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振旺 樊锦诗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敦煌研究院)
宝相花之名来自佛教,象征佛教庄严、妙相之花,“宝相”一词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有“宝相尊严”之谓。唐宋以来的文献多有记载,唐代典籍记载的织物纹样“宝花”1注:《新唐书·地理志》载越州贡罗有“宝花花纹”者,日本正仓院也有“小宝花绫”题记的织物传世。([宋]欧阳修,宋祁撰《地理志·二》,《新唐书》卷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91页。),即为宝相花。北宋李诚《营造法式》里有对宝相花纹样最早的描述,称之为“宝相华”。2[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营造法式》卷二十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7页。《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讲到:“若解分明生晓悟,眼前便是宝花开。”3王重民,王庆菽,向达等《敦煌变文集》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17页。宋代司马光有诗云:“宝相锦铺架,酴醾雪拥管”4李文泽,霞绍晖校点整理《司马光集》卷十四,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9页。,北齐邢邵《文襄皇帝金像铭》记录:“神仪内莹,宝相外宣。”5[北齐]邢邵《文襄皇帝金像铭》,[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8页。可以发现,无论是“宝花”还是“宝相花”均与佛教祥瑞的意象相关。雷圭元先生认为宝相花是佛教艺术常用的一种图案,属于蔷薇的一种,大朵丽色,多瓣,宝相花图案是以莲花形象为基本形并加以变化而成的,产生于北魏,盛于唐。1雷圭元口述,杨成寅、林文霞整理,程十发艺术馆主编《雷圭元团艺术论》,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第239页。但严格来说,综观中国图案史,北魏时期宝相花还未形成。《中国纹样史》中说宝相花又称宝仙花,是蔷薇的一种,花大而色丽。宝相花在唐以后历代均有应用,大体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论牡丹、宝相、莲花、石榴,只以花心不同作为区别。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关友惠先生指出,宝相花是唐代流行最为广泛的纹样,其本义就是莲花,但花形外沿甚圆,结构呈收合状,花瓣层次比较复杂,繁丽动人。3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下),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第45-48页。而欧阳琳先生研究认为,宝相花是一种团花图案,其综合牡丹、莲花的特征绘制而成,但既不似牡丹,也不似莲花,其形象饱满,取之自然又匠心独到。4欧阳琳《敦煌图案解析》,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敦煌学大辞典》中对宝相花纹样的解释是:“莲花装饰纹样的一种,形式有二,一种花形四瓣,如‘十’字形,花瓣桃形,花瓣有以莲瓣纹组成,有以云头纹组成,有以叶纹组成,研究者俗称宝相花。另一种,花瓣稠密,层层不尽,放射状。不似莲花,亦非团花。”5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205页。这里所说的“不似莲花,亦非团花”与关友惠先生在《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一文中的“花瓣不易分辨”“花形又作放射状”意思相同,其花形繁复,色彩华丽缤纷,有富贵宝气之象。赵丰先生在《中国丝绸通史》中说宝相花是唐代对团窠花卉图案的一种称呼,是中国本土纹样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的典型代表,综合了各种花卉因素,叶中有花,花中有叶,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艺术。6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6页。
图1 宝相花形成及变化过程示意图(笔者自绘)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宝相花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西域纹样融合、再构的结果,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宝相花洋溢着世俗的欢娱,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唐代佛教艺术由神性到人性的转变,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唐代的织锦、漆器、铜镜、金银器和首饰上。《新唐书·地理志》载兖州土贡有镜花绫7[宋]欧阳修,宋祁撰《地理志·二》,《新唐书》卷三十八,第994页。,唐代绫锦图案名中有“镜花”一词。8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14页。唐代铜镜和金银器纹饰与染织纹饰相互借用,其中团形宝花最为典型。宝相花在唐代织锦中独领风骚,出土丝绸绫锦上多有发现,例如在新疆阿斯塔那和日本正仓院发现的织锦上面的宝相花花瓣重叠,花形圆满,富贵华丽,彰显出大唐风范。宝相花在唐代铜镜中大放异彩,式样繁多,有作正面表现,有作侧面描写。另外,宝相花在唐三彩中也有形式各不相同的运用。
唐代文化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态变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传统以通变求新的民族特质。9龚书铎主编,李岩分册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隋唐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页。宝相花可谓这一特征的典范,其既有对前代文化的继承、诠释和理解,又根据时代审美的需要和宗教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宝相花以莲花纹为基本结构,但其造型突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写实的大莲花图案的藩篱,与现实中的莲花有很大差异。其花形繁密,形态多变,造型严谨,层次丰富,由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结构具有规律性,母体纹相对固定,是综合了莲花纹、忍冬纹、叶纹、云头纹、石榴纹、牡丹纹和茶花纹等元素,通过想象加工而成的典型化理想之花。
图2 莲花瓣的演化形式
图3 忍冬纹的演化形式
我们将隋唐图案予以解构和分析,可以得出若干具有规律性的元素,尽管造型各异,但具备相同特征,即母体纹,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母体纹样组成了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图案。从隋唐莫高窟的序列资料看,宝相花的主要构成来源有莲花纹、忍冬纹、叶纹、联珠纹、云头纹、石榴纹和牡丹纹,其演变形成前后经历了漫长时间,笔者以示意图的形式予以呈现,如图1所示,大致图解宝相花的形成进程。笔者综合诸位学者之观点,将宝相花的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一,宝相花以莲花纹为基本结构,但其造型摆脱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写实的大莲花图案,与现实中的莲花有很大差异;二,花形繁密,形态多变,母体纹相对固定,是综合了云头纹和忍冬纹、石榴纹、牡丹纹等元素加工而成的典型化理想之花;三,造型严谨,层次丰富,由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结构具有规律性。宝相花的演变形成前后经历了漫长时间,笔者以示意图的形式予以呈现,如图1所示,图解宝相花的构成来源和形变化进程。
初唐以降,随着唐代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代崇尚盛大华美之风,简单的莲花瓣已不能满足人们日趋华丽的装饰需要,莲花开始融入当时流行的元素,如石榴、叶纹和牡丹等新纹样,当然也包含以往流行的忍冬纹和云纹,传统与新样并举,莲花纹渐趋华丽丰富,摆脱了以往简略、写实风格的束缚,结构规整,层次繁多,表现出愈来愈繁复饱满的宝相花风格。经过初唐的酝酿和激荡,多种纹样巧妙组合交融,熔铸出代表唐代审美风尚的大唐之花--宝相花。
从莫高窟藻井宝相花的序列资料中可以看到莲花纹向宝相花演变的过程,如初唐第205窟藻井井心大莲花初步具备了宝相花的特征,莲瓣融入了忍冬纹、叶纹和云头纹,但造型整体松散,各花瓣的结合不够灵活巧妙。第329窟藻井是初唐飞天莲花藻井之代表作,承前启后,集初唐藻井图案之大成,展现了宝相花流光溢彩之魅力。到初唐后期第334窟和第381窟,忍冬纹、叶纹、云头纹等和谐完美地融为一体,如图2所示。
隋代中后期以来,忍冬纹急剧衰落,到初唐时不复独立存在,而是融入其他图案造型,一是融入卷草纹,与牡丹、石榴纹等共同组成繁复的卷草纹;二是两两相对组合,与莲花瓣巧妙融合,组成了桃形侧卷瓣莲花,如图3,并与牡丹纹、云头纹、石榴纹等共同组成宝相花纹。忍冬纹与莲花瓣相结合构成的侧卷瓣,形同卷曲的花朵,层次丰富,富有生机,立体感强,突破了原先平瓣莲花单薄之感。在莫高窟藻井图案中,忍冬纹和莲花纹的结合最先出现在隋代第401窟联珠纹中的莲花图案,两个相对忍冬纹组成一个花瓣,彼时简单,层次和变化少,到唐代的各个阶段,相对忍冬纹不断变化发展,造型变得丰富与精致,重层叠晕着色。
可谓此消彼长,与隋末唐初忍冬纹的衰落相反,叶纹和云头纹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型纹样,并成为唐代宝相花的重要构成元素。叶纹的种类很多,来源复杂,学界观点不一。日本学者中野彻和英国的杰西卡·罗森认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叶纹受西方装饰图案的影响,尤其是中亚、西亚的建筑装饰图案。1[日]中野彻:《中国的文样》[M],东京:平凡社,1985。与此前的忍冬纹、葡萄叶纹之明显外来属性不同,唐代莫高窟的叶纹是本土纹样和外来叶纹的融合,而非完全西来之物。宝相花中的云曲瓣融汇云气纹和叶纹为一体,变化丰富,与其他元素一起共同构成华丽多变的宝相花。云头纹是构成宝相花的重要母体纹之一,也是宝相花理想化造型不可或缺的部分。云头纹头尾相连,与叶纹结合形成圆润丰满的对勾瓣,是宝相花花心和外部各层花瓣连接的纽带,这种连环嵌套结构让宝相花呈现出富丽华美之感,如第41、123、321窟中的云头纹(图4)。云头纹在中国工艺美术器物上出现的时间很早,我们可以从早在战国、汉代的陶器和瓦当上发现成圆环状排列的云头纹,出现于西周中期青铜器纹饰上的卷云纹(图5),基本形是由圆形曲线组成的如意状卷云形。由此可见,唐代图案不仅中西合璧,崇尚新题,而且取法传统,立意高古。
图4 云头纹的演化形式
图5 周代青铜器卷云纹
图6 萨珊王朝建筑上的石榴纹装饰
图7 唐代金银器纹样
图8 陕西三兆村唐墓金银器图案
图9 初唐莫高窟石榴纹的三种表现形式
应该强调的是,石榴纹是初唐宝相花的重要构成要素。在莲花纹向宝相花转变的过程中,石榴纹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初唐部分宝相花花瓣具有明显的石榴造型特征,如第211、323、381窟,花瓣如同绽放的石榴,这种造型一直延续到了盛唐第41窟的宝相花中。根据现有资料考证,其也为首先在西方出现。石榴原产地在西亚地区,至于中国石榴的来源,通常认为石榴是由涂林安石国(又作安息,今伊朗)在汉代时引入中国的,梁元帝《咏石榴诗》“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1[唐]欧阳询著,汪绍楹校:《果部上·石榴》,《艺文类聚》卷八十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1479页。唐代石榴种植已十分普遍,唐代诗词歌赋关于石榴花之歌颂颇多。唐元稹有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2[唐]元镇:《感石榴二十韵》,(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零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39页。因此石榴有时亦称为“安石榴”。《中国花经》中说在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的古墓壁画上,已雕刻有硕果满枝的石榴树,这或许是最早的石榴装饰画3陈俊愉,程绪坷:《中国花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第200页。。 石榴纹的出现晚于葡萄纹,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萨珊王朝建筑装饰中的石榴纹纹样(图6),是目前公布资料中最早的石榴纹样。4张晓霞:《天赐荣华--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发展史》[M],第119页。石榴纹传入中国后在隋唐两代的铜镜和金银器中经常出现,如河南杏园村唐李景由墓出土的金银器纹样(图7),在陕西何家村窖藏和陕西解放饭店前窖藏的唐代各类金银器纹样上(图8),亦有造型各异的石榴纹。
初唐前期石榴莲花藻井流行,代表洞窟有第373、387、375窟,其中心为石榴,呈“十”字形(第373窟)或“米”字形(第375、387窟)排列,依然保持莲花结构,花瓣中的石榴果实由两片相对的忍冬叶构成,形同石榴绽开露出石榴籽。石榴纹在唐代工艺美术器物中广泛流行,在同时期莫高窟装饰图案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如图9所示。第一种是忍冬纹作为侧卷瓣形成一个石榴造型,中间一般还有很多石榴籽,如第373、375、322窟;第二种是独立的小石榴纹出现在宝相花和卷草纹中,小巧灵动,起着连接桥梁的作用,成为连接各种花纹的纽带,如第397、387、331、329窟;第三种为石榴花,小石榴花托上涌出盛开的石榴花,如第322、387窟,在结构布局以及各个组合单位的连接上,石榴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代宝相花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到开元、天宝时期,宝相花又汲取了牡丹花的特点,造型和结构有向牡丹花发展的趋向,瓣形饱满,花形圆润,显得雍容华贵,如第49、123、175、166、320等窟。其中第123、166、320窟宝相花最外层侧卷瓣宝相花和云曲瓣宝相花均添加附瓣,第49窟藻井宝相花纹样出现了点状花蕊组成的花心,更似牡丹,因此有学者将这个阶段的宝相花纹称作牡丹纹。
天宝时期,莫高窟藻井图案中出现茶花纹,并有有渐趋成熟的趋势如,第172、126窟边饰与中唐时期茶花纹相似,反映了盛唐向中唐的过渡。到中唐吐蕃时期,莫高窟茶花纹流行,取代宝相花中心原本富丽繁复的大莲花,成为藻井中央主花饰,中心方井茶花纹团花的六个或八个单体花朵用缠枝纹串联成一个大花环,花环内绘一平瓣莲花小团花,如第201窟,或一茶花,如第154窟,缠枝茶花空隙处饰小花瓣,部分绘石榴(第201窟)。单体茶花花形分正视与侧视,其中正视花形为六瓣,侧视花形为七瓣或八瓣,瓣片顶端有裂,与中心莲花互相呼应。中唐时期莫高窟茶花纹盛行,既受中原工艺美术的影响,又与吐蕃人的审美趣味相关联。《酉阳杂俎》记:“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1[唐]段成式《友植上·山茶花条》,《酉阳杂俎》续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吐蕃人为何偏爱生长于蜀、滇、桂的茶花,薄小莹女士推测,吐蕃人的这种爱好大概与其曾一度控制南诏有关。2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第50-112页。这在《资治通鉴》卷216、234、239中都有关于南诏臣于吐蕃而后又上表归唐的记载。3注: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击南诏阁罗凤,阁罗凤兵败而臣于吐蕃。宝应二年,吐蕃又攻陷松、维、保三州,使剑南西山诸州皆入吐蕃控制范围,直到贞元九年,南诏王才遣使上表归唐,剑南西山诸羌也去吐蕃附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玄宗天宝十载条》,卷234《德宗贞元九年条》,卷239《代宗广德元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这一段历史也许能对吐蕃人格外喜欢用茶花纹作一补充解释。中唐晚期茶花团花减少,不似早期流行,茶花卷草边饰依然流行。上述诸窟部分图例见表2,限于篇幅,文中不再一一列举。
2)硼肥。 基肥可亩施硼肥 150~250 g,每 2~3年施1次;喷施可在花期和幼果期用0.3%硼砂,促进花粉管延伸,以利于授粉受精,促进幼果对钙的吸收。
宝相花的花瓣造型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规律。《中国纹样史》一书认为“宝相花在唐以后各朝代都有运用,基本形成固定格式,只以花心不同为区别,花瓣则千篇一律”。 这里所说的“花瓣则千篇一律”表达的应该是花瓣的构成元素和结构特征相似,而不是花瓣的形态千篇一律。4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第229页。其实考察唐代各阶段宝相花之造型可以发现,唐代宝相花构成元素基本相同,但瓣形变化丰富,由基本母体纹构成的花瓣无一相同,花瓣层层向外呈放射状组合,或交错重叠,产生千姿百态的宝相花造型。
关友惠先生在《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一文中分析认为,宝相花纹样的花瓣是由莲花母体花瓣与其它纹样结合演变组合的复合花瓣。5关友惠:《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M],第42页。笔者将宝相花的瓣形细分为桃形侧卷瓣、正卷瓣、云曲瓣、对勾瓣四类主要形态,他们是构成宝相花纹的单位纹样。桃形侧卷瓣是两个忍冬纹相对围合,合二为一,似桃形亦似石榴。正卷瓣似花瓣的正面造型,瓣尖内卷且有云曲。云曲瓣也似花瓣正面造型,融入牡丹花元素,类型多样。对勾瓣由云头纹首尾构成,一般与云曲叶纹相结合形成瓣形。总体来说,唐代前期正卷瓣宝相花数量较少,有初唐第329窟,第211窟藻井宝相花其中一层为正卷瓣。而侧卷瓣、云曲瓣和对勾瓣是唐代宝相花纹样构成的主要瓣形,且在各个阶段造型略有差别,唐后期宝相花以正瓣为主,向内卷收敛。总体来说唐代宝相花呈现出由简趋繁,然后又化繁为简之演化特征,下面逐一具体分析这四种单元花瓣的形成、变化和造型特征。
图10 隋莫高窟第401窟联珠纹
桃形忍冬侧卷瓣,顾名思义是由忍冬叶片构成的桃形花瓣。隋代桃形侧卷瓣己见其雏形,如在隋代第401窟联珠纹中(图10),此种瓣形稚拙简略。初唐时桃形侧卷瓣渐趋成熟,如初唐前期第321、211、381窟的桃形忍冬侧卷瓣是莲花瓣、忍冬纹与石榴纹的同构,似未开之花蕾,中间则由石榴纹来填充,瓣形变得饱满,但组合比例尚不协调。桃形侧卷瓣在不同时期的卷曲程度不同,初唐前期忍冬纹卷曲较深,层次少,带有明显的石榴特征。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宝相花纹样中的忍冬叶片开始变化,侧卷幅度明显变浅,初唐后期肥厚的瓣形造型逐渐变得清秀细致,如第358、103窟(见表1)。
图11 李重润墓天井过道之纹样
图12 永泰公主墓志之边饰纹样
表一 唐代宝相花花瓣类型统计
桃形忍冬侧卷瓣宝相花在初、盛唐都很盛行,在中原各地工艺品中广泛应用,如陕西干县大足元年(701)李重润墓过道天花的四瓣桃形莲花(图11),唐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志边饰纹样中的八瓣桃形莲花(图12),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花银羽觞”上的六瓣桃形莲花,郑州上街区55号墓开元时期菱花镜上的八瓣桃形莲花。关友惠先生认为初唐敦煌桃形瓣莲花纹藻井无疑是对上述中原地区纹样的模仿,纹样发展演变时序与之同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演变和创新,逐渐形成初唐莫高窟全新的藻井装饰纹样。 关友惠先生同时指出莫高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还是由本地画师或久居敦煌的画师所绘,史苇湘先生也持这种观点,敦煌本地画师模仿中原画师的作品,有的图案取样于当时流行的丝织品及各种工艺品,并进行再造,使之适应敦煌石窟的需要。这些纹样经过长期的实践磨合之后,到初唐后期达到成熟,成为具有敦煌特色的唐代图案。
正卷瓣在初唐时期只有第329、211窟,另外在盛唐第32、33窟藻井边饰图案中也有正卷瓣,如图1所示。中唐和晚唐时期正卷瓣开始流行,成为藻井团花的主要瓣形,如中唐第360、369窟和晚唐第85窟等。
叶纹吸收了石榴花造型并汲取了牡丹花花瓣短圆、花形饱满的特点,逐渐演变为云曲瓣。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如下:
第一种,贞观时期至开元时期云曲瓣一般与对勾瓣共同组合成瓣形,如第217、126、41窟,或作为桃形瓣之间的补充,如第171、323等窟,用来丰富宝相花的花形和层次。
第三种,开元后期、天宝时期,云曲瓣取代了桃形侧卷瓣构成宝相花,花形更为圆润,如第171、49窟,以上所述诸种瓣形如表1所示。
对勾瓣又有学者称之为云头瓣,它的造型来源是云头纹和云曲瓣的结合,其外形为多种形态的椭圆,两端回卷如花蒂,托起侧卷花瓣的两侧,起到衔接的作用,是唐前期宝相花纹中最基本的单位纹样之一。如第321、41、334、323等窟(如表1所示),其以宝相花花心为圆心做内翻、外翻的环形排列,有的相倚,有的相离,宝相花的结构与样式因此更加丰富多变。
唐代图案纹样是丰富的,也是单纯的。言其丰富,是指唐代二百余窟,各窟纹样不尽相同,窟顶藻井图案变化万千,使人眼花缭乱;说其单纯,是指其母体纹相对固定,结构规律雷同一般。 当然如果细分下去可以发现,唐代宝相花的结构不一而同,根据花瓣造型和图案结构,可以分为花瓣式、团形发射式和花朵式;如果从花心与外层花瓣的构成关系来分,又可分为花心空地式和花心满地式两种。母体纹相互组合形成数种单位纹样,例如桃形侧卷瓣、云曲瓣和云头瓣等,这几种单位纹样之特点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穿插,有时彼此难以分类。另外在不同时期,这几种单位纹样造型比例和组合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故不同阶段的宝相花看上去有姿态迥异之感,反映出各历史时期的特征。
表二 唐代宝相花类型
唐代宝相花纹样在各阶段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不断推陈出新。根据宝相花花朵结构关系,可以分为三型:瓣式宝相花、团式宝相花和花朵式宝相花,根据花瓣和花心的关系,其中团式宝相花又可分为空地式宝相花和满地式宝相花两种类型。根据统计可以发现,瓣式宝相花在初唐前期、盛唐后期较多,初唐后期和盛唐前期以团形发射式宝相花为主,花朵式宝相花主要出现在中唐。
瓣式宝相花花瓣围绕圆心排列,外延单元花瓣互不相倚、连接,图案结构疏朗,相对简单,带有明显的初唐前期石榴莲花和大莲花藻井图案的特征。根据统计可以发现,瓣式宝相花藻井井心相对宽大,边饰层次普遍较少,一般只有二、三层。瓣式宝相花代表洞窟初唐前期有第205、381等窟,初唐后期盛唐前期有第211、321、323、32、33、46、215、216、384 等 窟,盛 唐 后 期 有 第 31、41、42、79、113、120、182、374等窟,如表2 所示。
团形发射结构宝相花是“米”字结构和圆轮结构的叠加,从中心向外作层层扩展分布,形成一种圆形辐射状结构,尽管内容丰富,内部组织多变,但繁而不乱。团形发射式宝相花藻井代表洞窟有第77、321、331、334、335、338、339、340、341、372、26、49、103、122、123、175、217、319、320、45、126、166、170、171、185、208等窟,根据宝相花结构和造型特征,又可细分为以下三组,各组举例详见表2:
第一组洞窟藻井宝相花部分延续初唐前期瓣式宝相花特征,花型分为内外两层,可称之为“复杂空地式”。所谓“复杂空地式宝相花”指的是团花分花心和外层花瓣两层,其特征是空地中心又画一朵团花,与外层大瓣分离,这样宝相花便由花心部分和外围大花瓣两部分组成,花型较瓣式宝相花繁密,瓣形不甚清晰,代表洞窟有第 335、319、166、340、341、372、122等窟。至天宝后期,宝相花基本都呈现这一特征,如第323、49、166、217等窟。
第二组洞窟藻井宝相花也为“简单空地式”,与满地式宝相花构图不同,空地式宝相花的花心用圆形空地表示,或添加其它纹样,如第171、123、175、126等窟。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花心中间大多为圆心空白,二是花瓣外围有齿形附瓣,融入牡丹花元素,整个花朵形似盛开的牡丹,这是开元时期出现的新特征。
第三组洞窟藻井图案为“满地式宝相花”,其特点为花心和外围花瓣勾连,内外浑然一体,无明显间隙,各层纹样相倚相连,层层向外发射,形成中心花心小而紧密、向外瓣形变大且逐渐松弛的节奏关系,呈盛开之状。代表洞窟有第331、334、338、339、26、103 窟等。
图13 敦煌莫高窟壁画
图14 敦煌莫高窟
花朵式宝相花是对团式宝相花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盛唐后期宝相花等纹饰向写实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宝相花的特点是,团花中间一般为正视的莲花或茶花小团花,最外层环绕写实的花朵,花瓣中间设置有茶花纹特征的云曲瓣,整体造型形同花朵盛开,边饰图案中都有茶花纹,这反映了盛唐晚期审美旨趣的变化:由中心向外辐射结构的宝相花不再是藻井图案的唯一选择,色彩雅丽、结构单纯的宝相花开始崭露头角,这是向中唐审美意趣变化的信号。
以第117窟为例,藻井中心红地,绘茶花宝相花,花形别致,宝相花以六瓣茶花小花和六枚绿叶为花心。茶花团花图案登上藻井中心舞台,是盛唐后期图案求新、求变尝试的体现。第91窟藻井宝相花空地式花心与第171窟相似,都是茶花的变形。此窟藻井图案已开始使用剔填法涂色,也是向中唐审美旨趣转变的信号。花朵式宝相花主要流行于中唐(如第201、180、159、154、231等窟),在盛唐后期只有第117、199、91三窟。花朵式宝相花在唐代纺织品中有较多运用,如日本正仓院藏唐代宝相花琵琶袋,花团紧簇,富丽堂皇。花朵式造型在唐代金银器中和铜镜中运用普遍,我们可以在中原出土的金银器和铜镜等图案中找到与盛唐第91窟、中唐第154、159、231窟相似的图案,此外,盛唐圆光图案也开始出现花朵式,如第74窟等。
概而概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特点,唐代宝相花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西域纹样融合、再构的结果,是唐代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之花。宝相花是由莲花、石榴、牡丹花、云头纹、忍冬纹、叶纹等纹样综合而成的团花,并在唐代各阶段不断探索、发展和演化,呈现出不同类型。初唐呈现出对隋末莲花图案的承接和向盛唐的蝶变,盛唐时期达到顶峰,盛唐晚期渐趋程式化,中唐和晚唐表现出转折退隐之势。总观唐代莫高窟宝相花图案,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过渡性,清晰地展现了莫高窟宝相花图案从隋代向唐代各阶段的渐次演进,从雏形到成熟再到盛大辉煌而后又复归于平淡。尤为可贵的是,唐代宝相花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被接纳的部分也要被不断改造,兼容并蓄,采撷英华,且不抛弃固有民族传统,逐步沉淀出多元文化汇集的装饰纹样典范。此外,唐代宝相花的形成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关联,也与隋唐时期佛教美学的影响有重要关系。隋及唐前期莫高窟图案表现出从宗教性向世俗性和中国化转变之趋势,装饰图案的题材和精神诉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题从早先的祥禽瑞兽、神异鬼怪走向具有自然灵性和人文色彩的植物花卉。同时,图案审美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隋末唐初的简洁质朴的莲花图案、忍冬纹等已不能满足唐代僧俗的审美需求,唐人融会贯通多种纹样,熔铸出具有大唐气象的“宝相花”和“卷草纹”,体现了唐代的包容并蓄精神。与此相应的是,唐代藻井图案从早先的神秘威严转向赞美佛国净土的美好,藻井图案呈现出美轮美奂、盛大华丽的人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