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分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2019-03-22 21:21陈立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所学

陈立军

(吉林大学网络中心,吉林长春130022)

1 研究背景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是综合性大学,其学科设置涉及各大专业领域。这些院校基础课程纷繁多样,其中C程序设计课程基本普及。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医学专业学生和工科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技能所需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以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案例,练习同一类型的习题,这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

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C程序设计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C程序的相关知识。但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时C程序设计课程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实际上,有的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可能对程序设计需求较少,有的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对程序设计依赖性较高,有的可能偏重界面设计,有的可能偏重底层开发。所以,在授课时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有所偏重,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课程质量[1]。

2 传统C程序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发展方向差异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环境、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造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固定的,基础学科更是如此。C程序设计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听课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根据各高校教学形式来看,C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2]。

2.1 C程序设计课程和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

C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内容统一,而面向的专业却十分广泛。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学习中,会经常应用C程序设计课程或者C程序设计扩展课程的有关知识。由于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和实验教材,其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基本无关。面对繁琐枯燥的语法规则和程序算法,学生很难产生兴趣,也不清楚C语言究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何帮助。

2.2 实验环节有待完善

学生在进行C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时往往无法与实际应用产生联系。在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一般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任务,学生上机编程也仅是在教材和课堂内容的范围内进行。这种实验方法与实际应用几乎脱节,与学生所学专业几乎无关。

2.3 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以对语法规则进行讲解为主,采用的多为经典案例。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广泛的专业知识,很难将该门课程和其他专业进行有效的结合,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不能将C语言编程和实际指导融会贯通。

2.4 学生缺乏明确的专业认知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关注C语言的语法规则,缺乏专业认知。学生大多表现为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索。

2.5 教材存在局限性

目前,多数教材立足于C语言语法规则的讲解,范例往往枯板无趣,少数趣味性较强的范例缺乏专业应用背景。

3 构建分类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以学生所学专业为基础分类的条件下,可将学生进一步分为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其注重理论基础教学,同时按其所学专业侧重于工作经验的交流与沟通。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方式对教学与实验进行管理,提高教学水平[3]。下面就基于学生发展方向的分类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一些改进措施[4-5]。

3.1 对授课对象进行分类

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顾及学生的基础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所有学生都看成一体,很难全面兼顾。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发展意愿,了解专业动态,掌握教学内容在不同分类中的应用需求。计算机基础学科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数量大,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初期阶段,主要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区别,进行通识教育。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可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2 改进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基础教学方式在设定教学内容时不考虑学生的专业特性。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学这门课有什么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课程的全部知识,还需要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在基础知识教学当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引入贴近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比如,授课对象为机械专业学生时,可以引入机械结构设置优化的C程序设计案例;授课对象为食品专业学生时,可以引入根据温度、湿度变化进行参数调节的C程序设计案例。

3.3 改进实验环节

设立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两个环节。课程实验是对基础性理论知识深化的环节,是学生夯实所学知识的必备实验,是所有分类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实验内容。在课程实验当中,学生需要完成教科书中的基础实验,掌握基本编程语法,因此在此环节可引入较浅显的实例。在专业实验环节中,教师提供来自实际工程、生产领域的题目,选取其中适合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平台或计算机模拟操作完成实验。指导学生由验证性实验逐步向探究性实验过渡,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在专业实验部分引入不同分类的实际工程问题,由学生选择方向进行研究,完成C程序设计的实际应用及开发。

3.3.1 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为背景,以创新项目为依托,建立企业在学校的实践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有目标地设计实验环节,以实际应用指导实验方法。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实验方向。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做到学以致用,及时地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所具备的技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尽量做到与工作岗位顺利对接,使学生避免在校期间的盲目学习,带着方向学,带着兴趣学,边用边学,提升学习效率。

3.3.2 研究型人才培养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和国际前沿学术成果,指导学生关注国际动向,掌握最新发展方向。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了解新的研究技能,夯实所需基础知识。比如,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建模方法,了解创新技术,形成创新思维。

3.4 改进网络建设

打造分专业网络环境,为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网络资源库,让学生在登录网络后以专业为分类向导,完成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完成相同的实验内容,按专业或兴趣方向选择实验内容。增加递进实验环节,初级实验内容为共通内容,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将递进的实验内容逐步分出专业方向,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中C程序设计的应用方法。

4 结语

基础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学生对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应用情况。要及时把握各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进一步将专业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在实验环节,重点强调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等,为进一步的研究性实验打下基础。不能拘泥于实验指导教材中的基础实验,要将专业知识融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环节由验证性实验逐步向探究性实验过渡,提高实验课的难度与广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综合性实践环节,应尽快使学生接触到实际工程,了解今后工作领域的技术需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始终跟进行业动态,了解知识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实验示例。

猜你喜欢
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所学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非所学
非所学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PLC梯形图程序设计技巧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