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慧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不同于传统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创新教师发展机制,重视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
“顶层设计”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完善,要求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谋划新的发展蓝图[2]。编导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其顶层设计核心思想为: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教课程体系,依托理论课程体系配置实践教学课程,打造校内外各领域实践平台,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建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再选定各个学期的主体教学目标,依此进行课程配套。
课程设置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对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依据[3]。不论教育的组织形式为何,课程设置上面都应该有所革新,而其中的革新指的就是课程的设置上要联系当时时代发展的特点[4]。
通过对河南几所“三本院校”进行分析比较,该校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比较占据优势,理论课程中专业课部分设置比较细化,但是综合性课程可以借鉴一下其他院校。比如,安阳学院和商丘学院都开设的《导演基础》这门课程,相对所有的专业课来说,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方面,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课程。
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应以理论课程最终的实用性为评判标准,将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尝试,进一步挖掘更适合“三本院校”编导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河南地区开设编导专业的“三本院校”中,对培养计划进行制订过程中,多数院校课程设置中理教占比达到80%左右。基于调查,河南的“三本院校”内实践课程开设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依附于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当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多的时候,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将实践课程成绩作为理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平时成绩计入理论课程中,如商丘学院的《视听语言》这门课就是采用这样的评价分数。第二种,依附于理论课,但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课程主要针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多,学时也多,就可以将实践教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之后单独进行考核,并且单独计入学分,如安阳学院的《影视摄像技术》。第三种,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最大的特征是不依附于任何一门课程,而往往涉及比较多的学科或者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多门课程,这时候单独开设的实践课程,如《电视节目制作》。
在研究过程中,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践教学的资源和途径不足、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质量监督制度及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不足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革措施。
在调查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综合项目评价比较满意,认为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比例仅占31.7%,相当多学生对于自己学校的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程度的意见:20.36%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22.16%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带的组数太多,效果不明显;25.75%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形式有待改进。
对于实践教学本身来说,其成本相对来说就比较高[5],随着业界的发展,导致实验室设备的老化、陈旧,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设施的欠缺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一种羁绊,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专业上没有办法得到应有硬件的支持,长此以往,会对其学习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慢慢地也将失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83.83%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同学联系实践单位并提供详细的专门指导,2.4%的学生认为学校只负责联系实践单位,5.3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提供一定指导布置实践任务即可。在此过程中,学院可以采取的具体做法,一是可以搭建人才供需的信息平台;二是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其中信息平台解决的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途径,而针对配置上出现的问题,结合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要求,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在进行转型发展过程中,和各个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充分与该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编导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拓宽人才培养的途径及领域。为优化实践教育模式,学校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习前培训练习、联系更多实习单位、延长实习实践、加强实习后总结交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建立定点实习基地、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计划等。
从调查中看出,有52.1%的学生在上实践课的时候,比较喜欢的都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师资的培养短期内,可以引进一系列行业内的专业人才教师,并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师合力组建一支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传媒信息的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建精品课程、实习实训体系等。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上的协同优势,使实习基地成为该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摇篮。定期或不定期的委派专职教师到各个企业“顶岗”“轮岗”,充分将高校教师的科研和创新优势发挥出来,为传媒相关部门服务。
教学的质量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可以得知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各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度。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践成果往往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的教学成果应该如何进行认定,质量如何得到有效监督,传统的测评模式就必须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转换。而如今编导专业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多、专业教师少,如何对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的成绩由一个教师个人主观分数来予以体现,是否能够反映出学生能力的真实水平,这些已成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因此,编导专业的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体系应该建立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6]。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实践教学成果的评定方法,其中也包括引入和编导专业相关的传媒类的各种比赛,对学生在比赛中的成果加以肯定,并进行相应的成果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