积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接纳人文与科学精神,使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作为“外援”,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初打开了禁锢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牢笼,我们民族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也被整理出来,与德先生、赛先生一拍即合,相互呼应成为时代思潮。于是,人们打破了贵贱有别的服装“礼”念,摆脱了小马甲和缠脚布等人性缺失的服装旧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服”运动,创造了百花齐放的服装风格与改良旗袍等中西合璧式的经典样式。它们吸收了收腰、做省等西式元素,但却不曾泯灭其中国特色,尤其是改良旗袍,至今仍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我们能在短时期内取得如此成果,一方面是人文与科学精神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我们民族血脉中自带的优良基因经过激活后所迸发出的力量。

4.2 新时代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在近代中国完成曲折而壮丽的“变服”过程之后,一部分封建“糟粕”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一部分精美、精工的“精华”被请进了后世的博物馆。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历史使命仍在继续,以此为基点的审美观、价值观与设计观仍是此后我国服装建设的出发点。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劝戒缠足”、“打倒小马甲”等都已经成为历史,前辈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我们承担了对抗封建专制的重任。后世国人所要做的便是在前辈们举起的人文与科学的旗帜下继往开来,继续完成中国服装走向未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使命。如何使服装设计更具新意、更时尚,如何使服装更合于人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现代人的生活则成为了当今服装的热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始终围绕着前辈们所探寻出的思想真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精神。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不断推陈出新、着装者与设计者共同实现的交互式服装设计等实践,均是以着装者的心理需要、审美需要等为出发点;现代服装研究中,如牛奶纤维、竹炭纤维等在服装中的应用则均是基于其对人体健康、舒适等的积极作用,无缝内衣、防辐射服、防晒衣等等的开发与研究亦如是。这些实践与应用反映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与时俱进的特质。此外,新时代下,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将引导我们解决如何改变“中国制造”以实现“中国创造”、如何树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装品牌等时代课题。在这些新时代的服装问题上,我们任重道远。

总之,我国近现代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及其涵盖的服装观念并非完全源于“西风东渐”等横向交流,它们也深深扎根于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纵向继承。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重拾“衣冠王朝”,在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使我们在新旧文化内调和的新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1,重新构建具有本民族个性的服装新文化,再创新时代的服装经典。

猜你喜欢
思潮服装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人心碎的服装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