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本质融入其他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高校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和实践内涵,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需要高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边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和教学内容为标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学科,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框架是固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适当地加入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实现高校学科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在相关人文学科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体现本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发展内容和学科教育方法上的差异性,做到学科发展的相互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其他学科的联动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引导其他学科对学生教育和发展的能动作用,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对教育宗旨和教育实质的贯彻执行。
以思政学科发展引导相关学科发展的实质意义是在以思政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中,使思政学科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在价值理念引导方面的发展。思政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以思想和价值观的形式实现其他相关学科在实践上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来自思政教育自身的发展性和引导性。在思政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体系下,相互移植发展成为重要途径。要加强思政建设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在学科理论上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相互融合的作用效果实现学科的相互发展、共同发展。人文学科发展注重理论性,对实践性重视不足,没有积极地探索其应用价值。我们将思政学科建设与其他相关学科如人文学科建设放置在同一机制下,引导个人在学习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后开展创造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未来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发挥思政学科的教育功能,以思政学科的发展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发展,不断拓展学科的价值功能。
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思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保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以思政实践内容、实践目的推动思政教育理论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在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中获得对思政教育理论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在思想指引和思想教育下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思政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时代化,需要加强思政教学弘扬中国时代特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功能。思政教学内容应当立足于思政发展的目标,将中国发展与中国道路理念融入思政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思政教育本质。思政教学要立足于思政教育的经验,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历史和思政教育内涵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信。为促进思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要以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以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思政教育对自身的发展作用,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价值。强调思政教学的中国特色,是将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转化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这体现了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价值。思政教学在内容上引导学生探寻中国发展轨迹,发现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这丰富了思政教学的内容,增加了思政教学与实践的素材。在思政教育中突出中国元素,要求高校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和国家观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观,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加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高校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发展的宏观目标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以自身的思政实践去探索思政的时代课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能够强化学生对思政教学和实践的认可,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现实和发展政策的理解。
促进思政教育的关联性实践,不仅要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还要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意义进行多元化思考。实现思政教育实践的功能多样性,需要转变思政教育的固有思维。传统的思政教学以场所的不同来决定思政教学内容指向的不同。高校的思政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以自身发展为目的去学习思政理论、参与思政实践,这缩小了思政的功能。高校开展思政教学,应当实现以思政的功能性引导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思政教育的内容不应局限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思政教育的本质。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只停留在校园中或学校教育中,学生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去汲取思政的内容营养,以思政教育的多功能性实现完备的人格发展。从思政的功能性延伸到思政的实践性,我们需要将思政教育实践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充分实现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实现思政教育实践的关联性,一方面要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以及思政实践要素的联系,在内容上充实思政教育的价值,在结构上完善思政教育实践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促进思政理论和内容的深刻化和丰富化。同时,思政教育实践需要紧跟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发展动态,以满足思政教育的本质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思政教育要以科学化的实践目标和实践效果推动学生对满足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让学生以正确的思政教育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促进个人的发展。
思政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能够实现引导优秀文化传播、实践的作用,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思政的文化功能的理解,一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发展中,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的选择与价值追求。思政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指以思政教育的实践态度和实践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学生对文化资源的选择应当建立在促进自身发展、提升自身道德水平的基础上,保持包容的态度,不断扩展对文化的需求。思政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文化资源而言,都是价值观的体现。思政教育体现着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带有明显的社会发展特征,能够引导优秀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重生。二是将优秀文化渗入思政教育活动中,使之成为思政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方式的革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要以优秀文化为资源依托。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容易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承性和时代积淀特征决定了优秀文化不竭的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塑造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手段。优秀文化的价值指向和思政教育的功能指向有契合的地方,都是以思想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停留在教学课堂中,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化,使其理解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其全面发展。以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作为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借鉴高校思政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少数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在风俗和伦理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内容。在民族学校开展思政教育,要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深刻了解思政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民族院校的思政教材的编纂要在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校园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引导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将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将思政教育引入校园民族文化建设中,目的是引导民族文化与时代、国家主流价值的融合。学校思政教育能够引导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引导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充分融入校园建设、校园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进程。
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创造的多元化,要从思政教育的实践主体和实践内容中发现思政教育价值创造的可能性。在传统意义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往往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实践价值,更无法体现思政教育实践性对学生的发展作用。高校要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创造由课堂、校园扩展至社会,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实践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中获得成长。引导学生成为合格、优秀的社会服务者,要加强对学生价值理念的教育引导和对社会实践的路径引导。学校以思政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成才,要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中实现自身价值。高校要凸显学生在思政教育价值创造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具体的思政教育实践目标和实践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相关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创造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思政教育实践的相关理论和相关方法。现阶段,高校在思政教育实践价值的拓展上仍面临着许多思政社会实践和社会教学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政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不足。思政教育的理论发展促进了思政教育的学科化、专业化发展,但是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部分依然缺少必要的实践理论支撑。高校要针对社会现实要求、学生的发展要求以及思政教育的实践要求,制定更加科学化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方式。第二,思政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思政理论教学往往以概念、定义作为引导,即使通过思政引导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没有具体的实践方法。思政实践的现实性要求思政理论给予学生思政实践具体的方法指引。第三,思政实践的间断性造成学生对思政实践热情的下降。高校开展思政实践的社会服务活动大都是以完成思政教学任务为导向的,容易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效果流于表面化,降低学生对高校思政社会实践的认可度。第四,高校和教师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思政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校则没有足够的经费构建思政实践基地。学校要解决思政社会实践的发展困境,就要实现思政教育全方位的创新,强调对思政实践理念、思政教学范式的创新,以创新教学引导创新实践。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实践方法和实践价值,合理规划学生的发展方案。要完善思政实践的软、硬件条件,加强对思政实践的师资、经费投入,加强对思政实践的管理,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积极构建思政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开展思政社会实践路径创新的目的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复合社会价值。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文化价值交换和文化价值融合,将思政教育内涵与地方优秀文化发展融为一体,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集合效应。在思政资源与区域资源的交换发展机制中,要实现多维度的思政教学场景,丰富思政教学形式,促进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高校要制定思政教育服务社会的相关办法,在具体的社会服务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引导学生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现实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在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中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