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之木工艺篇

2019-03-29 12:10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工艺

文/ 凌 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关于“工匠精神”、“木工艺”和“木文化”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达到对产品的内在追求和外在表现的整体统一。工匠们通过改善现有的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努力创新,实现从工艺到文化的内涵升华。

木工艺是以天然木头为主要材料制作的艺术品。中国的木工艺是传统手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千百年来,历史悠久,形成博大精深的木文化。无论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中的木雕物件,还是明清时代的匠心大作,都展现了木工艺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深厚的木文化底蕴。木文化既是体现了木材的利用方式,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观,是木工艺的文化内涵升华。是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文化理念的体现。

二、材料选择中的“工匠精神”:质朴自然、亲切人性

在中国,木工艺可以追溯到最远久的上古神话传说。《商君书·画策》:“昔者, 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概括描述了人类早期依靠木材生活的状况。在早期世界人类发展历史中,不论是东方建筑或是西方建筑都经历过“木结构”为主的一段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西方人顺应自身的历史进程很快转向坚硬的“石材”, 而中国人创造并践行着“天人合一”的理论,顺应自然环境供养和自身的需求,长时间的保持了“木质结构”。石材给人的感觉很冰冷,质地坚硬、分量沉重;但木质量材料却让人感觉亲切,富有人性,质地自然、朴素。中国人认为木头是比石头更加富有人文意味的材料,而且相较于石材,木材也更亲近自然。当西方人逐渐舍弃木材,并在使用石材的路上越走越深时,中国人则将木材应用坚持到底,直至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喜欢木质房屋和家具,甚至玩具。

中国人从最初的以木建房,到后来将木具应用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使木制品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及生活使用器具的主旋律。谈到“木文化”,大部分国人都会想起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乱动荡,国家对文人和匠人的管理逐渐松动,能工巧匠们在这种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中施展各自独特的才能和本领,木材的应用因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此后木的运用在生活中更加深入,出现了各种以木头为原材料的精巧物件。随着木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理论的逐步发展成熟,木文化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派别体系,有了自己的风格。在木文化的体系中,又以长江两岸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发展较为丰富细腻。木质房屋、屏风、窗格、桌椅、床铺等室内外设计制造所体现的木文化也逐渐丰富成熟,具有了文化传承意义。

三、结构形式中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注重细节

1、木工艺的结构形式体现为“中国样式”

木文化是“中国样式”的体现,是“中式图形”、“中式产品”、“中式理念”的综合体。譬如木艺雕窗,通过各种工具在不同形状尺寸的木窗上进行简单或复杂的雕刻创作,以各种不同的木材作为材料,通过精巧的技艺展现艺术,这是木工艺,也是木文化,包容于“工匠精神”。

所谓“中国样式”包含了具有东方元素的方式、图形、产品、理念,以体现情感需求。“中式图形”则是指具有中国地域及文化特色的图绘形象。“中国样式”是指经由源远流长的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且被民众认可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和方法。“中式产品”即对应具有中国地域及文化特色的物品。“中式理念”则是于理性高度之上对具有中国地域及文化特色的思维活动结果的概括现象。纵观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轨迹,宫殿、寺庙、商铺会馆、家居民房都是木艺文化的舞台,精美绝伦,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木工艺不仅仅是简单的具有装饰或实用效果的建筑元素,它更承载着中国历史演变的文化和精神,以中国样式体现精益求精的科学性和情感需求,注入生命文化,不断创造。

图1 明式梳背椅

图2 明式灯挂椅

2、木工艺结构的经典形式:卯榫结构

中式木结构中的榫卯结构,不需要铁钉和胶水来固定框架,通过结构的契合完成搭建,牢固且美观,是古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典范。其设计精巧的细腻感,体现了科学合理性。传统材质和传统构件通过设计师精巧的设计之后与自然、人类生活方式一一对应,展现了木结构产品在设计中无限的创造应用潜能。榫卯结构凝聚了古代木工艺制作者的高度智慧成果,结构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息,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和创造性、科学性、人性化的体现。

明代家具以做工精巧、造型优美、风格典雅著称于世,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家具的黄金年代” ,明式家具也是木工艺品的集大成者。当时,工匠们将最优质的木材、完美的设计和精心的匠艺融汇一体,制造出令西方人惊叹的“如谜一般完美”的家具。明代家具最大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精、巧、简、雅”:其中“精”,选材精良,制作精湛。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工艺上采用卯榫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图1 2)

3、木工艺装饰的华美样式:木艺雕刻

木雕是以木头为原料雕刻各种形象的艺术。我国古代木雕多用以装饰建筑部件或家具。在苏州园林众多的建筑构件中,尤以门窗的雕琢最为精彩,如图3、图4。它们宛如一道通透典丽的木构图案, 显得格外的轻盈空灵, 散发著缕缕幽古雅韵。园林门窗形式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形态是“隔扇”。隔扇是门窗中最为高大的,既有窗的功能,又有墙和门的作用,对外能够围护,对内能够分隔,还能够采光和通风,运用十分广泛。窗棂(窗棂通俗的说法是窗格)是隔扇的主要部位,是图案装饰的重点所在,一般由木条拼接成各种网络的连续图案,空灵通透,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我国故宫博物院、平遥古城、陕甘会馆、苏州园林等著名历史建筑中,各种木艺雕窗荟萃,精美绝伦,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纵观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轨迹,宫殿、寺庙、商铺会馆、家居民房都是木艺雕窗的舞台。

木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木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古人还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各异,最为著名的还是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图5),画中绘有大幅的屏风,而屏风当中绘有山水的图案。《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图6)描绘南唐中主与其弟会棋的情景。头戴高帽,手持盘盒,居中观棋者为中主李璟,对弈者是齐王和江王,人物容貌写实,个性迥异。衣纹细劲曲折,略带顿挫抖动。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故画名曰“重屏”。屏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工艺手法也异彩纷呈,它作为传统工艺领域里的一枝奇葩而流传,深为民众喜爱。

图3

图4

图5 《韩熙载夜宴图》

图6 《重屏会棋图》

四、木工艺中的“文化精神”:生命符号,情感共鸣

(1)延续的生命概念:

中国木结构在建筑中常有所使用,各种窗、廊、轩、亭作为转折过渡,通过室内外空间循序渐进变化,展现出一种柔和的交融,在自然环境中增添人文情趣,融入人所需要的生活气息。这种人类情感递进方式与大自然相融合后便赋予了建筑一种生命荣华交替的鲜活感。建筑经历着岁月的不断洗礼,见证了人类的生活历程,时间为建筑一刀刀刻下了记忆,而承载着众多历史符号的建筑有着生命概念精神元素。

(2)文化符号

① 礼文化

木结构艺术品中,传统中式隔断和窗格具有相互针对性而富有典型的礼文化内涵。木隔断除了作为日常家居存在以外,更作为东方文化中“礼”的承载者而存在。一道设置得体的隔断,可以恰到好处的隔断开市井与家堂,可以恰到好处的隔断宗族关系下的不同辈分不同等级,更可以恰到好处的隔断出“孤男寡女不可共处一室”的教条。隔断是为了切割出一个空间尽量避免与另一个空间的交流,而木窗格则恰好不同于隔断,木窗格则是为了在一个安全完整的空间内寻找一个得体的对外衔接处,既保证了房间的完整性又给予居住者最适宜的对外连接点。通过木窗可以完成居住者想要与外界达到含蓄而不被阻碍的环境共有的需求。

② 设计文化

中国传统文人追求“道法自然”,作为木结构建筑中的园林设计,其木窗与居室中的木窗则有所不同。它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烘托,起到“框景”的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设计构图,运用联想、想像、比喻等设计手法。这种手法在江南园林中比较常见,设计者常常通过漏窗来含蓄的表达景色的美丽之处,但却让人感到不尽真切,似画非画,仿佛有一种欲说还休的美。这就比一眼望尽要细致别样的多,妙趣横生。于不同角度位置观看不同的景色,联想到不同的人生际遇,继而有了不同的思虑感悟。

③ 禅意文化

在传统木结构的隔断与木窗设计制作上,创造者还赋予了它更多的禅意文化。如天圆地方,以少胜多,空则满的概念。天圆地方这一点从窗格的样式模范中就可以察觉。中国古代的窗和隔断几乎极少有出现非方正形状的,即使有曲线的应用也会极为克制,只使其左右侧边变成曲线,这就是对天圆地方文化得影射。对于传统隔断来说,以少胜多就是隔断存在的根本意义——节约成本。隔断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在不改动房屋建筑格局的情况下使活动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3、情感符号

木艺雕窗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具有装饰效果的建筑元件,它更承载着中国历史演变的文化和精神。古代的木窗和木质隔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到现代也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且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屏风或者隔断,既可以作为屏障,有效的分隔空间,避免出现一览无余的尴尬,又可以装点居室、美化环境。隔断也是“世界与世界的分割”,隔断的这一面是浮躁的世界,隔断的另一面是浮躁世界中不被沾染的净土。

木质家具、隔断、屏风等工艺,被现代年轻人所喜爱,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的渴求。在中国人进行设计情感化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的老物件的怀念逐渐显现到了设计师眼前,而一场关于美学设计历程的革新,正悄然且稳步地发生着。当下的年轻人显然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的、冷冰冰的、一间又一间的密闭的房间,人们开始对物件寻求情感共鸣的状态那些带着“温度”与“情怀”的设计更能让年轻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与“共鸣”,更能获得他们的内心的认可。隔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缓冲作用,似隐非隐、似露非露,隔断在“我”与“他人”之中起到了一个纽带的功能。这个纽带也包含着需求者的感情色彩,“我”想要和你有所联系,但又不愿被你一眼看透我的内心,隔断像是一层雾,蒙起了主人家的千丝万绪欲说还休。同时这种隔断又不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交流,保持传统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睦。在这时隔断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承载与隔挡双方的窥探,物件在人的主观感情渲染下就逐渐拥有了自身的意义,与人产生了斩不断的联系。这种影影绰绰的感觉正是许多人追求的“情感共鸣”。

五、 木工艺的传承发展----“工匠精神”的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将"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国家层面提出现代的中国需要工匠精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里的“工匠精神”,包含着职业态度和能力,既是理念也是行为。玉不琢,不成器,工匠们必须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对物态度,执着并在产品和技术上有不断创新突破,实现自我价值。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及其榫卯结构应用到现代木产品创造制作中,使其与现代设计思维相结合,巧妙的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多的为社会服务产品。

历史上,匠人更多的是关乎手艺的传承,变化很少,重复做一件事情,一系列动作,品质稳固而加强。而木艺则含有艺术的成分,强调的则是一种独立思考,蕴含着某种独到的文化精神,不断创新的灵感与创作,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

事实上,当一个木匠倾注自己所有的心血专注在一件作品上时,作品与创造者的生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外而内,就已经具备精神力量,这就是工匠精神。我们透过木建筑、木家具等,看见了古人强大的精神生命,我们借由这种物品与古人对话,这时我们就能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已经完成了从匠人到大师的升华。维克多.帕帕奈克倡导设计师应当对人类的真正的需要负责,具备社会意识和伦理意识,在设计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商业利益,还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1[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P.66-67.在当今现代社会,繁华复杂迷惑了太多,更需要有心思的匠人来坚持专注,突破固有,不断创新,体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人类是有感情的社会群体。杭间在其《手艺的思想》里写道:“我意识到民艺自身自灭的时代已经结束,民艺已不再是乡土的事,而是我们大家的事;已不仅仅是文化研究的事,而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2杭间:《手艺的思想》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7 P.22.当下的产品设计顺应着人文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力求反映和满足不同人群的情感需要。而作为具有几千年宗族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更是更加注重家庭和睦融洽。在进行设计情感化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的老物件的怀念逐渐显现到了设计师眼前,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的渴求与对私人活动空间的保留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方向之一。而一场关于美学设计历程的革新,正悄然且稳步地发生着。当下的年轻人显然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的、冷冰冰,那些带着“温度”与“情怀”的设计更能让年轻人产生情感上的依赖与“共鸣”,更能获得他们的内心的认可。木制产品形成的巨大文创产业,事实上让年轻人安心掏出钱包的,是品牌与产品背后隐晦或者直白的表达的新生活态度与方式,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感染,是人们对物件寻求情感共鸣的状态。这时候,产品已经变成了纽带,这个纽带包含着需求者和使用者相互的感情,“我”想要和你有所联系—这种影影绰绰的感觉正是许多人追求的“情感共鸣”。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延伸,它的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号召力和影响。1宋建明:《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科技+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新美术》2013年第11期,P.10-20文创产品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观点入手,寻找文化意涵与商品呈现的适宜脉络关系。2徐以贤.以台湾原住民文化为例探讨文化产品设计的转换运用[D].长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2004.如图7、图8,为台湾文创木工艺相关产品。

图7

图8

除此之外,人类是具有赋予客观物体以情感的本能的。一个产品设计融入到使用者的生活中时,它的情感意义被不断强化,这时候产品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它作为记忆的承载体代表着一种生活的延续,产生着“触景生情”的体验,具有工匠精神的设计在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展现了出来,即社会产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创新设计。让一位传统的匠人华丽转身为一位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让产品引导消费者思考,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时,木工艺的的创新具有了导向性。

对木工艺和木文化的传承应当是先理解,后消化吸收,最后再提炼反哺到文化创作中去。这是当代木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中国工匠精神的创新之路。这种化无形而后用的方式并不是那种浅表性的对旧文化的搬运,用这种方式创作出的文创产品可能你看不到它借鉴了哪种中式图案或者样式,但当你细细品味它时,那种融入其中的中式木文化的“精气神”会一点一点的浮现,一种中式的审美风格也逐渐显现,带着强烈的中式木文化精神,如图1、图2。在现在全球化市场中,地域文化风格百家争鸣,具有工匠精神的本土产品设计还应当从行为、习惯、风俗、观念等等角度上进行思考演变。

在工匠精神中,木结构、木文化是其一部分体现,但绝对是必不可少且无可取代的一部分。作为工匠精神的主要发源国,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文化对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重要性,木文化,不仅是木文化,必须不断挖掘、不断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发挥工匠精神。 对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待于我们做更多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诠释。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工艺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