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规律诠释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2019-03-25 07:15崔桂田刘玉娣
关键词:民主特色时代

崔桂田 刘玉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和解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课题的进程中,面对改革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和经济新常态挑战,特别重视政治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对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面临新的重塑,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使命需要新的定位;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和经济新常态,许多深层次问题和难啃的骨头需要“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此等诸多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作出深刻回应,以新的政治思维和方略加以破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国际形势深刻之变化的政治应对

当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经历着新的转型和重塑。在世界转型的历史关头,如何应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如何化解面临的各种国际风险,

如何在世界转型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问题,都是新时代的中国所必须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第一,面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政治文化的碰撞和挑战,中国的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定力和方向?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和道路?在世界转型的历史交汇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攻势不减,它们以所谓的“普世价值”为先导,以符合它们标准的所谓“民主”“人权”为借口,以意识形态的“渗透”为方式,以贸易战、外交战为后盾,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这一切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治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第二,变局中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理念,中国在世界转型中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当代世界变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交织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互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老牌帝国”与“新兴国家”等各种全球性矛盾;世界经济动能不足,贫富分化加剧,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根本克服,西方的政党危机、难民危机接连不断;各种“主义”满天飞,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等。这一切都使转型中的世界处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第三,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将向何处去,如何在低潮的“触底反弹”中进一步振兴,需要新思想新理念,需要新的“领头羊”,而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大的中国和共产党人数最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作为举世瞩目。在回答和应对这些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重大问题时,习近平展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

(二)改革进入深水区与经济新常态国内情势的政治回应

中国改革开放走了一条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之路,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改革深水区和经济新常态,“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1页。,面临着许多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难题。第一,信仰危机和价值整合的难题。改革开放40年,除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外,中国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大众的信仰和价值多样化了,社会的包容性增强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信仰和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受到严重挑战,价值跑偏、道德“漏底”现象严重,就连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社会问题。如何破解信仰危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成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二,收入差距拉大和实现公平的难题。改革开放40年,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虽然解决了效率问题却没有真正解决好公平问题,解决了部分人先富的问题却没有真正解决好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神经还难”的情况下,如何克服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共享”就成为棘手的难题。第三,反腐败和权力监督制衡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反腐败,既打老虎也拍苍蝇,体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但这么多的高官腐败、甚至“塌方式的腐败”又警示我们,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任重而道远。在破解和克服这些深层次的难题时,习近平表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谋略。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情民意的政治表达

40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并转化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品位越来越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和改革红利全体人民的共享。面对这种新时代的社情民意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何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成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现实。在回应和解决这个政治现实时,习近平表现出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情怀。

(四)“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交织的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反应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98个春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她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使“一盘散沙”“东亚病夫”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到历史上最为接近的时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随着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又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而且这“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相互交织,特别是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现象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影响党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本领恐慌症”,严重影响着党的领导力、战斗力和执行力。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交织的党内政治生态,面对伟大梦想、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的时代使命,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就成为执政党建设的时代课题。在解决这个执政党建设的时代课题时,习近平展现出了持之以恒的政治决心和创新精神。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核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探究了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大逻辑,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科学体系,其内核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推进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大逻辑

习近平从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大视野、大逻辑、大趋势来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始终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与人类政治文明进步有机统一,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为遵循。

第一,文明“多彩”与“互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力量和规律。习近平以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洞察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大势,提出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58页。的世界文明观。其一,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文明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中共同铸就了世界文明,共同推动着人类进步,各国和各民族的独特文明都是世界文明创造的成果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二,“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世界文明。各国各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互之间要尊重、包容和借鉴,要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各种傲慢偏见。其三,学习借鉴各国文明成果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要“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第二,“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但道路和模式是不同的。习近平指出:“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9页。,“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84页。,但“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2页。他强调:“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7页。

第三,要“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0页。。

(二)实现中国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既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和治国理政的主要要务来谋篇布局新时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又从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大势来顶层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现代化,把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根据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高高举起了“中国梦”这面凝心聚力的政治旗帜,宣告“中国梦”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统领。其一,中国梦是最具内涵、最为现实的理想目标,是新时代的“最大政治”。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6页。尽管后来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对中国梦有过多方面的表述和阐发,但习近平把“中国梦”的本质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56页。。曾几何时,人们总是把共产主义看作可望不可及的遥远“星辰”,惯用理论上的共产主义优越性来为现实“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辩护,连邓小平都不得不呼吁讲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吹牛”。而中国梦既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期盼有机结合,又把近代170多年以来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砥砺前行的光荣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持续探索的进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实践发展相结合,既“高大上”、充满正能量,又有血有肉、看得见摸得着,使每一个有追求的中华儿女都不能置身事外,使远大理想的共产主义现实化、生活化。其二,中国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政治定向。习近平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4页。。其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民主的强大助力。习近平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第163页。。把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来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是习近平的首创,其最大贡献是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是继毛泽东曾经把民主作为走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邓小平曾首次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之后,对中国化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新发展。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我国政治建设的方向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增强道路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遵循。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中国的历史规律性。习近平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0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6页。。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就一直在寻求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政治道路和模式,各种政党、团体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指点江山”,各种救国救民的“主义”“药方”满天飞,既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革命性选择,也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还有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西方式道路尝试,但这一切都没能使危难中的国家站立、苦海中的人民上岸,中华民族仍处风雨飘摇的黑暗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真“主义”,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进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第二,政治制度没有“飞来峰”,要“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习近平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0页。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政治发展史和经验,中国共产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不同于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道路,创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而宣告了世界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12页。所以,要“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 “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注]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6页。。

第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39页。“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36页。这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此,要做到: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的国情”。习近平指出:“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28页。其二,要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其三,要处理好党与法的关系。“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96页。

(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本质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以“人民主体”为立场、以健全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核心、以推进协商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式、以能否有效解决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理路。

第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巴黎公社的“普选制民主”到俄国的“苏维埃民主制”再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求索中不断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他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第9页。他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163页。这“三个就没有”的创新性概括,不仅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

(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

理直气壮讲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主线和显著特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核心要素,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回应和解答当代世界与中国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时,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架构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定向、以中国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导向、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擎”、以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核心、以协商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式、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政治保障的新时代政治建设大棋局,这不仅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的境界,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第一次真正回答和解决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还在进一步发展中,但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8页。的历史性变革中已初露锋芒。我们相信,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展示出真理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民主特色时代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