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3-22 09:26谭康慧谢小花肖陆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升本技能型专科

谭康慧,谢小花,肖陆飞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大部分省市相继开展了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之间衔接的探索和实践。研究与探索“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工作,对完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出现从专科到本科层次继续学习的需求,但衔接形式比较单一,如“专升本”教育、高教自考、成人教育等,其中在普通学历教育中主要以针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专升本”为主,并且沿用到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当前,我国应用型“专升本”教育主要采用“2+2”“2+3”“3+2”等衔接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其中“3+2”模式为应届专科毕业生在完成本阶段的学习后,通过统一考试进入本科接受高一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入校后有的插入普通本科班级,有的单独编班。针对单独编班的“专升本”学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依次做好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对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狭窄“专升本”独木桥,不仅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由“技能型”迈向“应用型”的愿望,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大多数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只能先选择就业,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再通过高教自考、成人教育等方式获取本科学历。

这种“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衔接的不通畅状况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性,也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而影响现代职业体系的建立。同时,社会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高职院校的专科层次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二、“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及对策

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以及实习、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秉承着产教结合一体化的原则。教学上,可在理论与实践进行分类指导的同时,适时相互结合;课程建设上,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企业需求相链接[2];课程构建中,开展多样性的课程,实现优秀教育教学资源的多方共享。

(一)“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化

从专本衔接、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需要等方面来看,应为高职专科学生架设一座由“技能型”通往“应用型”的通顺的“立交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本衔接的通道较为狭窄,在制度和体系上仍需不断探究并加以完善。目前,高职专科毕业生可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等途径进入“应用型”本科阶段继续学习,但由于学习方式特殊,往往缺少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少部分课程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不利于“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真正衔接。高职专科的在校生可通过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专升本”考试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且这种“专升本”大多为跨校升本。为了保证一定比例的优秀高职专科毕业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专升本”的教育质量,“专升本”的招生数量受到限制。两个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些许差异,在多方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可探索新的渠道或拓宽原有渠道,如“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进行有效的衔接,可拓宽高职专科生深造的通道,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

(二)“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衔接试点

为了更好地探索“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与地方本科院校衔接。高职高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模式等方面略有不同,需明确衔接目标,共同制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试点对接方案,使“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层次和连贯性。高职院校可通过对接专业招生、共同管理等方式,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3]。

“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衔接试点,实际上是教育生态位的重新对接,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必须保持高度统一。在明确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试点专业要解决课程构建、实训以及实习等的一体化问题,系统设计的专本衔接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规律,避免出现重复性内容[4]。

“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衔接可实施“3+2”合作培养,确立课程体系一体化、培养方式一体化、监查考核一体化、实践实训一体化。“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衔接要注意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教师的培养渠道;通过改革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师资队伍建设的活力,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5]。

(三)“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应用型”本科教育将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岗位迁移能力,但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较弱、就业能力较差。而“技能型”高职专科在培养目标上过分强调学生技能的提升,轻理论、重实践,使得岗位迁移能力较差,学生就业层次较低。“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联系起来,将“高水平发展为目标,立足服务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定位为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定为目标,两者在层次上略有不同,在目标上是相一致的。总而言之,“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是经过一体化设计的,两者的最终培养目标应是完全一致的。

(四)“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要遵循的规律

“技能型”高职专科学生就业率较高、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但岗位迁移能力较差、就业层次较低。“应用型”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科的系统理论教育,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岗位迁移能力较强,但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较弱。所以,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认知,加大对学生核心技能素养的培养力度[6]。

“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要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根据市场规律培养人才,从市场规律中找准目标。因此,“技能型”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可依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学生。也就是说,如果“技能型”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能紧密结合企业的需要,企业招聘到的人才可以即刻上岗。“技能型”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共同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才能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完美衔接。

(五)“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的具体体现。为实现“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科学衔接,必须重视专本衔接课程设置的研究与组织实施,避免课程重复、教学内容重复、知识出现断层、应用性课程开发的不完善性和滞后性等问题。在“技能型”人才培养阶段开设的课程需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也需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延伸和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归纳提升,开设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内化现有应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发展的能力[1]。通过合理的专业课程建设衔接,学生可直接接受更高层次的素质拓展、技术强化、技能提升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时要层级递进,也要适应市场需求[7]。

(六)“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领域的衔接。教学改革不仅要在“应用型”本科层次的教育中进行,也要在“技能型”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进行。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体系为主等)需要进行改革,采用符合“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需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并将创造性教育的教学方法、原则贯穿到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是精选教学内容,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不断吸纳新科技、新知识,并结合专业和学科的现状,激发学生改变现状的欲望。二是教学过程需体现创造性教育的原则,应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注入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讨论、辩论、实验和自学等开放式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重视科研,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8]。

三、结语

我们应正确认识“技能型”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技能型”与“应用型”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上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有着紧密的联系,同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分析和认识两者对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结构要求,对构建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贯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专升本技能型专科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