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辉
(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进行,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向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学校“人满为患”,而农村学校随着学龄儿童的不断减少,陷入班级学生“屈指可数”的窘境,这样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1]在很多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小规模学校。这样的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举步维艰的局面,使学校的管理越来越难。加强农村小学办学管理,必须明确现状,走出困境,抓好主线,采取措施,不断促进农村小学办学科学规范化管理,才能逐步实现农村小学的不断发展。
大部分学生数少于200人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是这类小规模学校的主要特征。根据编制核算中“班师比”的要求,这类小规模学校只能配备10-11名教师,这样的教师配置难以满足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需要。有的学科教师要兼任学校的事务性工作,有的要跨年段兼任多学科教学,教师的工作量繁重。
部分年轻教师流向中心城区学校且没有新教师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教师知识结构固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践行缺乏主动性,教学方式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同时,教师队伍中语、数学科占比大,英、美、体、音、科学等专业学科教师严重缺乏,一位教师身兼数门学科的现象较普遍,因此这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授课的质量。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周课时量普遍较多。日常工作中,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质量监测等教育教学工作已让教师手忙脚乱;再加上各项迎检、各级各类活动等,更使得教师无暇他顾。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积极主动性,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敷衍应付,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教科研效果不理想。
农村家长普遍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而轻视道德品质,重视知识灌输而缺乏行为引导,学生较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应坚持“育人为先”的理念,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农村学生的特殊需求,在富有特色的各类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品质。如可充分挖掘农村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以传统节日为抓手,以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农村小学的规模小,师资配备不足,在教学管理方面不够精细,使得学校管理的实效性不强。正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最基础的教学常规工作抓起,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可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要求。日常管理中,通过随堂听课、业务检查、常规评比、活动反馈、科学评价等方式,扎实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慢慢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实实在在地逐步发展。
受师资水平、家教情况、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常常不尽人意。为了抓好“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农村小学应以各级质量监测为契机,牢牢抓住“教学”这个中心,扎实落实课程教学。课程设置上,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充分发挥兼任教师的个性特长,努力开好艺体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时,努力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鼓励教师课堂有新意,借助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外时间,利用学校和村居的优质资源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引导学生阅读,以“晨读”“午阅”“读书交流”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团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团结,才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小学的教师人数少,学校长期处于一种“浅层次”的管理状态——校长用个人情感管理教师、团结教师。作为校长,必须要心胸开阔、襟怀坦白,不能遇事斤斤计较,要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教师,让每位教师在理解中工作。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学校的教师应像家庭的成员一样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让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2]
随着部编本新教材的广泛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不断普及,农村教师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已经跟不上教育的发展步伐和教学改革的浪潮。农村小学应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教师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可以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开展集体备课,从新教材着手,研究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团队较弱的农村小学,可以通过与其他龙头学校的共建帮扶,一起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和研讨,探究有效可操作的教学方式。
以乡镇的中心学校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小规模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和英语等教师紧缺的学科,由中心小学或相邻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实行走教。学校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课程安排、工作量规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在开齐课程的基础上,再通过培养帮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实现开足课时和上好课程,从而实现开齐上好各门功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