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芳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在拓宽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其历史思维的同时,必须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价值主旨。在新的历史时期之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3-102-01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内容呢?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世代奋斗形成的情感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以下内容:家国同构的体现;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和担当意识等三个方面。那么,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呢?
教学目标应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追求。家国情怀教育与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在教育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在面對大是大非的时候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志向的青年。比如在学习“西周宗法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先对课本上的内容分析,了解宗法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了解宗法制对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产生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家”和“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会有孩子直呼自己父亲名字的情况,而在中国却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就会了解这正是受到了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一直有着认祖归宗、孝敬长辈的道德规范,这是这种独特的家国关系,就产生了中国独特的“家国同构”关系。目前许多高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因此在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一些语言会伤害到父母,而学生往往不自知,在学习了西周宗法制以后,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消除彼此的隔阂。
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选择。历史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成为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内容选择,对历史知识背后有利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课程内容充分挖掘,以唤醒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如又一次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的大讨论。
材料1:2012年9月11日,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导致了中国强烈的反对,全国各地民众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但在游行过程中,有一些人借“爱国”之名,打、砸、抢、烧,危害同胞财产和生命安全。
材料2: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下层面的就读人数增长迅猛,留学逐渐向中学生发展。以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为例,从2005年的仅65人增长到2013年的23795人,人数为8年前的366倍。
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2)如何看待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这一现象?出国留学与爱国主义是否相悖?
带着对名人志士爱国精神的感悟,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不能失去理性,爱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理性爱国,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我们应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爱国不崇尚空谈,而重在行动。它需要强烈持久的行为,即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
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为国家效力的本领,同时要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全面发展。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约翰·肯尼迪语)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爱校,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总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学家冯尔康认为:“时代在变化,爱国思想、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代发生更新。”我们应从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角度,全面认识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教育的意蕴,并立足课堂推进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