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丹,吴紫晴,张海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202)
“慕课”是英文缩略词“MOOC”的中文音译,其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2012年“慕课”诞生以来,全世界大学纷纷加入“慕课”教育的浪潮,“慕课”教学与学习模式风靡全球,发展呈燎原之势。今天,世界各大优秀“慕课”平台汇聚了数量庞大的优秀在线课程,吸引着全球学习者。斯坦福大学校长曾将“慕课”称作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时代》杂志曾刊文称“慕课”为“芸芸众生打开了常青藤学校的大门”[2]。慕课所带来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利用模式与效果有待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与论证。本课题将“慕课”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讨论“慕课”在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利用模式。
从目前“慕课”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主流“慕课”平台主要由世界一流名校打造的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构成,其数据量庞大、数据格式统一规范、课程门类广泛、语种丰富、不少课程还与学分、证书、学位挂钩,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慕课”带来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数字海啸”给全世界的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对大学教学的影响可能逐渐引发大学本身在形态、组织、职能等方面的巨变。[3]它不仅大大扩张了学习活动的时空范围,更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局限性。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文称,“在慕课的影响下,未来50年,美国4 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因为理论上一门课程只需一位“慕课”明星教师就够了。在2013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表示,“慕课”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变化。[4]“慕课”教育的冲击力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与纷纷投身“慕课”浪潮的一流大学相比,在这场变革中不占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感受的冲击尤为明显。如何避免在“慕课”教育普及化过程中丧失竞争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教学上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优质的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注重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英语教学上,要求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在业务上进行交流沟通、解决业务中实际问题的人才。
从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来看,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离、理论重于实践的问题。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1.忽略语言的应用与实践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流于表面、注重应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偏重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而忽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业务操作与交流的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方面,胜任相关课程的师资严重匮乏,导致此类课程无法达成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此外,英语类课程的评价多以传统笔试为主,侧重考查语言知识点的掌握,这么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通过等级考试。这种英语教学与专业、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发现所学英语与实际工作所需差距甚大,这也反过来打击在校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在上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内外的语言实践操练都是严重不足的。
2.不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英语语言水平与能力的切实提高,需要学习者自主。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为主,重视的是教师如何教,而非学生如何学。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很少会主动提问,知识被强制性地、被动地获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阻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
3.教学实际效果欠佳
在这种传统的英语课程里,主要是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弱,只有部分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开口实践,多数学生感到自己无从开口,也不好意思开口,缺乏良好的运用语言的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学习英语的动力仅停留于应试,更不用说课外语言实践与扩展了。
此外,由于学生水平有限,不少学生不仅对教师课上灌输的内容无法及时吸收,甚至对教师讲授时所用的英文表达无法听懂和理解。传统课上课结束即课程结束,授课内容不可重复。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没有听懂想再听一次,只能课后向教师请教,而不少学生在许多内容无法理解,大量表达无法听懂的情况下,倾向于放弃。
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弱势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与国内老牌高校相比,在教学软、硬件方面都不具优势。在“慕课”的冲击之下,国内名校都感到压力“山大”,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感受到来自国内、国外、上层、同层院校的挤压。为了在这一波“汹涌”的浪潮中立足,国内应用型本科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慕课”教学的浪潮,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弥补师资实力相对薄弱、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等问题。
目前,国内外各大高校对“慕课”的态度主要有建设和利用两种。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组建实力雄厚的“慕课”团队,大力开发丰富多彩的线上精品课程,“慕课”平台上的现有课程基本都是他们的作品。充分发挥一流大学的功效,以一流大学的师资和教学来普遍提升一般高校的教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从而提升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质量,这本来就是“慕课”存在的重大意义之一。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幕课”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方面确实没有优势,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在“利用”,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幕课”的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促进交流合作,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本课题组在校内组建“慕课”教学团队,要求参与教师根据所授课程与班级的特点,将“慕课”资源引入英语教学,根据需要,翻转课堂,观察、跟踪、记录一年的实验教学过程。
1.选课
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次、心智特点与一流大学的学生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在英语学习上,表现为英语基础薄弱、水平有限、学习自觉性差。因此,并不是所有班级、所有课程都适合引入“慕课”教学。基础太弱造成的无法跟进,可能让学生灰心放弃;学习不自主或积极性不高,也可能使自觉跟进在线课程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在教学对象与课程的选择上,考虑从基础相对好、学习主动性高的班级入手。同时也选择了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习主动性较高、英语基础不同的个体,进行“慕课”教学的对比研究。
此外,在课程的选择上,考虑上述困境,我们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对语言应用能力要求高、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展“慕课”教学。因此,非英语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与英语专业的《英语语音》课程、《英语写作》课程成为我们首选的实验课程。在资源的选择上,根据选定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对“慕课”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适合课程教学需要,难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资源,引入教学。
2.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对“慕课”教学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
开课前,除了选择比较“慕课”资源之外,在将其正式引入教学之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对有时间限制的“随堂式”慕课课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提前一轮注册跟班学习,归纳总结,于下一轮开班时引入教学;而对于没有时间限制的“自主式”慕课课程,教师则应在引入之前提前全部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课程做客观整体的介绍与评价,才能根据所需与实际合理安排与布置任务,有计划地利用其辅助教学。
教师还要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做好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导入内容可能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提示知识点、重点、难点,布置问题与任务等。在本课题实验中,对于全英讲授的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教师会提前将知识点、相关英文专有名词、新词、难词提供给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完成在线学习之后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提前给予布置与安排。而对于实践性更强的《英语语音》《英语写作》课程,教师在在线课程开课前更多地介绍并导入主题,激发学生跟进课程,勤学多练,布置任务,并提前告知课堂上的展示与点评活动。
3.线上课
在线自主学习是“慕课”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根据课前导入阶段的提示、朝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方向,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在线学习。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无法干预,但课前导入阶段的设疑和任务是驱动学生的重要动力,同时每一次在线课课后的线下课堂活动更是下一次在线自主学习的助推剂。此外,正是这种无法干预的自主学习,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跟进学习内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与推敲,线上留言沟通,努力跟上教学进度。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这种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边学边练,练多练少全由个人视自身情况而定,某种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线下课
常与“慕课”教学相提并论的线下“翻转课堂”似乎是“慕课”教学的“标配”。然而,具体“翻转”的实际内容、形式与程度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总的说来,“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提前安排线上学习的前提下,在线下课堂上组织难易程度适中的任务与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练习,巩固、深化知识点,答疑解惑,分析点评作品等。[6]
在本课题实验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线下课堂我们主要安排了课堂陈述、情境模拟和重温知识点环节让学生用英文表达来巩固专业知识,还安排了讨论与答疑环节来深化理解、答疑解惑;而对《英语语音》课,我们则安排了课堂展示与表演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安排了“一起练”环节,再次点明发音难点、纠正发音误区,现场逐一指导练习;对《英语写作》课,我们则将原来传统课堂上用于讲授写作理论的时间用于分享、讨论与点评习作,最后总结与评价。理论与练习部分则全部在课前线上完成。
5.监督与考评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有科学合理的监督与考评体系与之相配。首先,“慕课”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充分发挥能动性来提高学习质量的教学模式,因而在监督检查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这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模式。在实验中,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线上作业的反馈与完成线下自测来了解、跟进自己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即时调整改进。其次,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对多数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比较有限。除了激发与引导,有效的检查与监督很有必要。其一大途径正是线下课堂活动。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课堂活动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还起到了检查与监督的作用。而对课堂活动与表现打分,将分数纳入总评成绩,更是达成了激励与监督的良性循环。这种一举两得的课堂活动很多,具体课程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设计课堂陈述、表演、作品展示等环节来实现。此外,线上作业、线上成绩、线上课笔记等也是可纳入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成绩构成,并将其于课程开课前告知学生,充分发挥监督与考评机制的作用,优化学习效果,努力完善符合“慕课”教学理念的新型考核机制和评估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利用“慕课”资源开展英语教学,不仅学生受益,教师与学校更是收获丰厚。世界一流高校打造的高品质“慕课”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名校教师,听到不一样的声音,也为教师提升业务、学习借鉴、反思研究提供平台。从教师学习的角度看,优秀在线课程正是全球顶级的公开示范课,它们为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新思路,为英语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借鉴,为英语教学的改革研究提供参考。本课题参与教师均反馈“慕课”教学带来业务的提升,与线上一流名师的“合作”让他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对学校来说,在全球飞速发展、交流沟通日趋频繁的今天,鼓励“慕课”教学,对“慕课”资源加以利用更是培养师资、加强交流、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除了各类专业课程作“示范”,国内外“慕课”平台上还有不少专门为教师开设的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它们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出国”培训渠道,使英语教师足不出户便可与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交流与合作,提升业务水平、拓宽学科视野。
“慕课”为解决教师短缺提供了新思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一些课程便可采用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开展,线下课的教师由一位“促进者”引领课程,监管课堂活动,从而完成课程。促进者如没有非常合适的人选,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相对合适的教师。
本课题实验选择“专门用途英语课”的原因之一正是这类课一直以来胜任的师资匮乏。不论是英语专业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感到不能很好地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利用国外“慕课”平台上的入门级全英专业课辅助教学,较好地实现了专门用途英语课全英教学与开展全英专业活动,英语专业教师在在线课的帮助下便可胜任教学,弥补了此类课程的师资短缺。
从实验结果来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慕课”有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有可能通过翻转课堂为语言实践教学腾出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外语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此外,还可能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外语教学质量、增加教育与合作机会、增加师生继续学习的机会、培养师生批判性思维与终身学习的习惯。
慕课教学模式下,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只要学习者愿意,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与喜好,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慕课”课程的视频大多以知识点为单位,小节时长约10分钟,学生可以利用时间碎片,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学习,高效获取知识。这样一来,不但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慕课”教学有可能让教师真正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辅助学习者自主学习、扩展视野,学生听到来自不同教师的声音,接受不同教师的引导,对问题形成更立体的看法,同时也顺应了语言学习需要广泛交流、大胆交际的原则。慕课教学带来的“翻转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与操练的舞台,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慕课”教学综合运用教材、课件、视频、网络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视角,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参与、互动,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慕课”资源有可能缓解国内应用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匮乏的困境,学生可通过资源接受国内外一流高校名师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门用途英语能力,解决目前中国英语教育英语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脱节的问题。同时,在“慕课”教学的激发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某一专门方面的英语知识来学习,也为未来个人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慕课”教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翻转课堂”有可能为课堂实践腾出时间,让课堂成为展示、讨论、操练与实践的平台,而课堂的舞台作用也“激活”了学生课前课后的准备与操练,形成“爱学、爱练”的良性循环。
针对应用型高校里不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幕课”教学可为这些学习者体验个性化的教学提供平台。那些在传统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听不懂内容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可接受的“慕课”资源,重复观看,反复琢磨,直至完全掌握。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为帮助差生进步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慕课”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切割,浓缩到短视频里,并充分运用动画、游戏、线上问答互动等手段使不少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甚至欲罢不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何一种新事物,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困难重重,“慕课”教学也不例外。首先,“低完成率”一直以来都是在线学习的“软肋”。在本课题实验中,虽然有线下教师协助完成在线学习,但对课程的具体跟进主要还靠学生自觉。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多数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性不高,语言基础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给英语类课程“慕课”教学提出较大挑战。其次,对新事物的接受也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教育界对“慕课”教学还存在褒贬不一的看法。“慕课”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提升也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进行验证。最后,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慕课”教学并没有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反而因选择比较在线课程、改变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备课、总结教学效果等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因此,利用“慕课”开展教学的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愿意奉献的一线教师大力支持。
“慕课”带来了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这场“数字海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冲击整个教育行业。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立足,只有顺应其发展趋势,投身“慕课”教育的浪潮。在“慕课”建设方面并不具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重点放在“利用”,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优质“慕课”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激发学生主体性,强化体验与实践,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校还应着力利用“慕课”培训师资,打造数字时代的教师队伍,加强“慕课”教学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