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巢湖中庙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2019-09-10 10:54张婷婷夏守军隋金池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滨湖巢湖古镇

张婷婷,夏守军,隋金池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城市意象理论是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借鉴了行为地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被最早系统地提出来的。通过深入调研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的意象要素,得出公共意象的相关概念。他认为:“一个可读的城市,其街区、标志或道路应易于识别,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形式”[1]。根据该理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五个城市意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上。空间设计是通过安排和组织城市的各种要素,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为观察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中庙位于巢湖北岸,因地处合肥和巢湖中间得名,由陆域和姥山岛组成,享有“湖天第一胜境”的美誉。中庙最初建于汉代,历史悠久,后常因战乱而被破坏,屡废屡修,传承至今。本文运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五要素来分析中庙的空间格局,基于城市意象理论探讨中庙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以期促进未来古镇的发展。

1 城市意象五要素在中庙的体现

1.1 道路

城市意象要素中的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是许多人意象中的主导要素,道路具有方向感,其他要素常围绕道路进行布置,如步行道、机动车道、长途干线、铁路线或隧道等。就历史古镇而言,道路要素除上述类型外,还有古镇街区中自然演变形成的移动通道,如历史街区内的主干道、坊巷小弄等,这些线性空间则更富有意象性。

中庙滨临巢湖,内部道路呈现典型的滨湖古镇特色,道路大都平行或垂直于湖面。平行于湖面的道路,如炯中路、滨湖大道多为古镇内的主要干道,整体较为笔直顺畅,而垂直于湖面的道路多为自然演变的街巷空间,曲折富有趣味性。目前来看,镇内最具有活力的街巷空间要数以中庙作为起点的两条呈“L”形的商业街,一条向北延伸至“十八踏”,另一条经昭忠祠向东延伸至古船塘。这两条商业街是典型的鱼骨状结构,许多次要街巷空间都从这两条主街衍生出去,这些次街有的通向湖边,有的联系内部的居住组团。

1.2 边界

除道路外,边界也是城市意象要素中的另一线性要素,但它和道路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互相起侧面的参照作用。边界既有如海岸、河湖、森林等自然界线,也有如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的边界、围墙等人工界线。古镇的边界要素还包括区分内部历史街区与其他类型地域空间的线性要素,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风貌的心理界线,历史街区外的道路、河流等。中庙镇内的边界意象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道路边界和巢湖滨水岸线。其中滨湖大道是传统街区和现代风貌的分界,烔中路则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分界。

1.3 区域

一定地域内的环境通常有某种共同识别的特征,形成特定的区域空间,是可以分为里边和外边的区位和场域,有些可以根据边界划分不同的区域,有些区域则不具备特定的边界。不同类型的区域大大丰富了城市空间,形成了连续性的主题单元。古镇内区域这一意象空间要素,大部分是由宗族或功能差异形成的具有相应主题的组团,是观察者内部的心理界线。

由中庙路、滨湖大道和湖面岸线围合的区域是古镇的核心功能空间,是传统历史风貌最集中、商业最繁荣的片区。中部由滨湖大道和烔中路界定的区域为居住组团,烔中路以北则是农田山体空间。由南向北,活力程度逐渐递减,形成明晰的层级结构。

1.4 节点

作为城市意象要素的节点是观察者可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焦点和象征,是与周围环境清晰的关联,方便人们精确地定位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或道路连接点。古镇节点意象空间要素多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名人故居或事件发生地,能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空间,也可以增强空间的识别性和趣味性,如名人故居、名人遗迹、名人故事发生地等。

中庙镇内的空间节点基本以重要的公共建筑为认知对象。此外,主要街道的交叉口、转弯处、出入口等交通节点也是街区空间的重要认知对象。

坐落于巢湖岸边的中庙无疑是古镇内的核心建筑,中庙及商业街围合成的广场是古镇内重要的轴线节点空间,位于两条“L”型商业街的交点处,具有强烈的意向感知属性。许多商业、宗教活动围绕其开展,成为古镇的核心空间。另一处建筑广场空间节点位于昭忠祠入口处,昭忠祠是先时李鸿章为供奉淮军阵亡将士所建。作为仅次于中庙的次要空间节点,通过入口广场,划分出特定的空间,广场两边是绿化,中间通向大门是采用麻石铺地,两侧是大理石铺地,呈现出强烈的礼仪秩序。昭忠祠往东是李鸿章为祭祀父亲而修建的李忠祠,由于年久失修,现已废弃。再往前行至白衣庵,建于清康熙年间,是禅门女性修心养性之所。

中庙镇入口广场作为古镇重要的交通集散广场,承载着旅游接待、人流集散和停车空间等诸多功能。中庙依托巢湖成镇,码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时是货物流转和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随着新型水上交通工具及滨湖岸线的开发,码头早已丧失原有功用。现仅存南塘遗迹古船塘供人凭吊,东侧新开辟的新船塘业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桥作为连接陆域和水域的节点在滨水古镇也十分常见,中庙镇从入口广场向南前行,地势逐渐升高,经过一处水泥桥面,则进入历史商业街区。当地人把该桥唤作“十八踏”,作为古镇内活力节点之一,吸引许多游客在桥上驻足停留。

1.5 标志

在城市意象要素中标志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考点,具有独特形式或意义的建筑物,能够实现象征性和视觉重要性的统一。古镇标志意象空间要素是指能够引导游客开展游览活动的点状参照物,对游客在区域内游览进行准确定位,如古镇内的独特建筑构件、方向指引物等。

古镇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位于姥山之巅的文峰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呈八角形,飞檐翘角,由条石垒成,盘旋上至塔顶,即可俯瞰整个湖面。古镇内另一典型标志是位于入口处的牌坊,白色的牌坊上书“湖天第一圣境”,从这里开始,就标志着进入了古镇,具有十分强烈的地标性。另一处牌坊位于连接古船塘的商业次街上,灰黑色牌坊作为标志起点,通向终点古船塘,形成一条重要的商业次街。

综上所述,中庙镇的意象空间以中庙为核心,以滨湖大道、烔中路、中庙路等道路形成骨架系统。以滨湖大道和烔中路为界,将古镇划分为传统风貌区、居住组团和农田山体三个片区,在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地标、节点等空间意象要素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滨湖的历史风貌区,在其余两个片区则较少出现。由表1可见,中庙镇空间意象结构,由滨湖岸线至外围山体,从清晰趋于模糊。道路、地标和节点等是影响中庙意象空间的主要要素,有着大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商业功能、宗教功能的滨湖沿岸建筑形成的节点和地标具有较强的可意象性。除滨湖岸线外,区域和部分边界要素在公众意象中虽有所体现,但不是很明显。部分道路如滨湖大道、烔中路有时也起到了边界要素的功能(图1)。

表1 中庙空间意象要素构成一览表

图1 中庙意象空间地图

2 中庙意象元素的特征分析

城市意象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不同的城市长期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孕育出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中庙镇因湖成镇,整体空间格局与巢湖密不可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独具特色的街巷肌理与地域风格,逐渐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氛围。

2.1 独特的边界特征

古镇格局是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体,在当地居民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水—路—田”的边界特征。南部滨湖区域是古镇的核心片区,主要的开发建设都集中于此,北部被农田山体环绕,形成良好外围屏障,二者之间通过垂直于滨湖岸线的街巷廊道联系,构筑山水对话格局,这些廊道起到交通联系和生态景观的双重作用。

2.2 有机的街巷空间

中庙地处皖中平原,中部平原地区街巷空间多以横平竖直的正南北或正东西为主要走向,然而,环巢湖区域古镇村落多受河湖水系流向影响,可以明显看出街巷空间曲直变化多、转折多。中庙镇的道路模式以滨湖大道、中庙路和炯中路为骨架,延伸出多条通向湖边的巷道,以便形成良好的滨湖景观格局。

2.3 丰富的文化地标

中庙镇内文化地标众多,中庙、文峰塔、昭忠祠、李忠祠、白衣庵等,伴随着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如此丰富的资源类型为中庙旅游综合性的开发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镇内的文化地标以中庙为核心,大部分都集中于镇内滨湖的西南角,虽数目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是仍存在着保护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仍需对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与利用。

3 城市意象理论在中庙旅游形象塑造中的应用

3.1 适用性研究

凯文·林奇对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概念的解释以及关于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和意蕴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为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提供了基础。

3.1.1 城市旅游形象以城市意象为基础进行塑造

根据城市意象理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经验记忆融合的产物。公众意象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群体认知”[2]。综合意象是由城市环境意象的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图形,具有浓郁而生动的特征,并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3]。

城市旅游形象是以城市意象为基础,对城市意象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与提炼的环境形象、公众形象、综合形象和个性形象,它既是对城市意象的合理表达,也是对城市意象的完善与提升[4]。城市意象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观光旅游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以观赏自然风光、城市风光、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俞孔坚在探讨观光旅游资源的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时指出,环境中85%左右的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得到的[5]。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应先抓住物质的视觉特征进行设计,立足于城市环境意象的打造。近年来,大众旅游逐渐兴起,相应的旅游产品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大众对一个城市的普遍认可是基于城市公众意象开发应用的结果。一个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高低,不是基于某一单个景观的吸引,而是城市整体给人的旅游氛围和印象。良好的城市旅游环境不仅有联系紧密的景观还有便捷的旅游服务、浓厚的文化氛围等。这些都有赖于城市综合意象的形成,使旅游者能够获得综合的感知印象。

3.1.2 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和意蕴凸显城市特色

林奇认为,城市意象包括三个部分:个性、结构和意蕴。个性是区别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因素,是城市的特色所在;结构是对象与观察者或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系;意蕴是观察者对物体的心理上的感受。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和意蕴三者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互相作用,共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城市特色是每个城市旅游竞争的重要内容,城市意象关于个性、结构和意蕴的阐述,可以有效指导城市特色的营造。要营造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功能,还要注重打造富有艺术性的城市空间环境,同时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有必要根据城市意象的结构和个性进行组织和规划。

3.1.3 城市意象的变迁影响城市旅游形象塑造

一方面对于意象的主体城市而言,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城市在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景观建筑和人文活动等都在改变;另一方面作为意象客体的体验者对某个城市的意象感知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城市意象具有不同的时间属性,处于发展变化中,相应地城市形象也随之更新。

3.2 应用性研究

根据对中庙空间意象要素构成和特征的分析,在充分考虑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振兴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意象理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庙空间意象建设,以塑造其独特的滨湖旅游城镇形象。

3.2.1 全面认识中庙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中庙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山、水、岛、港、庙、祠、庵等多种物质资源,还有巢湖民歌、灯舞、武术、杂技、划龙船、玩灯剪纸等声誉极高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虽然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及保护意识的不足,中庙整体风貌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其中最为精华的滨湖传统风貌得以完好保存。

历史城镇独特的空间格局和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同地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它们所拥有的历史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素材。中庙的整体格局、历史环境、民俗风情、街巷肌理、建筑艺术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建筑学、聚居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对象。中庙古朴的历史环境、优美的滨湖风光也使许多绘画、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进行写生、采风等艺术活动。所有这些宝贵的资源都构成中庙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要素,因此,需抓住中庙作为环巢湖旅游核心景区的契机,逐步加快文化旅游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3.2.2 进一步加强中庙整体空间意象结构

目前,随着对滨湖岸线的打造,对中庙、昭忠祠等文化建筑的修缮整治,中庙境内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滨湖片区各意象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结构清晰,可意象性较强,而其他片区结构关系松散,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体的空间意象塑造,突出清晰的路网、边界,明显的空间轴线,鲜明的标志物以及活力十足的空间节点,使中庙整体空间结构更加明朗。

3.2.3 突出中庙旅游形象的特色意蕴塑造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高度浓缩的意象概念,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艺术表现[6]。中庙地处巢湖北岸,受其常年滋养,有形的滨湖街巷格局,无形的风俗民情无不与巢湖息息相联。中庙境内拥有庙、祠、庵等多种宗教建筑,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和巢湖渔家文化在此神奇共融。作为环巢湖旅游的重要一环,中庙境内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湖中最大的岛屿姥山岛位于巢湖湖心,是巢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也是皖中著名旅游区,以其神奇、优美和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著称。坐落于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的中庙,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被称为“湖天第一胜境”。中庙有着深厚的淮军文化基础,境内有供奉淮军阵亡将士的昭忠祠和祭祀淮军领袖李鸿章父亲的李忠祠。中庙除加强打造空间意象要素的内在结构外,更重要的是营造独有的空间意蕴和场所精神,通过中庙境内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出其独有的特色,深入挖掘这些要素背后的场所精神和意蕴。

3.2.4 考虑中庙旅游形象塑造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由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等给中庙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目前滨湖区域开发强度过大,空地存量较小,沿湖建设多为单一的居住功能,原有的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居民在翻新的时候没有沿用过去的建筑材料与风格,建筑高度也有所增加,这些都对古镇的传统风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对中庙旅游形象塑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开发的时代性与对传统的保护问题,使二者有机协调。

4 结语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城市旅游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城市空间意象要素的整合和提炼则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工作。中庙作为环巢湖景区的重要一环,虽然受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整体风貌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其仍具有特征鲜明的滨湖空间意象,氛围浓厚的区域环境,清晰的滨湖街巷空间,引人入胜的节点、标志物等要素。基于城市意象理论,在未来中庙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精心组织设计,加强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性联系,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特色意蕴,将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空间意象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塑造良好的中庙旅游形象,使这座千年古镇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滨湖巢湖古镇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基于人体五感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应用研究——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为例
巢湖,我的母亲
巢湖,我的母亲
古镇之旅
小小书法家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南方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