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燕
(漳浦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什么素养呢?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说,数学训练了学生的计算、推理等各种能力,其核心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也就是学生“思考力”的训练与培养。数学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及相关学段学生的“学情”特点编写出来,是供学生学习数学的教科书。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就要紧扣教材特点,善于活用教材,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学生“思考力”的训练,从而实现在围绕教材的学习训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的思考力,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特点,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游戏情景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主动学习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让学生获得了思考力训练的机会。如教学部编本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这一数学知识,教材的情景图设计是这样的:画面的主体是一所学校,早晨太阳正从东方冉冉上升,阳光照在学校四周的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大门。图中的人物小明正在借助太阳辨别位置和方向。根据这一教材特点,笔者按照如下步骤引导:根据教材情景图创设了一个数学游戏情景,即让一部分学生上台来分别充当太阳、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及大门等景物,再分别请学生上来扮演情景图中小明的角色,以此让学生学习辨别位置和方向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情景中展开数学学习探究,也得到了一次有效的数学思考力训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就是突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凭借教材创设各种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有效训练。如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二)”,教材的情景图出示的一组正方体方块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为此,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1.把全班每4个同学分成一个学习探究小组,引导探究小组一个同学摆形状,另外3个分别从摆出的物体形状画出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每个同学画出的形状不同?让学生讨论后交流验证,得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全班进行探究,形成共识。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思考力得到切实的训练。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考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动手操作,有些知识便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下教具,难懂的数学知识便迎刃而解;有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便会化抽象为直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开积极思考,有效训练了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学习数学知识,化解数学学习难点。在引导动手操作前,提供了一个训练学生思考力的机会,那就是为何动手实践?通过弄清楚动手操作实践的目的,以此来明确学习的目标,训练学生的思考力。如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分类”,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的:1.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装有三角形纸片的袋子,里面三角形纸片包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教师提出为何动手实践:老师为什么要发这些三角形给大家,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3.由学生的讨论导入新课:三角形的分类。这样,既明确了这节课要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目标,又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有效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突破了数学知识难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一个问题:怎样动手操作实践才能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如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分类”,在引导学生完成“为何动手实践”这个问题的探究任务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引导。1.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把这些三角形纸片进行分类呢?如何判断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是锐角三角形,哪些是钝角三角形呢?2.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学生会提出如下办法:(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2)先量出一个属于直角三角形的纸片,再拿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纸片跟其他三角形纸片进行比较等。3.用这些办法进行三角形分类,后再进行总结。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有效提升了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学习中的同一知识点,教师不要仅仅提供一种单一的练习题型让学生训练,还应针对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各种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并且在训练中进行比较,促进学生思考力的形成。如教学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学生学习这一数学知识会碰到被除数小于除数,商的整数部分应该为零,而且要写在个位上,而有的学生会出现商的整数部分两个零等。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数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学习所碰到的这些难点,设计了如下一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1)12.36÷24(2)1.24÷0.4(3)48.51÷0.8(4)320÷0.16 (5)3.861÷0.18(6)2.64÷1.1(7)56.72÷0.8(8)6.72÷10.5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状况,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台阶,而且这些学习台阶要体现层层递进,从而不断推动学生向新的、更富有思考力的数学学习台阶前进。如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把13个苹果平均分给16个学生,每个苹果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是总数的几分之几?2个学生分到的苹果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个学生可以分到几分之几个的苹果?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