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铺垫新思维

2019-03-27 03:26:56许来友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旧知铺垫口诀

许来友

传统的复习铺垫教学具有练习形式单一、思维通道狭窄等特点,因而进入新课改以后,这种教法受到了一边倒的批判。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教学前一味盲目地排斥复习铺垫,对学生的发展不利。笔者认为,新课改所要摒弃的应该是过去铺垫教学中的一些陈旧理念和做法,而不是这种教法本身。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坚持不断创新和发展,铺垫教学这棵“老树”一定能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以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为例,谈一谈个人在复习铺垫时的几个新做法。

一、融旧入新

单纯的旧知练习,易给学生僵硬、枯燥之感,使新课一开始就陷入沉闷乏味的境地。这也是复习引入之所以为新课堂所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可以设法将旧知的复习融入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

教学时,为了兼顾对旧知的回顾,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的主题情境加以丰富:在“房间”的右侧又增加了一个长3.2 米、宽3米的“小书房”(图略)。提问:“你想知道哪一块的面积?怎样列式?”学生分别列出三道乘法算式:1.15×3.2 ,3.8×3.2 ,3.2×3。通过对3.2×3 的练习和交流,自然地生成了对旧知的复习,为接下来探究小数乘小数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融旧入新,使铺垫与新授浑然一体。

二、化旧为新

数学的学习总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复习铺垫时可以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从新例题中直接抽取相关的部分素材组成复习问题,引领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参与新例的构建,从而使复习铺垫与例题教学深度融合。

例如,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时,我的设计是这样的:教师首先出示计算题23×4,通过练习和交流,师生共同回顾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提出挑战:“把乘数23 个位上的3 改成更大点的数,你还会计算吗?”在学生的众多回答中,教师选择填6、8、9 三种情况并生成三道式题,然后重点就26×4 的算法放手让学生探究。这样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连续进位乘法这一新知,而且对这一块知识也会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进位乘法可以分为连续进位和不连续进位两种,并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如《较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这节内容,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岭南小学六年级45 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女运动员有多少人?教学和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对“其中男运动员占”这一关系句的理解。为此,新知教学前教师特意将其从例题中分离出来,并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于这一关键处,“看到‘其中男运动员占’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适度开放的问题很快激发出多样化思考,有的画出了线段图,有的则直接进行推理:有的说,我想到了单位“1”的量是总人数,总人数被平均分成了9 份,其中男运动员占这样的5 份;有的说,我想到了如果已知总人数,就可以直接求出男运动员的人数;有的说,我想到了女运动员,女运动员应当占9 份中的4 份;还有的说,如果已知总人数,也可以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补上已知条件和问题构成教材中的例题,并放手让学生自行解答。整个过程,旧中孕新,新中含旧,既实在又活泼,已完全没有了过去铺垫教学中那种“炒冷饭”的感觉。

三、温故知新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很多知识点在研究方法或基本原理上都是相同或相通的。新课教学前若能有效凸显学生认知结构中那些相关的基本观念或原理,并努力提高其概括性和迁移性的程度,那么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就会变得轻松而顺畅。因此,教师的铺垫教学不能仅限于“温故”,更要让学生“知新”,要着力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提炼、强化和沟通。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理解其算理和算法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这一基本原理。为此,可设计如下铺垫教学:“同学们,你们知道1+1 等于几吗?一定等于2 吗?”接着教师出示如下两组练习:

A 组 B 组

1 元+1 元= 1 元+1 角=

1 万+1 万= 1 万+1 百=

简单的小练习却蕴含着计算的大道理,强烈的认知反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练习和交流,不仅顺带复习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和算法,更主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对“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横向贯通,为接下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教学《6 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教师有序板书后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仔细观察1~5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看谁的发现多?”由于前后思维的聚焦点已完全不同,所以尽管学习的材料是以前的旧知,但学生仍然为他们的新发现而兴奋不已:有的说,我发现不管是几的乘法口诀,都是从一几开始的;有的说,我发现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有的说,我发现几的口诀中第二个数字就总是几,而第一个数字一个比一个大1;有的说,我发现,不管是几的乘法口诀都是从一几开始,到几几结束……接下来,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根据你的发现,猜一猜6 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学生大胆猜想后,教师呈现教材主题图,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编出新的乘法口诀。整个过程,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发挥。

四、旧材新用

有时,复习铺垫时完全可以直接借用或间接化用以前教材中的相关例题,继而开展新课教学。这样做看似“重走回头路”,实则反而能给学生一种不落俗套的新鲜感,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前,教师可直接借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

“同学们,这道例题你们还有印象吗?是什么时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应当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用十位上的5 去乘24,所得积的末尾应和谁对齐,为什么?”简单回顾过去所学之后,教师顺手将“53 箱”改为“153箱”,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知。这样,直接借用旧例题进行铺垫教学并引入新课,既干净利落又不落俗套。

又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距离初识分数间隔时间较长,所以通常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开始的。为此,可以间接化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认识分数的例题:

原例的教学顺序是:先分4个苹果,再分2 瓶矿泉水,最后在分1 块蛋糕的认知冲突中理解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再用此例时,由于教学目标已经改变,可采用和原来完全相反的教学顺序:先分1 块蛋糕,复习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再分2 瓶矿泉水,认识两个物体的二分之一;最后分4 个苹果,认识更多物体的二分之一。这样,借用旧例却不完全照搬,既复习了旧知,又促进了新知构建,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总之,新课教学前是否需要组织复习铺垫,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开放实施,铺垫教学同样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旧知铺垫口诀
立秋
青年文学家(2024年1期)2024-03-09 08:46:10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小读者(2021年8期)2021-05-15 02:50:22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出 气
中外文摘(2019年5期)2019-11-12 23:50:46
岁末
扬子江(2019年3期)2019-05-24 14:23:10
怎样熟记口诀
巧用口诀求积商
读写算(上)(2016年3期)2016-11-07 07:19:3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文理导航(2015年36期)2015-12-07 08: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