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医古籍整理的佳作
——《福建医籍考》评述

2019-03-24 07:23
福建中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序跋医籍刻本

李 颖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近年来,中医文献整理蔚然成风。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先后出版了本区域中医古籍的考证性著作。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发扬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由于早期中医多为家族性传承,日久经年,文献逐渐散落遗失。地方医籍考的编撰是对区域中医文献的集中抢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闽地中医起源于唐宋时期,随着大量的北方移民南下福建,中医文化在闽生根。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医文化与闽文化相生相融,渐成体系,出现了熊宗立、力钧、陈修园、郑奋扬等医学大家。尽管福建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但多年以来,学术界仅有俞慎初编著的《福建历代名医著作简辑》一本不足50页的小册子[1],此外未见有学者对福建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整理。蔡鸿新教授、王尊旺教授合著《福建医籍考》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2]。纵观全书,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收录全面,要言不烦

该书为辑录体文献汇编,按医经、伤寒、基础理论、脉法、本草、临床各科、针灸推拿、方书、养生、医史医案等12类别进行编排,为学界提供相对完备的资料集。全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出福建籍医家于1911年之前的存佚著作近400种,是目前为止最为完整全面的福建地区中医古籍类工具书。编撰者从文献本身出发,对所录医籍的书名、作者、出典、序跋、现存版本、内容提要等重要信息在书中一一做出考证。对于多次刊刻的医籍,不同版本序跋有别,为便于读者追溯源流,编者将该医籍的所有序跋全部收录。从该书的收录内容上看,可以说是对民国之前福建医家的存佚著作做出了相当完整的收录,对了解福建历代中医古籍起到提纲絜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为后世研究福建中医学术流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节省篇幅,本书对于同一时期有多种刻本且版本学意义不大者,一般以“××时期多种刻本”标注,如“光绪时期多种刻本”;部分医籍现代有多重校注本,一般以“今人各种校注本”称之。鉴于各种工具书中多注明某版本藏于何处,书中就没有标注各种版本的收藏地。

2 考证翔实,持论公允

闽地中医历史悠久,唐宋至今所留医籍甚多,版本更是纷繁难辨。因此,该书就医籍的“现存版本”一项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考察。除了对医籍本身的排查,编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甄别。譬如关于《家藏心典》是否为陈修园所作,学术界历来有所争议。编者在考察文献本身及序跋内容外,还参考了王姝琛、崔为在2007年发表的《陈修园<家藏心典>探赜》等相关内容[3],但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实在无法判断,编者暂且将其纳为存疑处理。再如《中医古籍珍本提要》认为明代福建宁化医家王景韩《舌镜》的清初刻本分为上、下两卷[4],编者在考证此书时指出,“是书有清初刻本,其目录部分分为卷上、卷下二卷,正文部分则分为三卷。《中医古籍珍本提要》系根据该书目录认定为二卷,还是另有二卷本,不明。”

如前文所述,闽地中医人才辈出,但由于长期未将资料系统整理,一些历史人物的轮廓已在岁月的长河中越发模糊。编者采用旁证的方式用同时期或作者本人所留的其他资料侧面考证,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况与文献本身,好让读者对此类医家有更深刻的理解。旁证资料与资料来源等内容在相关书籍的“按”中都有体现。譬如《本草辑要》作者林玉友的相关资料所剩不多,其生平事迹难以追寻。作者只能通过“与其同时代的福州籍著名学者梁章钜曾为之亲书‘寸耕堂’木质匾额”这件事来推断林玉友在当时中医药界应有一定影响。再如,宋·郑樵所著《本草成书》早已遗失,各种工具书中均未见此书序跋。但“郑樵现存作品中有《寄方礼部书》一文,曾谈及此书,兹节录之。”

3 正本清源,务求真实

该书以正本清源为目的,不盲从于既有研究成果,立足于历史文献本身,对学术界之前的传统观点做出纠正,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以讹传讹的错误。譬如《林氏活人录汇编》的作者林开燧籍贯问题向有闽县和霞浦之争论,编者系统梳理了原始文献和现有研究成果,指出林开燧为福建霞浦人,持闽县说者,可能受到本书序文中“三山”“长乐”“古闽”等文字的影响。再如《闺门宝鉴》后所附的按语里,编者亦清晰指出:《中国医籍通考》将李荣记录为《心印绀珠经》与《二难宝鉴》二书的刊刻者,实为谬误。根据嘉靖《邵武府志》卷三《制宇》内关于两书的描述,编者判断这两本书实际上是由时任邵武知府的邢址组织刊刻,李荣仅为参与者之一。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籍贯有争议的医家,编者结合学术界之前的考证与相关文献资料能够判断为非福建籍的,作品均不予收录,明代聂尚恒、清代蔡宗玉以及雷丰均属此列。凡各种工具书有列某人著某书,经编者或学界考证确非某人著作的,均一律删除。凡经考证不能确定是否为某人著作的,予以保留,以“存疑”别之。本书对每一本医籍、每一位作者的收录均有翔实考证,部分无法辨识的文字以“□”代替之。编者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求真精神着实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总之,《福建医籍考》基于对相关文献本身的深入研究及同时期史料的翔实整理,从文献学的角度客观记录了民国前福建籍医家的存佚著作,为中医学习者保留了可靠的文献材料。该书的编撰过程其实是对现存中医药文献资料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对正在逝去的地方中医药文化遗产做出及时的抢救与发扬,使福建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完整,对于推广福建中医文化,树立本土文化自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序跋医籍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3种医籍考对比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邹著序跋两题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