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品忠
(连江第三中学,福建 连江 350503)
古诗的教学内容大体上有诗意、形象、意境、主旨、情感、手法、风格等,常用的学习活动有听、写、诵读、联想和想象、感悟、评点等。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教师就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项目,以一个个学习项目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学习古诗环境,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引领学生在学习项目的探究中,自主地理解诗意,串动起情感体验,学习鉴赏评点,以此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古诗形式独特,给读者以美感,注重音律,读起来和谐动听,能吸引读者。古诗的韵律由平仄、双声、叠韵、连绵、象声、韵脚和句式等方面配合构成,形成语言的音乐美。诗歌表达的感情又富有节奏,喜悦之情表现的轻松明快,昂扬之情表现的急促有力,悲凉之情表现的低沉缓慢。所以,诵读是常用的一种诗歌学习方法。
古诗学习课堂上,诵读有范读、听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诵读,都要建立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要以理解为纽带,来引导学生诵读,将思考与鉴赏融入其中。如果没有结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那么这种只注重声音表达的诵读即便主体再多、形式再多、次数再多,对学生理解文本也缺少实质性的帮助。[1]理解才是背诵与鉴赏的基础,缺乏理解的背诵与鉴赏,不仅低效,而且也不合乎新教育的新理念。[2]所以,诵读环节活动的学习任务一定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来设计。诵读往往贯穿一首诗学习的始终,围绕诵读活动可以设计探究项目。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诵读为主的探究项目可以这样设计:
一、从回忆原有认知着眼,引出探究项目:想想学过的写秋的诗,有感情地诵读。那《天净沙·秋思》该怎样有感情地诵读呢?
二、按照理解诗歌的步骤,围绕项目,分步探究。
1.自由读、齐读。初识元曲,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①认识元曲。诗歌的标题有何特点?诗歌有几个部分组成?什么是“曲”?元曲有什么特点?
②认识押韵。找出全诗的韵脚。
2.指名读。认识意象、意境,读出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①诗歌写到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上阕三句话写到了几样景物?这三句话有何特点?
③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要突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3.个人吟咏诵读。了解人物形象,学习表现手法,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①通过这些画面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哪个词点出了游子的心境?
②诗歌中哪些景物的特点和游子的心境是一致的,哪些景物是不一致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语调、语气等。
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能够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3]这个学习项目充分考虑到《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内容、语言、情感等特点,让学生明确探究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任务,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步深入理解诗歌、读好诗歌。
诗歌言志抒情,是诗人心灵的激流,感情的火花。诗人的感情强烈,真挚而丰富:或慷慨激昂,或悲愤欲绝,或缠绵悱恻,或沉稳内敛,嬉笑怒骂、高歌低吟倾注于诗歌的字里行间。经历、感情、抱负、志趣,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诗人灵感爆发的动力,成为诗人流露笔端的源泉。读者读诗要达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了解其中写到了什么,还在于为之感动,即通过佩服诗句的表达、感悟诗歌的形象、认同其中的道理等产生审美愉悦,获得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对于古诗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获取诗人情感思想极为重要。
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走近诗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寻找感情的契合点。由诗中的情与景,联想自己的见闻经历、熟悉的人物的经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历史人物的经历……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去找相通点、相似点、不同点,去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下面设计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情感分析探究项目。先产生学习项目:看到标题,引出送别诗,想想这首诗怎样表达送别之情?再结合个人体验进行探究,激发情感共鸣:1.京城和蜀地相隔千里,首联中诗人为什么要“望”?2.分别之时,诗人是如何劝慰友人的?怎么看待诗人送别时的这种态度。3.这样的送别与别的送别有何异同?4.诗中的哪些句子印象最深,怎么理解?这样设置探究项目,不断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认识与诗人的做法进行比对、琢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人真情。
言为心声。叶圣陶曾指出:“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内部思维的外部表现,学生能不能积极地进行语言表达,以及表达质量的好坏,与他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理解诗歌为评点鉴赏活动作铺垫。古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进行评点鉴赏的内容很多,可以是诵读的感受、诗歌的情感、领悟到的意境,还可以是诗歌的表现手法、词句的特点、诗歌的风格等。但是,进行评点鉴赏时,一定要有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才能明确评点的目标要求,展开合理地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评点鉴赏的任务设计要注意内容的延续性,目标的针对性。如评点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的学习项目设计。先提出质疑,引出学习项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写得好不好?然后目标引导,指向探究:1.从对偶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2.从“落花”和“归燕”这两个意象的角度分析。3.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这两个词语的角度分析。4.从句子富有音乐美的角度分析。5.从诗句蕴含哲理的角度分析。评点鉴赏最怕无从下手,这样的项目设计针对性强、指向明确,大范围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去尝试,去论证,去说,说好,把诗句的理解越来越透彻,直至理解诗人的匠心,感叹诗歌的妙句。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参与语文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探究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