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平
(邵武市肖家坊中心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它的教学开展有效落实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农村小学拥有丰富的主题资源,由于指导教师对主题教学流程的茫然,造成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如何指导乡村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活动的探究?如何让乡村学生能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获得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共同成长?文章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设计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教学流程。“教学做合一”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1]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1]。“教学做合一”做的过程是行知行的过程,即“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2]藉此,文章形成学习兴趣—活动主题—解决方案—调查研究—活动结论—拓展延伸等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一一对应,其中,“行动生困难”,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困难生问题”,将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产生活动研究的主题;“问题生假设”,确立主题活动之后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制定好的方案(假设)是关键;“假设生试验”,依据方案有条理地开展活动(试验),收集资料;“试验生断语”,将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得出活动的结论;“断语又生行动”,根据研究的结论影响,学会举一反三。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学习老师,要想把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好,学生的兴趣是关健。如何让学生对活动主题的产生浓厚兴趣,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源泉。所以,要想让孩子获取主题活动大量知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探究,成为主题活动探究的主人,这样主题活动还没开始,就成功一半。例如:在开展《种植》主题活动时,没有任何准备,组织学生去田中挖菜畦。同学兴致可高了,个个跃跃欲试,认为挖菜畦很简单,只要有力气就行。到了目的地,撸起袖子,就干起来了。才挖不久,个个气喘吁吁,便有学生报告,“老师这泥土粘在工具不下,很费力气。”“老师泥土溅到身上,脏!”“老师这样的菜畦高低不平能种菜吗?”……刚开始的那股冲劲泄了一半,行动产生了不少困难。教师这时把学生带到教室,播放相关挖菜畦的视频,讲解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当知道挖地还有这么多的学问时,学生兴趣一下子又起来了,在掌握一定技能技巧后,干起活来顺当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探究的积极性更浓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教学流程是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到特定角度切入,选择具体活动内容,将提出的问题引导转化为研究的活动主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会越来越深,问题会愈来愈多。问题来源于学生切身体验,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摆在师生面前的问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实践中学生把产生的、动态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资源之一,有利于活动的开展,还能进一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样让学与做、教和做融为一体,在活动中产生主题,围绕主题再开展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如《走进中国茶艺文》活动主题的确立。让学生在家按照一套日常茶艺工序(1.端心正意、调整坐姿;2.规整茶席;3.备茶;4.温杯涤具;5.投茶;6.润茶也叫洗茶;7.泡茶;8.分茶;9.奉茶;10.谢茶)与父母进行一次泡茶的实践操作,回来将体验与大家分享。第二次上课,学生津津乐道,讲述各自在泡茶时的乐趣,同时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会有红茶、绿茶、黑茶;各茶具的作用;什么是斗茶;碎铜茶真的能将铜板碎了吗。在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的时候,教师相机表扬同学们会提问题并引导切入,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与茶有关,那么我们就来开展一次与茶有关的主题活动——《走进中国茶艺文》,通过识茶、泡茶、品茶等活动,在茶海中感受中华民族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做一个真正小小茶艺师吧!这样就生成了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
作为一门开放性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把实践中学生产生的、动态的问题,整理归纳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资源之一,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一主题,提出活动方案。熟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确定了活动主题后,要保证主题活动的研究顺利开展,达到研究目的,一个好的活动计划就是关键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又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由于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需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索的方向。”因此,活动计划制定贯彻一个活动的原则,就是在整个主题活动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活动计划安排必需详细周密,但又要灵活。例如:我们根据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学生喜欢打陀螺,又在抽打陀螺过程中产生许多疑问,为满足学生好奇心,笔者向孩子们提出《探究陀螺的奥秘》这一主题,学生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笔者便将此游戏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学生已经产生了想去收集、了解陀螺的欲望,但他们只想到去收集陀螺图片、陀螺模型、陀螺标志等。笔者又抛出问题“陀螺对于我们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师生就针对这些问题的可操作性及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和我们自己的能力爱好,自由组合成了“陀螺的种类”“陀螺与生活”“陀螺与机械”几个研究小组,在民主推选完组长后,组长根据小组成员专长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字写的美观工整的同学负责记录员;信息技术好的同学负责网上收集资料和文稿制作;口才好的同学负责采访和成果汇报等详细分工,各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计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出谋划策才能制定出合理、详细、适合每个组员的最好的活动方案。首先由学生小组共同讨论:想知道些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具体准备怎样做?先拟定一份小组计划,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活动方案的内容,看哪些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哪些通过努力或相互合作可以完成,哪些需要寻求帮助才能完成,哪些在现有条件下还不能完成。最后,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商量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的方式步骤、预期的成果及成果形式,制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这样制定出的活动方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有了详细周密的计划,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开展主题研究活动。活动中通过调查研究,采访,搜集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活动领域,是学生主动从生活、活动中发现,自愿并乐于去调查、去研究的,且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价值。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家庭、学校、书籍以及周围环境中寻找问题。如开展《家乡常见的中草药》主题活动时,让学生自己按照小组分工收集中草药种类、药效、小药方等。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上网等收集大量的家乡的中草药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为小组成果展示提供丰厚的资料。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其核心就在于“做”。这个“做”就是实践,即让学生在主题实践中“劳力上劳心”,并最终通过反复实践把自己培养成为创造力的人。如一个名叫聂XX的学生,一次去他父亲朋友农场玩,发现蜂箱上蜜蜂都停在上面,翅膀没有动,却还能传来嗡嗡的声音,这与教师讲的蜜蜂是靠振动翅膀发声不相符。于是,聂同学回去后,抓了五百只蜜蜂关在蚊帐里,蜜蜂停在蚊帐上,也能是发出嗡嗡的声响,通过用放大镜进一步仔细观察,发现蜜蜂羽翼下有两个小洞,会一张一合。于是聂利再次进行实验,一次将蜜蜂翅膀剪掉放在蚊帐中,里面同样发出嗡嗡的声响;一次将蜜蜂翅膀下两小孔针刺破,蚊帐中声响消失了,通过几次反复的实验,得出结论:蜜蜂的发音不是靠振动翅膀而是翅膀下的两个小孔。这个结果惊动了昆虫界的大亨们,同时也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活力的核心素养是将儿童培养成为拥有“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世界的精神”。[3]那么,学生在每次主题活动结束后,活动成果的展示往往不只是作为此次主题活动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聂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果;蜜蜂的发音不是靠振动翅膀而是翅膀下的两个小孔。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除了蜜蜂是这样的,其也昆虫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如苍蝇、知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