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主动学习提供鹰架的策略研究
——以“幼儿创意玩沙”为例

2019-03-28 02:08张萌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6期
关键词:玩沙沙子教师应

文/张萌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观察幼儿时都产生了这样一种困扰: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幼儿有意义的游戏行为,并详细地记录下来,但却不知如何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解释,发现其教育意义,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本文试图以教师观察幼儿创意玩沙为例,以鹰架式理论为依据,从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反思教师教育行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开发适宜主题活动、整合家长社会资源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为幼儿搭建主动学习的桥梁。

一、当今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会做观察,但是我不会分析评论,总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能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哇’时刻,也能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但是分析后我不知如何更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上述这些言论来自一线教师的心声,当问及他们对观察幼儿有哪些困惑时,他们如是回答。随着课程游戏化工作的开展,幼儿能够自由、自主地探索学习,这让教师看到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和幼儿惊人的变化,一方面激励着教师不断学习如何观察幼儿和帮助幼儿成功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关注点从为什么观察幼儿、怎样观察幼儿转移到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观察之后教师能做什么,如何给幼儿提供学习准备的机会等等。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就是教师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观察之后教师如何支架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广大教师都非常困挠的一个问题。

二、以观察儿童为基础的教师鹰架策略的理论依据

(一)鹰架式理论

鹰架理论又名支架式教学,指幼儿在学习一项新的概念或技巧时,教师通过提供足够的支援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后,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各种支援,这些支援包括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语言或技巧上的指导、家园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通过鹰架支持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后,对于幼儿的学习支持不能是简单强硬的“填满”,而是在观察中以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各种途径和策略,让幼儿在活动中达到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架构好新知识、新经验的桥梁,体现幼儿的主体价值。

三、以观察儿童为基础的教师鹰架儿童主动学习的实施策略

幼儿创意玩沙的观察实录

观察实录:在玩沙活动中,他选择了一个上头细下头宽的白色管子,并把它变成望远镜插进沙子里,告诉周围的小朋友能看到地下的蚂蚁和蚯蚓(图1)。过了一会,他突然抓了一把沙子,把沙子从管子的上头塞了进去,他低头看看,发现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又继续抓了好几把沙子塞进管子里,又低头看了看,然后把管子从土里拔了出来,地上出现了稍微略高的小沙坡(图2)。他抬头看了看,起身迅速跑到水池边用小瓶子装了一瓶水,然后倒进了管子里。当把管子拔出来时,他惊奇地“咦”了一声,小沙坡似乎要站起来一样,固定住了形状(图3)。他很惊喜,连忙在旁边挖了一块地,把管子插在地里,又重复玩刚才的游戏,但小沙坡的造型和刚才不一样了,有的凹陷下去,有的平躺着,有的垂直站着,就这样,沙地上一个个不同造型的小沙坡建立起来了……(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从上述观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对于沙和水之间的混合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幼儿有意义的游戏行为,并详细地记录下来。当然,观察绝非仅仅是对相关信息或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解释,生成教育意义,便于接下来采取应对性教育策略。对于案例中的男孩,我们教师应如何在记录后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搭建有效学习的鹰架呢?下面从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反思教师教育行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开发适宜主题活动、整合家长社会资源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分析——幼儿游戏行为

分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观察幼儿时应力争做到观察资料的客观、详细、准确,并非主观判断或教师的偏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

“全面分析”要求教师看到幼儿在某一领域的活动或游戏时,不仅仅只是分析这一领域的发展,而是通过《指南》精神全面分析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小男孩在整个玩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科学领域中得到了科学探究的发展,在沙与水的自由探索中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沙子遇水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沙与水之间的奇妙关系,也获得了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的发展。他在健康领域获得了动作发展,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灵活地运用手指进行沙和水的探索,并将水准确地倒入细小水管的管口;在语言领域获得了倾听与表达的发展,能认真倾听成人讲话,并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在社会领域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发展,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在艺术领域获得了感受与欣赏的发展,在制作和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产生了很兴奋的情绪反应,并喜欢不断体验这种美好。

“客观评价”要求教师在评价幼儿游戏行为时不能带有任何偏见性的陈述或自己的主观判断,应按照《指南》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的表述,而不是出现“开朗”“内向”“具有领导者”等这些含有主观判断的词语,即使教师在非常熟悉幼儿的基础上,也不适宜在分析幼儿游戏行为时运用这些主观判断的词语。

(二)反思——教师教育行为

1.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现如今《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观察者。在观察幼儿行为背后,教师应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被动使用者,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引导幼儿开发创造课程。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也从原来重视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强行灌输各种文化知识转为注重课程的实施过程,运用各种有效措施,让幼儿有探究知识的欲望、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幼儿对知识的判断力,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教什么,而是支持和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已从原来的“高高在上”转变为幼儿自主学习的“伙伴”。在观察幼儿行为后,教师应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因为角色定位的偏差会极大影响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案例中小男孩的创意玩沙,让教师发现水与沙之间的联系,从而以支持者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策略,包括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等方式,以支持幼儿更进一步进行玩沙活动的探究。

2.反思教师行为和幼儿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

《纲要》中指出:“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后,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正确看待教师行为和幼儿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比如请幼儿做“鱼”的动作,一个班幼儿的小鱼动作基本都是小手并拢做小鱼游动状,而另一个班幼儿则做出不同鱼的动作,有的两只手臂上下合拢并说自己是大鲨鱼;有的双手紧紧贴住身体两侧,头不断往前游来游去,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当成一条鱼;还有的幼儿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不断摇摆,把两只手当做鱼鳍,等等。从两个班幼儿不同的表演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行为,第二个班级的教师给予了幼儿更多发展的空间,幼儿是快乐的、自主的,是幼儿主动学习的结果。

(三)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1.创设的环境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会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中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努力打造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满足儿童的需要,呈现儿童的探索过程。如案例中,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发现幼儿的兴趣,于是和幼儿共同商量如何在沙池和水池之间建立快速通道,方便幼儿来回行走和运送材料,为幼儿打造安全、快捷,并且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环境。

2.提供的材料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材料作为幼儿活动的操作对象,是幼儿建构、学习、发展的媒介。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生成教育意义,材料的投放是教师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鹰架的指导策略之一,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材料要丰富、有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玩沙兴趣,在沙池中提供更多造型不同、粗细不同的水管支持幼儿开展更多的探索活动。二是材料要蕴含教育目标和内容。材料的投放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能获得一定发展,如在玩沙活动后,教师在班级科学区提供玻璃瓶、花生、豆子、大米、沙子、水等材料,引导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并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是材料要根据幼儿操作的难易程度不断变更。材料的投放不是一股脑全部投放进去,而要有一定目的、有计划地分批投放。如科学区材料的投放,首先是玻璃瓶、花生、大米,然后提供沙子,让幼儿发现在玻璃瓶里放满花生和豆子的情况下,大米和沙子能通过空隙放进去,最后再提供水,让幼儿发现玻璃瓶里放满花生、豆子、大米、沙子的情况下,水能通过空气里的空隙流进去,进而思考如何运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书包的整理等。

3.规划的空间、时间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在空间方面,教师应打造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充分利用空闲空间,紧密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在玩沙的过程中,除了小男生之外,没有一名幼儿想到去水池边取水进行沙的探索,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沙池和水池之间的空间设置得不合理,沙池和水池之间有一条“小河”,制约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改善区域之间的空间设置,在“小河”上搭建一块大木板变成小桥,建立沙池和水池的快速通道,激发幼儿沙与水之间更进一步地探索。

在时间方面,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首要前提,教师应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探究时间,一是要保证幼儿每天都有相对集中、时间稍长的游戏时间,让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二是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探究情况,有目的地延长游戏时间;三是减少每天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有效时间。

(四)开发——适宜主题活动

在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后,应根据幼儿的兴趣,构建能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操作、合作探究、善于分享的适宜主题课程,如下图所示,在观察的基础上实施适宜的主题活动应该形成一个连续的环。

所谓观察分析,是运用《指南》精神,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幼儿的游戏行为。所谓计划,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以及个体需要设计更加适宜的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促进其技能的获得以及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实施,是将计划活动付诸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不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所谓回顾,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课程,教师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如这次活动或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是否适宜,是否提供了丰富充足的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时间是否给予保证,等等。所谓评价,是评定活动或经验的价值,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在活动实施中我们要不断观察、不断记录,通过这些质性或量性的数据,正确评价活动是否适宜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案例中创意玩沙的小男生,教师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有关“空隙”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沙、水和水管之间,能够构建这种立体沙子的作品?让幼儿知道空隙的含义,感受干沙子和湿沙子之间不同的特性,并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整合——家长社会资源

教师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为幼儿构建自主学习的桥梁,家长和社会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有效整合的重要性,主动把家园共育的工作纳入到行动中,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满足幼儿的发展,支持幼儿的学习。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园合作,本文尝试探索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做法,努力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一是通过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视频、展示物或照片,让家长完全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的设定目的和目标,如小男生创意玩沙中,教师把撰写的观察记录及时发送给家长,并请家长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带领幼儿去海边观看沙雕,进一步了解沙和水之间的关系,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二是利用家长开放日等时机,鼓励家长留下来观看幼儿“工作”,了解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并提出可以提供的材料内容,如小男生对沙和水充满兴趣时,可鼓励家长向班级科学区提供玻璃瓶、花生、豆子、大米、沙子、水等易收集的材料,引导幼儿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隙,并能利用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是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阅读相关书籍,一起分享幼儿探究出事物规律的喜悦,如这个小男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收集有关沙子的书籍共同阅读,丰富有关沙子的经验,了解到沙子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联系家长资源和周边资源进行整合,如可以借用公园湖边的沙池,体验湖边的沙子和幼儿园的沙池有什么不同(沙子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等),则同样的实验结果是否一致,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等。

朱家雄教授曾说:“‘记录’儿童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只是关注或赞叹儿童的作品,也不只是对儿童和教师的语言及行为的直觉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意义的建构和解释,即教师通过重温、反思、对话等方式,对记录下来的关于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教育意义,这才是‘记录’的核心所在。”教师应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反思教师教育行为,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开发适宜的主题活动,整合家长社会资源,为幼儿搭建主动学习的桥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玩沙沙子教师应
托班婴幼儿玩沙游戏初探
联想:明天去哪玩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一粒沙子的历史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趣拍沙滩照
教师应如“水”
绝望的沙子
从“玩沙”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