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具操作 助力感知数学本质

2019-08-15 03:41:04郑广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旗学具竖式

郑广成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学具”就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器”。所谓“学具”,就是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工具。学具操作实际上是数学课中一种特殊的动手活动,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学生借助动手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内心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小学生中,数学课堂教学光靠教师讲述是不行的,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以借助学具把它们演示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适当用好各种“学具”,以助力学生感知数学本质。

一、学具操作助力数学概念的建立

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抽象形式的数学概念,既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根基,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从事数学活动的必要前提。儿童的认知遵循的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共同参与学习。学生在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时,比较容易获得感性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表象。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探索,透过事物的表象,从中发现其本质特征,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案例(一):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出示问题:有6个苹果,把它们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2.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办?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图片,同桌合作进行学具操作。

学生操作:6个苹果,先拿2个摆一盘,再拿2个摆一盘,最后剩两个摆一盘。

师:刚才这个摆的过程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出来呢?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正好摆完。可以用算式6÷2=3(盘)来表示。

4.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有7个苹果呢?

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拿出7个苹果学具,先拿2个摆一盘,再拿2个摆一盘,再拿两个摆一盘,还剩下1个。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指名上台摆一摆。

生: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面露难色)

师:剩下的这1个,还能再分吗?怎么办?那看来只好剩下它了。剩下1个的这一个,就是这个算式中的余数。

师:被平均分的苹果总数是几?每几个装一盘?装了几盘?还剩几个?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7÷2=3(盘)……1(个)

师:写完商,在后面写上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像这样没有除完还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它叫作有余数的除法。

5.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摆正方形,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准备几根小棒?(4根)

小组合作:

(1)分别用8根小棒、9根小棒、10根小棒、11根小棒和12根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小棒?

(2)观察摆出的小棒图形,列除法算式。

交流反馈:

生: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没有剩余小棒,算式:8÷4=2(个);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剩1根小棒;算式:9÷4=2(个)……1(根);10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剩2根小棒,算式:10÷4=2(个)……2(根);11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剩3根小棒,算式:10÷4=2(个)……3(根);12根小棒可以摆3个正方形,没有剩余小棒,算式:12÷4=3(个)。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6.接着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交流中很快就能发现:余数<除数。

余数除法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又因为初次认识余数,很难找到与之有适当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学具操作助力数学算理的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学具操作可以将抽象的算理形象简单化,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深化知识。特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低年级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算理呢?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案例(二):有余数的除法竖式】

1.出示问题: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列出算式13÷4。

2.你想怎么计算“13÷4”呢?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想一想,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4.汇报方法。

(1)摆小棒:13根小棒,拿4根分一组,再拿4根分一组,再拿4根分一组,最后剩1根。13÷4=3(组)……1(根)

(2)圈一圈:13根小棒,4根圈一组,再4根圈一组,再4根圈一组,最后剩1根。13÷4=3(组)……1(根)

(3)用减法算:13-4-4-4=1,所以 13÷4=3(组)……1(根)

5.教师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13里分出3个4根,还剩下1根)

6.师:现在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它列成除法竖式,赶紧动手吧!

7.教师结合学生分小棒的过程示范除法竖式。

师:小房子建起来,被除数住进来,除数站在门外面,商要站在屋顶上。(师边说边写,生跟着写)

师:那余数3写在哪里?

生七嘴八舌。

师:不着急,先回答这个问题:每4根小棒分一组,分3组,一共多少根?

生:12

还剩下几根?

生:1。

师:那现在余数写在哪里?

生:最下面。

师:想一想竖式里每个数表示什么意义,说给同桌听。

学生交流后请学生来说。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义是个难点。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小学生的思维之间架一座桥,化无形为有形,用直观的形象把抽象的算理展现出来,使学生真正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意义,从而顺利抵达抽象的彼岸。

三、学具操作助力数学问题的解决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题意,使得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顺利解决问题。

【案例(三):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等余问题】

1.出示问题:找规律,摆小旗。

师:请先仔细观察下图中小旗摆放的规律,再思考,如果这样继续摆放下去,第17面小旗会是什么颜色的呢?

2.提出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这些小旗每三面一组;每组第一面是黄色,第二面是红色,第三面也是红色。

……

3.学生尝试探究:第1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4.学生汇报。

(1)用按小旗排列的规律继续摆的方式解决问题。

(2)用按小旗排列的规律继续画的方式解决问题。

(3)把小旗排列的规律继续往下写的方式解决问题。(黄、红、红、黄、红、红……)

(4)用除法解决问题。

5.比较方法,优化方法。

6.在学生用除法计算出结果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理解: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这个片段中,教师借助适当的学具操作,不仅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了数量关系,还能化难为易,引导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学具虽简却能显现深刻,操作有趣更是魅力无限”。[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学具操作,引导学生在“玩与学”中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算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知数学的本质。

猜你喜欢
小旗学具竖式
巧解竖式
小毛的秘密
萌鸭寻亲记
竖式填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左小旗分身记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抄作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