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教学案例分析与优化策略

2019-03-22 20:10曹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河长学子第二课堂

曹桢

(浙江财经大学团委,浙江杭州 310018)

第二课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现代基础教育的“活化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首次提出,课堂外的信息渠道与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从而引发了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第二课堂逐渐在全国开始流行。但目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尤为重要。这意味着,第二课堂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除了完成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外,更需要借助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补充第一课堂所没有触及的知识层面,延伸至更广更阔更深的领域,使之成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全能型人才。

1 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功能分析

1.1 第二课堂内涵界定

从广义上讲,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课外活动”,学生根据时间、 兴趣等自主选择能够提高素质、 促进发展、开拓视野自己的活动。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场地不限,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始终的实践活动。

从狭义上讲,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根据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根据类型,可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术科学竞赛,文体类比赛等等。

该文对于第二课堂内容的界定主要参考狭义含义。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深化,第二课堂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但两者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1],因此,可以相互补充,更好地培养出综合高素质人才。通过第一课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理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但往往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和方法。第二课堂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通过参加相对应的活动,理论结合现实,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掌握,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的发散思维,使其对理论知识有更为独到的见解,构建完善其掌握的理论体系,达到实践反哺理论的效果。

1.2 第二课堂特点

1.2.1 主动参与

通常来说,第一课堂的安排,是根据教学计划严格执行的,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性,而且课时、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比较大,相对比较被动。第二课堂通常在第一课堂以外进行。“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趣味发展”[2],学生可以个人兴趣为起点,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等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参加活动,参加哪一种活动。所以第二课堂能够能好地使学生展示风采,发挥特长,张扬个性。

1.2.2 内容丰富

第一课堂的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制订,以内容纵深为特点,而第二课堂不分专业、学科,以兴趣为依托,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都可以考虑开展,重在横向发散。“广泛的学习内容不仅能较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也能进一步启迪学生,进而激发内部学习内驱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3]

1.2.3 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需求,第二课堂活动可以选择最为适合的方式方法进行,如竞赛、讲座、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实践实习等。另外,第一课堂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地点固定,较为死板,而第二课堂打破时间、地域、人员限制,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可以走进博物馆、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等,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

1.3 第二课堂育人功能

1.3.1 整合学科知识

第一课堂一对多的线型传授模式,使学生能够学到更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如何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将它与实践相结合是第二课堂的使命。第二课堂为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落实到实际运用,以及如何让不同科目零散的知识融合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学生通过参加学术类讲座,感受不同学者的思想体悟,能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通过参加科研竞赛,与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能够整合不同专业视角下的观点,取各家之所长,将想法通过实践变为现实;参与实验室实验,将第一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掌握; 通过参加社会调研,深入基层一线,能够让学生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增加社会阅历。

1.3.2 增加社会阅历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但要培养可用的人才,社会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而第二课堂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不与社会脱节,找到日后在社会生活、工作的感觉和氛围,也能通过实习等活动初步体验工作的滋味,明确自己所追求、所期盼的职业愿景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从而能更清晰、正确地设计自己的未来,找到更合适的奋斗目标。例如,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研究和其他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直接获得相关经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逐步感受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同时,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与社会接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1.3.3 熟练运用技能

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将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加深记忆,掌握、拓展知识,并且在实际活动中结合个人经验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炼、升华理论。同时,第二课堂的活动一般会有明确的主题或者目标,需要学生有问题意识,在实践中摸索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直面问题,需要快、狠、准抓到矛盾所在,并在短时间内结合自身所学知识,选择适合的方式解决。

1.3.4 提升自身素质

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考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此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光用平时上课学到的东西来对付是不够的,需要学生有灵敏的应对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坚定的意志、健康的身心更是不可缺少,创新创造力、适应力,以及执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既是学生个性的彰显,更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灵活的形式,能够让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同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去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或者不擅长的,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走出舒适圈,挑战自我,增强抗压能力。另外,在第二课堂中,互动增多了,交流密切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也能获得平日上课所不得的东西,老师们对于学生也能有更全面更详细的认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自己变得更好。

2 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据对浙江财经大学的调研发现,该校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近年来不断探索优化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其中,“百名学生寻访” 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大特色。2017年开始,在校团委的带领下,“百名学子寻访”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目前该活动共有两个子项目,分别为“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和“百名学子寻访百美乡村”。下文主要以“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为例进行分析。

2.1 育人目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治国方略,积极贯彻“两山”理念,结合浙江财经大学的育人要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浙江新时期的治水实践。同时,也是为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第二课堂的新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生实际,推出“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2.2 育人活动实施过程

“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前期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策划,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情况的调研了解,并与浙江省河长制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合作,项目主管机构整合学校内外的资源,并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在校团委和各院分团委的号召下,全校12 个学院师生共组建15 支寻访实践队伍和1 支宣传实践队伍;随后由各小组确定走访对象,形成实施方案,报项目领导小组审批;在实地走访前,学校统一开展培训,加深学生对政策背景、项目意义的理解,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以便调研更有效开展。

2017年暑假,16 支实践队伍分赴浙江省11 个地市、143 个街道(村)、寻访河长178 名。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实践小组定期汇报进度,实践主管机构会对调研进行监管,确保真实有效。调研结束后,各组提交调研报告,形成文献材料百余份,共750 000 余字,整理编辑成册,公开出版调研成果集《水·望》,获得浙江省副省长的充分肯定;通过“百名学子寻访百名河长”专项实践活动评比,评选出3 支“优秀团队”;提炼政策建议,并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在活动后期,通过两场“实践教育”成果分享会,讲述河长故事,让未参与活动的师生感受基层干部的动人情怀以及浙江省“五水共治”成果,参与人数达1 000 余人。总的来说,在收尾阶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进一步凝聚治水共识、增强治水责任意识、形成治水合力,助力浙江“五水共治”工程。“百名学子寻访”系列活动还受到人民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在线、钱江晚报、宁波日报等10余家知名媒体的详细报道。

2.3 育人成效

“百名学子寻访” 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特点和功能,通过理论准备、实地调研、总结汇报等一系列步骤举措,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加强与社会的交流沟通,全面综合地提升自己。总的来说活动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无论是河长制还是建设美丽乡村都极具现实意义,既是“两山”理论的现实呈现,又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浙财学子寻访河长,走进乡村,积极践行青春使命。每年活动开展时,既有明确目标,又需要把控全局。因此申报之前,学生需要对近一年的时政热点、重要政策等进行梳理,并且要对调研地有初步地了解,把握历史脉动,思考未来走向,以便确立现实意义强的选题,保证调研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利用现有的技能更好地去实施调研。另外,这也在无形之中提醒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与时俱进,要做对这个时代有意义的事。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抗拒思政课,其中很大原因是他们认为思政课所讲的东西与他们生活关联不大,还没有正确认识到其魅力,通过“百名学子寻访”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理论的思政教育延伸至实践的思政教育,通过前期选题准备,中期社会调研,末期汇报总结,将思政教育由原本老师单方面传授,学生被迫接受,转为老师把握方向,学生主动学习,打破第一课堂严肃、紧密的氛围,将学生思维放逐于天地之间,使学生到基层一线去切实体验,从而能获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三步走的形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践行理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在“百名学子寻访”系列活动中,需要学生打破常规,活跃思维,寻找独特角度,挖掘更具价值的内容,获得更大意义。目前,“百名学子寻访”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已经顺利运行了两年,校团委也在积极探索新模式,未来将更好结合学校特色,如开展“百名学子寻访百家民企” 等活动,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对学生提供育人帮助。

三是提升了学生综合协调能力。在活动中,一方面在校内需要各部门紧密合作,加强沟通,也需要老师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另一方面需要积极与校外单位进行合作,如浙江省河长制办公室、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政府机构,促进活动开展,提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实地调研中,学生深入了解河长制的现实意义,听取河长们的工作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体现的是浙财学子的学术水平和精神风貌,并且在活动中,会遇到很多突发的问题,如受天气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要及时对寻访活动作出调整,与不同方面进行协商,确保调研顺利进行。因此,在活动中学生不单能获得关于河流治理等和社会调研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更能在无形之中收获其他社会交往、统筹安排等方面的知识。

2.4 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紧密,当前主要以校团委牵头实施,相对来说力量较为单薄;团队之间缺乏配合,各团队成员从专业来看比较单一,大部分为同专业学生,并且都是独立作战,各自为伍,在调研前期、中期交流较少,不利于信息共享、方法互鉴;带队指导老师中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带队老师缺乏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团队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深度调研效果不到位。

3 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 开展多部门联动

可由校团委牵头,学校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协助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百名学子寻访"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各部门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时尽量予以支持,如简化活动审批流程,予以适当的经费补助,协助学生联系相关校外资源等。除此之外,高校一些部门也可推出相应活动,如设立更多可以进行学分认证的校内勤工岗位,让贫苦学生能赚生活费的同时又不耗费其他时间去完成第二课堂学分。通过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育人工作。

3.2 实施交叉培养

鼓励学生打破学科专业限制的狭隘观念,在“百名学子寻访”的活动中,鼓励小组成员的学科差异化,可以设置不同的主题,由学生根据兴趣、能力自由选择,在确定队伍名单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尽可能使不同学科的学生组队,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不同学科思维的魅力。另外,平时在不打扰专业师生正常上课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走进不同学科课堂。同样,学校也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相关活动,以取长补短,拓展知识面,全面提升能力。

3.3 提升品牌影响力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第二课堂品牌项目,例如,“百名学子寻访”活动在未来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融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创新开发既有专业性又具综合性的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将其打造成系统、全面、有特点的品牌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将产生共鸣,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政教育以一种更柔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此外,可以在现有教育基础上增加文化板块,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5]习总书记曾经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因此,要想做一个真正被时代所需要的综合人才,应该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也离不开高校的担当。除了在“百名学子寻访”活动中推介优秀传统文化,在平日,学校也可以引进优秀传统戏剧、开设传统文化经典选修课、中医文化养生俱乐部、民乐团等,对于传统文化的社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经常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传播人口基数大等优势,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从而打造真正强有力的第二课堂品牌。

3.4 进行追踪式调研

“百名学子寻访”活动可与相关单位、县市基层、企业联合打造实践基地,对某一乡村或某河长进行追踪式调研,定期通过各种手段跟进对比工作成效、河水治理情况等,也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主题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不单单从文字上了解治水情况,更能通过实地走访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也给实践单位带去新的观念和知识,达到双赢的效果。

3.5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一方面,完善并细化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更好进行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明确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研成果固然重要,但不能唯结果论,更应关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定期开展小组互评,以便更好了解学生状况。另一方面,优化对老师的评价考核,虽然学生是第二课堂参与的主体,但在活动时如果有了老师的指导,效果会增强很多,如果能把教师责任落实到位,则有利于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在寻访调研中,指导老师应发挥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探讨课题,做好调研前的思想动员和技能培训工作,树立安全意识等,对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且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调研完成后与学生一起做好总结,并针对每名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中肯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6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在大一新生始业教育中,可设立社会调研模块,邀请参与过“百名学子寻访”系列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们交流分享,在新生心里播撒下社会调研的种子。甚至可以在新生入学前,利用好网络平台,如运用QQ 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系统的向新生介绍“百名学子寻访”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抢占先机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校电视台、广播站也可对“百名学子寻访”活动进行详细报道,并制作节目上传至网络,甚至在队员们进行调研时开设直播,扩大活动影响力和知名度。除此之外,对有特色、实力雄厚的典型性学科课程,也可利用好新技术,录制相关视频上传至网络,开设直播,不仅能让该专业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课上没听懂的课下还能重温复习,加深记忆,而且还方便别的专业的学生参与学习互动,甚至能给校外的社会人士一个机会感受学术的魅力,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4 结语

总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必须在坚定目标、明确方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新方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全面综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河长学子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杏林组曲·学子赋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图说河长制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