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化·针对性·推断法
——幼儿区域活动“微课程化”的路径例谈

2019-03-28 02:08张天闻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实验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6期
关键词:针对性图书区域

文/张天闻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实验幼儿园

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树立“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把区域活动微课程化,使幼儿园的教学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区域活动微课程化中,我们主要针对幼儿自主发展的主题区域活动,再通过常态化的观察制订活动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用推断法评价解释活动,使区域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凸显出课程的强大优势。

本文就以“图书区活动”为例,识别幼儿的活动兴趣和需要,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并设计富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其动态生成情况,并用推断法评价解释,由此探索区域活动微课程化的一般行动研究路径。

一、通过常态化的观察制订目标,让“微课程”更实在

要想制订出课程目标,尤其是区域活动的微课程目标,必须对幼儿进行常态化的观察,在充分观察后制订出的目标,才是好目标。观察的方法很多,有高度结构化的正式观察,也有非结构化的观察。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使用的观察方法是实况记录法和叙事记录法等,需要详细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幼儿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比如学习故事、游戏观察记录等;有时候聚焦到某一种行为或者现象进行观察(事件抽样);有时候,我们会观察某一种行为持续的时间或者频率;有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些观察记录表格或者等级评定表格,采用打钩等方式记录幼儿是否出现这些行为,或者该行为的等级(依据检核表和等级评定量表)等。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工具取决于我们研究的阶段和目的。观察的时候,应该清楚自己为什么观察,确定观察目标是一个核心任务。观察目标必须明确,这样才易于监控观察活动。

1.采用实况记录方式为目标制订提供行为样本。

“图书区活动”中,由于事先无法了解幼儿在图书区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没办法制订出明确的目标,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观察资料。区域活动研究初始阶段,我们的观察目标是获得“幼儿在图书区有哪些行为发生?”的相关信息,也就是观察幼儿在图书区的一般行为。实况记录的观察方法,是在行为发生时做现场记录,能够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技能,是一种非正式的观察方法。现场记录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记笔记的速度是否跟得上,注意力容易被转移,等等。拍照的形式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照片的形式直观、简单、快捷,能够为整理资料提供线索。照片可以作为辅助的观察工具。

通过实况记录,我们获取了幼儿在图书区的一般行为样本:

情景1:在图书区玩打闹的游戏。

情景2:利用图书区帐篷、垫子等玩角色游戏。

情景3:躺在地垫上休息或者爬凳子。

情景4:手里拿着书环顾四周或者玩书。

情景5:看图书区布置的环境。

情景6:快速翻阅图书。

情景7:阅读时被同伴卷入其他游戏或干扰。

情景8:独立、专注地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情景9:喜欢阅读教师讲过的绘本,而教师没有讲过的绘本则不感兴趣。

初步观察而获取的幼儿在图书区的一般行为表现是零散的、个别化、具体化、情境性的。我们进一步分析一般行为之间有怎么样的内在关联性和差异性,发现有些行为之间具有相同特性,如都指向与阅读无关的行为;而有些行为与阅读有关,但是阅读时的投入状态不同。通过借鉴幼儿阅读能力、阅读行为的相关研究,我们对观察到的一般行为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将幼儿在图书区的行为分为与阅读有关的行为和与阅读无关的行为两大类,将与阅读有关的行为又细分为低投入阅读(看看玩玩,眼神时常从书上移开)和高投入阅读(在阅读时,眼神很少从书中移开,眼睛随着画面变化移动)。

对观察信息进行理性分析,为制订微课程目标提供了判断的标准和依据,使“区域活动微课程化”更加具有课程研究的价值。

2.采用持续时间记录方法为目标制订获取量化数据。

“图书区活动”中,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辨析了幼儿在图书区的阅读行为类别,能够比较准确地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判断和归类。比如看到幼儿在慢慢翻阅图书且目不转睛时,我们会将其归为高投入阅读范畴;看到幼儿在看书的同时,会不断地抬头关注其他同伴在干什么时,我们会将其归为低投入阅读范畴。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行为出现的频率不高,或者持续的时间很短;有些行为经常出现,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因此,我们制订了更具体和深层次的观察目标——“幼儿在图书区不同行为类别的时间分配”,也就是每一种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占的比例。于是,我们采用持续时间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行为持续时间的量化数据。与初步观察使用的实况记录法相比,持续时间的观察方法是一种结构化的正式观察。现场记录的时候,教师的注意力分配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在同一时间观察到图书区的每一个幼儿。因此,我们以视频作为观察工具进行记录。视频的形式能够保留原始数据,进行回放以便反复观察,帮助我们精确地记录时间,发现错过的信息,进而帮助我们分析和整理观察数据,以便更好地制订课程目标。

每次观察多长时间,多久观察一次,一共观察多少次?这就涉及确定观察的时长、频率和总频数等问题。最终,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周观察两次,每次观察10 分钟,共观察6 次。在区域活动时间,当幼儿进入图书区以后,连续拍摄10 分钟视频。

在分析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以表格形式进行记录,便于数据统计。

图书区观察记录表

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我们获得了以下信息,了解了幼儿在图书区的阅读情况时间分布图。

通过深入地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幼儿在图书区与阅读无关行为占用时间较多,低投入阅读、高投入阅读占用时间差异不大。这让我们获得了幼儿在图书区相关行为的量化数据,了解哪些行为是需要干预的,哪些行为是需要转变的,哪些行为是需要强化的。这就是观察对于区域活动研究的价值,为我们制订幼儿在图书区的活动目标明确了方向和内容。

因此,我们就图书区活动的目标制订,聚焦以下三个问题:如何识别幼儿在图书区的兴趣和需要?如何追随幼儿的需要改造图书区?如何评价幼儿在图书区的发展变化?

二、内容实施有针对性,让“微课程”更精准

为什么实现目标需要有针对性的内容呢?举一个例子,比如某个幼儿经常要求老师表扬他,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行为。对这种行为进行针对性解释,可以了解他是一个情绪依赖型的孩子,这种行为在家庭中可能得到强化。这就是针对性的意义,让我们了解直接可观察之外的信息,让区域活动的课程化更精准。

1.运用访谈研究方法,推进区域活动的针对性解释。

在区域活动中,往往可以运用访谈的研究方法,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获取直接观察之外的信息,提高对区域活动课程化实施的有效性。

我们针对幼儿在图书区域活动的行为,进行个别化访谈如下:

提问1:你们在用手偶做什么?

回答:我们在用手偶玩怪兽的游戏。

提问2:你们在帐篷里做什么?

回答:在帐篷里睡觉,像在家里一样,我们喜欢当妈妈的游戏。

提问3:你为什么不看书?

回答:我不会讲书,我看不懂。

提问4:你在找什么书?

回答:这些故事,我没有听过。我喜欢找老师讲给我听的书。

提问5:你喜欢在图书区看书吗?

回答:我看书的时候,他们很吵。

回答:我喜欢看书,我家里也有很多书,我会讲。

我们对直接可观察的行为、访谈的信息进行解释,以便探寻这些行为和想法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回应,更好地因材施教。在以上问题的帮助下,我们对区域活动情况进行解释,初步分析幼儿在图书区表现出各种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让区域活动更深入。

2.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框架,开展区域活动的问题驱动。

为了保证针对性活动的适宜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就需要寻找专业理论支撑。在《指南》中,关于解释观察数据,提出了人们尝试解释儿童行为时应该或可以问的六个问题:儿童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了吗?环境是否适宜儿童?儿童的行为是否是在寻求注意?儿童的行为是否是一种无力感的反应?儿童是因为这个行为曾经得到奖励而学会这种行为吗?儿童是否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他的行为是不适宜的?

基于此,在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时,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幼儿在阅读区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吗?

问题2:图书区的环境是否适合幼儿?

问题3:幼儿是否清楚地理解在图书区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为什么不适宜?

问题4:幼儿在图书区的行为表现是如何被忽视或者强化的?

与阅读无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在图书区进行故事表演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看似与阅读无关的行为其实是与阅读有关的);幼儿不清楚、不理解在图书区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这指向了幼儿对图书区规则和幼儿对规则认知的问题)

低投入阅读的影响因素:幼儿有阅读的需求,但是图书区的空间环境无法满足他们安静、投入地阅读的需要。(指向图书区空间环境问题)

通过对家庭亲子阅读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家庭中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绘本占比比较低。

高投入阅读的影响因素:幼儿投入阅读的行为在家庭中得到强化,也需要在幼儿园得到强化。(指向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

以上有针对性的解释和推断,分别指向了图书区的空间环境问题、幼儿的阅读经验问题和家庭亲子阅读三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会更加着重从以上三个问题出发去落实,以问题驱动区域活动的微课程化落实。

三、推断法评价,让“微课程”更高效

对观察数据进行解释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结果,用于微课程目标的制订;践行就意味着实践运用、付诸行动,这就是微课程的实施;而我们以持续观察进行对比研究,关注幼儿在图书区的行为变化并开展有效推断和调整,这就是微课程的评价。

1.推断与调整图书区的空间环境。

在调整前,图书区靠近前门,临近过道,是开放式的空间布局。我们推断图书区阅读空间狭小、单一,压抑幼儿的阅读心情。因此,我们将图书区移到教室最安静的区域,增加了图书区的空间。人均面积的增加,减少了相互之间的干扰。在调整后,图书区阅读空间宽敞、明亮,有良好的自然采光;提供桌子、沙发,创设多样化阅读空间;提供个体阅读空间,满足幼儿安静地独立阅读的需求;保留小组阅读空间,满足共同阅读需求。这不仅是一种推断与调整,也是对区域活动课程化评价的一种体现。

2.推断与调整幼儿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在“图书区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阅读经验有待提升。为了丰富幼儿的绘本阅读经验,我们及时调整,开展“老师讲故事”活动,有计划地推进绘本阅读,每周推进两个故事。首先关注幼儿阅读表达的经验,开展“金话筒讲故事”,让幼儿讲一讲自己看过、听过的故事,并把它们画下来,逐步培养表达能力。其次关注幼儿读图能力的培养,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师幼共同阅读,以精细读图的形式推进。第三,开展亲子阅读指导,开放绘本馆,介绍图画书,进行亲子阅读指导。

另外,我们再次运用持续时间的观察方式,分析对比幼儿在图书区行为变化。我们发现幼儿的高投入阅读行为增加了,与阅读无关的行为变少了。

“图书区活动”的“微课程化”让我们看到: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跟进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图书区活动”研究是一个不断课程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基于“观察化、针对性、推断法”的图书区活动研究运用了实况记录法、持续时间记录法、对比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经历了目标观察、内容践行、有效评价三个阶段,这是基于区域活动的“微课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样适用于班级其他区域活动及相应的微课程。

猜你喜欢
针对性图书区域
分割区域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图书推荐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