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结合下高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9-03-27 09:19史晓伟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校结合学习习惯高中数学

史晓伟

[摘 要] 数学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撑,利用家长的力量进行家校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实践表明,家校结合在学生的作业习惯、思维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家校结合;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结果,肯定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支撑,这已经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良好的习惯尤其重要,因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丰富、难度系数较大,无论是知识结构的建构,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都必须有着良好习惯作为后盾. 在近些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借助于家长的力量,真正坚持做好、做实家校结合,那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这里笔者谈谈自身的四点粗浅感受,以与同行商讨.

家校结合,致力于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对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良好的作业习惯,这是对学习结果影响最直接的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作业习惯并不理想,更多的是应付式、任务式的,这与作业量较大、学生疲于应付有关,同时也与学生的作业习惯有关,而作业习惯的养成如果借助于家校结合的力量,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培训家长,再借助于家长的力量培养学生. 培训家长的思路是:首先,与家长寻求共识,这个问题不大,上了普通高中的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尤其是数学学科学习都比较关心,教师的观点对家长有着普遍而积极的影响. 其次,给家长明确在家促进学生作业习惯养成的要求,具体包括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作业时间(尤其是周末和月底). 作业速度,通常笔者会根据作业量给出建议时间,然后由家长对照学生的作业时间去判断孩子的解题速度;正确率,对于月底作业,笔者通常会发布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己核对. 最后,强化执行,积极反馈,比如说作业的完成时间、速度,月底作业的正确率、订正情况,让家长拍照私发给笔者,等等.

这是一种类似于模式化的操作,通过这种模式化的操作,可以让家长明确知道在孩子作业的时候自己应当怎么做,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作业良好习惯. 这个“良好”体现在学生会关注自己的作业时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学科作业安排的机会与理由;给学生明确需要关注自身的解题速度,这对部分有“拖延症”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给家长提供了一个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更细致地关注孩子作业的意识,客观上也提高了家长关心孩子学习的水平,解决了家长只会跟孩子强调“要好好学”而不知道告诉孩子“怎样才是好好学”的问题.

家校结合,倾心于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数学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思维水平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思维习惯基础之上. 如果说上面第一点的阐述还只是从一般的学习意义角度进行的阐述,那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是真正从数学学科自身做出的阐述. 那么这方面,家校结合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实践中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来说明.

1. 案例一:“把我讲懂”促进孩子数学概念理解的案例

在学习函数的时候,不少学生感觉函数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尤其是用集合与对应法则的方式来定义函数,很多学生都不适应,不适应的背后实际上是已有函数概念根深蒂固,对新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负迁移的作用. 后来一个学生的家长主动跟笔者沟通(这也得益于平常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关系,算是家校结合的积极产物),说:“我家孩子学习函数概念的时候感觉困难,于是我就跟他说‘这有什么困难的,你说给我听听,你哪里不懂?然后孩子重复了好多遍,结果是我没有懂,但是他把自己说懂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个案,家长对孩子十分关注、用心,在孩子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孩子非常“听话”,因此孩子虽然知道父亲听不懂自己的解释,但还是耐心地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困惑. 后来笔者与该学生交流,该学生说:“我说‘两个非空数集A和B,‘对应法则f,尤其是说‘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时,本来是有些模糊的,可是在不断地重复中,我自然就想到了一些实例,比如说以前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后来发现这个定义其实就是原来的定义换了一种说法,这样我就懂了其中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意思. 其实也没那么难……”

这里笔者注意到了一些关键的细节:一是孩子听家长的话,愿意跟家长分享学习中的困惑;二是家长采用了“大巧若拙”的方法,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而且目标是把自己(家长)说懂. 这對于很多家长来说似乎根本不可行的办法,在这个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中偏偏就发生了,而孩子为了把父亲说懂,就必须先把自己说懂,于是必须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寻找一切可能促进函数概念理解的例子,尤其是当学生发现新的定义方式只是传统方式更换了说法,只是从集合与对应法则角度进行定义时,学生其实就豁然开朗了. 而父亲要的恰恰是这个效果,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讲,教师要的也正是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效果,其毫无疑问是思维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后来笔者经常把这个案例跟别的家长交流,然后跟家长强调,你们要做的不是学这位家长的“重复”,而是学这位家长与孩子之间良好的关系. 这是你们在家里接近孩子、走进孩子的数学学习世界,进而帮孩子打开思维、培养孩子良好思维习惯的唯一重要前提.

2. 案例二:“最值”的数学教育案例

函数的奇偶性与最值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一部分的知识中求最值的本质,实际上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点去解决某些问题. 其需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在大脑中迅速建构出清晰的表象,从而判断在某个区间内存在什么样的最值,如果表象不清晰,那么这类问题的求解就会遇到困难.

有一次,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知某奇函数f(x)的定义域为R,求证:如果在区间[a,b](b>a>0)上有f(x)的最大值为m,那么f(x)在区间[-b,-a]上必有最小值-m.

猜你喜欢
家校结合学习习惯高中数学
家校结合:美国家庭体育作业的案例介绍与分析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