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小学语文课本中,从中年级段到高年级段先后入选了法布尔的两篇课文《蜜蜂》和《蟋蟀的住宅》。课文的编排体现新课标对“观察”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即从“留心周围事物”到“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留心观察”到“养成观察习惯”,既需要跨学段的累积,更需要观察兴趣的培养。
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很大成分上是苦于没有素材可写。其实,生活中的素材比比皆是,只是孩子们疏于观察、留意。每年春天,学校附近贩卖小鸡、蚕宝宝、蜂卵的小商贩总是生意红火;教室内,书本上趴着一只蚕、天花板飞上一只蜂,也总是闹剧频仍。我想:已步入高年级段,何不借机让孩子们细心观察这些“小东西”,效仿一下法布尔,试写一组有关“小虫”的作文呢?这样,既培养了观察习惯,又拓展了作文教学资源,岂不两全?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时,孩子们一片欢呼沸腾,兴致高昂。
生活中的“小虫”可真不少!很快,孩子们就确定了自己的观察对象,除蜜蜂、蚕宝宝外,还有他们日常所熟知的蚂蚱、西瓜虫等等。孩子们从“小虫”外部长相到脾气秉性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兴致勃勃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为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在写作课上我以《昆虫记》为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法布尔认为蟋蟀是不辞劳苦、不肯随遇而安的令人敬重的完美主义者,蚂蚁则有着自私自利的强盗行径……你对观察到的小虫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孩子们认真思考交流,当他们把观察变为物化的语言,独属于孩子的灵动的文字便由内而外散发出动人的气息。最后,经过修改、誊写,同学合作配上插图,《五年三班“小虫”记》就这样诞生了。这次习作课,从观察到成文历时两周,但孩子们没有丝毫“谈文色变”的抵触畏难情绪,作文效果较为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次习作观察有兴趣。习作中少了“拘泥刻意”的训练,多了“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从身边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孩子们当然乐于在开心的游戏中观察,乐于在轻松愉悦中发现。
其次,观察指导有梯度。从“确定观察对象→观察要细致有序→观察中有思考→观察中有想法”的渐进式的观察中,不同水平的孩子都有自己可能达到的层次。这样有梯度的观察,符合有水平差异的孩子的思维、心智的成长规律。
第三,观察乃至成文的过程中有成就。从交流观察发现,到修改成文,再到集结成册,随着步步深入,课堂交流越来越热烈,修改作文成为孩子们的热门话题,集结成册更是让他们品尝到了“出书”的成功滋味。
叶圣陶说过:“凡是行为必须要养成了习惯才行。只有养成了习惯,才能终生受益。”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瞬间,小者精彩文章,大者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