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现状及时代前瞻

2019-03-22 09:26阿剑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价值时代政治

阿剑波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出了新要求。梳理学术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现状,明晰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内涵界定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逻辑前提。王易和朱小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从自身现实利益需求出发,产生一种心甘情愿承认、认可和赞同甚至敬重、推崇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性态度,并主动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举止,使自身言行举止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保持一致的活动过程。[2]郑大俊和魏永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诉求和实际需要,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认可和赞同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活动,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来调配整顿自身行为举止,促使自身行为举止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契合的活动过程。[3]魏永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在情感和意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自发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客体的要求规约自身的思想和行为。[4]张锅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社会大众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价值偏好,不断承认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规范自身思想行为,使自身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保持相一致的发展变化过程。[5]

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得以发生,是因为认同主体在自身利益诉求上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种认可、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认同主体根据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规范自身一言一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但学者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内涵时,对其缺乏逻辑证明和论证。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外延是什么,学界也缺少相应的探究。因此,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探究的力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标向度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契合点在于实现人们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和心理认同。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吴艳华认为,政治认同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因为政治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显著的阶级性,二者都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二者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个人的现实诉求和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方旭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7]。董雅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认同密不可分,政治认同主要包含社会大众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和判断以及其对政治体系基本价值的信念和信仰。[8]

有学者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政治认同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王增收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中遇到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方式不能适应政治文化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既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又要进行公民教育,特别是加强公民政治认知方面的教育,还要优化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实践能力的养成。[9]胡媛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因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存在政治观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政治认同危机等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政治价值认同;二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对政治效能的认同;三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对政治实体的认同。[10]

有学者就少数民族群众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娄淑华和齐斌认为,政治认同在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平衡杠杆”的作用。对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形成而言,社区政治是“实践场域”,组织架构生成是介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是资源保障。[11]唐莉和陈云玲则认为,只有重视引导政治取向、强化政治认同,才能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2]

学者普遍赞成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周详的问题解决策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研究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最为关键的部分,但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推进。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内涵非常丰富。李辉和练庆伟从狭义层面理解价值认同,提出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对社会核心价值产生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逐渐被认同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相互契合的重要保证。[13]李辽宁认为,价值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程度作出的主观性判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的目标和意义作出的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14]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意义重大。吴宏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包括三个环节,即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的经验认同、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向教育对象提供一种价值观,从而促使教育对象发自内心地对教育者提供的价值观产生认同。[15]有学者认为,在认同的系统体系中价值认同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来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之基,还是个体取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前提。[1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面临现实困境。吴玉军指出,祛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面临价值流动性、价值多元化、价值私人化、价值怀疑等困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难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16]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价值认同受到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困境的不良影响。从历时性上看,大学生价值认同与现代核心价值之间出现了断裂;从共时性上看,大学生价值认同与现代核心价值之间产生了相互冲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价值认同,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13]

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关注和研讨相对较多。从总体来看,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探讨仍处于初始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内涵、意义和环节探讨的深度有待突破,该领域的研究应该继续增强现实针对性,明确目标指向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意义彰显。苏振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具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二是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三是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7]慕旗娟探讨了大学文化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大学文化认同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敏锐度的提升,有利于高校师生自我价值认同感的形成,还有利于高校师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18]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认同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当前的文化认同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和诸多深层次矛盾之间的关系。而要确保文化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功用,就“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导向,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必须始终坚持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方向”[17]。

学者认为文化认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以及高校师生具有非凡意义。学者还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认同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只起到了蜻蜓点水式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究竟有哪些、解决路径是什么等,都有待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内涵深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李辽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而产生的关于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肯定性态度,这一肯定性态度使社会成员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个体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部分,进而自觉地维护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进程和未来发展”。同时该学者还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分为不同的方面。[14]周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是社会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态和实践形态。[19]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实现离不开有效路径建构。有学者指出,社会认同既是有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前提和精神动力,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的重要指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提升,需从旗帜导向、语境融合、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利益激励、思潮引导、法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着手和努力。[14]有学者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关键在于拓宽人文关怀。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以满足主体和对象基本需求为主要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立健全将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建立健全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19]。

有学者从实践论角度出发,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内涵,并依照不同的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分为不同的方面。学者还从人文关怀和叙事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实现路径建构进行了讨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内涵和外延的探究较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面对的问题的探讨欠缺,缺乏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说服力,尚未把理论探究与现实回应有效地结合起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研究

自我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素。有学者认为,自我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其自我认同目标与所遵循的价值原则相吻合,而转型社会中人的价值追求絮乱的重要表现就是人的自我认同的迷失和失范。[6]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认同包括不同方面及其实现方式。有学者指出,认同主体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这四种认同有机结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的多维主体认同结构。[3]潘婧提出激发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要坚持心理互换、心理共振和心理相容三条基本原则,指出“认同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内化到行为外化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只有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并上升为意志认同,才会形成最后的行为认同,达到知行合一”[20]。

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认同包括不同层面,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认同的实现是主客体共同作用、协同配合的结果。但是,学者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认同的内涵诠释,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认同的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和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中到底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难题、应对措施是什么,有待学者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研究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有自身的基本遵循和生成机制。张卫良和龚珊认为,共享语境、视界融合与涵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的基本遵循。首先,共享语境具有可调节性,是视界融合的重要前提;其次,视界融合就是理解认同对象,是实现认同的关键前提;再次,“涵化”取向就是认同的过程,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约束。[21]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需要契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前提,利益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动力,社会参照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社会尺度”[3]。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的构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向,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关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的重要表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一是要客观看待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现实诉求;二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认识、尊重并利用认同的客观规律;三是要做好当下经验与创造性思考的结合,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要借助多学科资源的辅助,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1]刘娜指出,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应急机制是增进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主流观点认同、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功能效果的有效方式。[22]

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遵循和生成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向、网络环境下舆情疏导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的类别包括哪些、其作用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建设等问题,学术界的探究争鸣相对缺乏,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研究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面临着认同难题,遭遇着认同危机。采取有效方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难题和认同危机,是当前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必然选择。

王立仁和张小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和规约性、流变性和重复性、实效多源性和实效评价的模糊性影响着当前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因此,只有扭转这些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3]叶方兴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因而,通过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念、坚持问题为导向写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的取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从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4]

黎海燕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表现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渗透消解权威认同、话语暴力弱化主动认同、话语虚拟干扰现实认同。互联网时代的时空转换、话语传播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产生分别起到了引发、加速和加剧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理论教育、遵循传播规律、关照大学生现实生活是应对此认同危机的有效策略,也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度。[25]钟玉海和于江探讨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危机及其避免措施,指出思想观念多样化、心理状态不平衡、社会行为过激化是目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并从三个角度探讨应对危机的措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农民价值认同的导向、党在农村政策的有效落实是促进农民政治认同的核心、新农村建设是重建农民文化认同的契机。[26]

张锅红认为,增进主体、内容、方式载体以及导向性作用效果认同,是提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基本方略。[5]赵丽涛提出,复杂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内容认同、价值认同和方法认同存在问题。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需要创新理念、方式和路径,从而强化认同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27]有学者强调,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要抓住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内容认同和方法认同方面存在的难题。[2]

学者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和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基于互联网、自媒体、复杂性视角,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问题,有学者则探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问题,这表明学者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和认同危机问题研究的关键在于避免和应对问题与危机,应以破解问题、克服危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前瞻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目前,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心理认同,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机制和认同危机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绩。学术界在这些领域的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等进行了概念界定,但概念界定并不明晰,也缺乏概念的相关逻辑论证;第二,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心理认同之间相互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缺乏探讨;第三,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有关领域进行探讨时问题意识不够明显,对问题解决对策和路径的探讨缺乏现实针对性;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有关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阐释,缺少实证调研调查、量化分析和数据支撑。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基于当前我国发展的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现实状况,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

(一)在研究视角上,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关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的诠释,要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践的重难点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究,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基础理论探究不能仅就理论而探究理论,理论探究必须与实践关照相统一,理论探索要立足于破解实践问题。也就是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诠释务必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践难题紧密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探究始终要结合认同实践实际需要,理论研究成果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也要经得起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二)在研究维度上,加强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同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的重要前沿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需对认同的相关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对认同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梳理,明晰有关认同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借鉴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有关认同研究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要关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中的现实,理解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难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只有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助力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在研究内容上,强化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整体,由诸多系统的要素构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也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而存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和探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整体架构,又要从局部探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整体的各个要素,从而明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和外延、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等要素进行有效探讨、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整体与局部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

(四)在研究方法上,加强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首先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论探索,并对其进行逻辑诠释和论证,进而深入探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所具有的特性,分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缘由,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进行质化研究,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本质。同时,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中,要加强量化研究的运用,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证调研,明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用数学的工具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现状进行量化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只有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价值时代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