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研究①

2019-03-22 05:47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外语

杨 能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一、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提出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意见》中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主要针对高职高专学校教师,因为此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强调应用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该《决定》以书面形式提出了本科院校也应该转型发展。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转变,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本身的“转型”。只有教师成功转型,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得以贯彻实施。2014年10月,《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要求加强既具有较高理论和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资格和职称评聘制度等。至此,“双师型”教师培养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转向普通高等院校,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需要,陆续提出“双师型”培养的探索模式,新一轮的本科院校教育改革悄然而至。

二、“双师型”教师界定

对于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为“双师型”,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界定,各高校都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需求来加以定义,所以各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不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冶金专科学校校长王义澄撰文谈及“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指出“双师型”即教师+工程师型,并提出了五种培养方法:专业课教师每年带领学生下厂进行生产实习;选派教师到国内或国外军厂或设计单位,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习;根据上海和外地冶金行业建设或改造的需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单项或综合项目的部分任务;直接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鼓励教师多渠道地承担工厂企业的技术项目,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参加校内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1]这一“双师型”定义具有较强的学科指向性,主要对象是理工类,培养的路径也比较明确,即教师直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劳动,同时要具备相关行业证书(工程师)。这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即教师与产业结合。近年来,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笔者对众多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表明,对于“双师型”教师论述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院校,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双职称说”,教师既具有讲师(或副教授、教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2)“双证书说”,凡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3)“双能力说(或双素质说)”,认为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4)“双层次说”,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活动;(5)既能影响、引导和塑造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体匹配的职业的复合型教师。郑永进指出,“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自己能“做”,还有具有理论教学和技术操作指导的能力,能够教会学生“做”。[2]朱冰也指出“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技能。[3]徐学兰则认为,“双师型”教师一是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二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4]通过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首要身份应该是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学规律,有较强的教学指导能力;同时,还应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指导学生就某一特定行业开展实践活动,即“教师+行业实践者”。这样的教师能较好地衔接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能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三、云南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属教育欠发达地区,目前拥有32所普通本科院校。所谓“地方本科院校”,即指除省会昆明以外15个地州(市)的12所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各具特色,多为新建院校,基本由原师专师范合并升格而成,有的至今仍本、专科兼招。这些学校在本科办学经验、教师队伍及结构、教学理念等诸多方面尚存诸多短板。首先,与老牌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偏弱。起点低、要求高的现实,不但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还给教师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就地方院校的外语专业来说,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外语教师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下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问题(角色转换),学生则面临着如何在通过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同时提高语言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能力(知识转换)的问题。

地方高校中,外语教师数量庞大、任务繁重,承担着大学外语与专业外语的教学。在各校大力倡导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外语课时减少,英语专业课程类别和方向增加,外语教师的转型成了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外语教师专业背景单一

传统的英语教师基本是由各高校外语系培养的,主要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则主要偏重语用方面。长期以来,他们在语言教学上多偏向语法教学,注重语言结构和语法现象分析,并辅以词汇教学,在文学教学上则主要偏向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专业背景单一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办法不多,容易形成按部就班的固有思维,难以在特定学科以外拓展相关知识。这类教师也是学校转型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对象,且是难点问题。

(二)教师个体对“双师型”认知不足

目前,教师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认为高校转型发展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吹阵“风”就过去了,课程该怎么上还是怎么上,没必要去调整教学方法,也没必要去弄什么“双师”的花样;二是认为“双师型”只适用于理工科,文科搞“双师型”就是不伦不类,尤其是英语教师,对如何变成“双师”、“双”要体现在什么方面认识不深。由于对概念理解的偏差,许多英语教师对如何通过“双师型”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走内涵式发展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学校层面认识还不统一

“双师型”教师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各高校内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并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在引进“双师型”教师方面缺少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大多数学校一般要求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方向要一致或相近(博士条件稍宽松),从而保证教师有较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政策造成了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现实。(2)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没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教师对“双师型”认识还停留在个人理解行为上,没有上升到学校发展的高度。(3)对主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教师缺少激励制度,包括绩效考核方式、职称晋升倾斜、行业公派政策等。(4)教师到相关行业锻炼或相关行业人士到学校授课的流通、监督、评价、管理、反馈机制不健全。

(四)对市场定位不准确

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在社会中找到和自己专业相同和相关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相关企业用工荒折射出现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存在结构性失衡。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把握,而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的培养显得比较单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且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对市场定位不准,导致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的步伐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单一,还停留在“签个协议,挂个牌”的老路子上。

四、“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

针对上述种种客观情况,学校必须迎难而上,尽快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2014年11月,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为云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意见》指出:“将以2000年以来成立的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同时鼓励现有本科高校中进行校企合作、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我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积极参与。”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工程。本文将结合地方高校的现状,重点讨论英语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尽快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也是统一认识的内在要求。如,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做出明确的界定,将“双师型”师资培养纳入各类人才支持项目,积极引进紧缺的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和评价制度,支持试点高校教师国外访学、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研究,从试点高校派团队到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转型最终还是要靠制度来落实,没有制度的保障,教师转型就成了空话,就会出现“转形”而非“转型”的“两张皮”现象。

(二)教师需要提高认识,主动自我转型

教师专业背景单一带来的教学教法陈旧问题必须从英语教师本身寻找出路。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走“双师型”道路的必要性。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要积极拓展自我,形成“专业+行业”知识体系。如,对于从事师范生教育教学的教师,除了传统的外语教学外,还需要拓展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相关知识。罗明东指出:“高等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整合小学教师教育、初中教师教育和高中教师教育,建立贯通整个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5]这是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其贯彻实施还有赖于教师自身。只有外语教师真正熟悉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特征,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真正服务学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转换能力。在此过程中,大学外语教师有必要进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堂观摩和研讨,亲自进行课堂操练,及时获取授课反馈,对各种意见分类整理并及时反思,这样的操练应该常态化。对于非师范教育,云南省地方高校的外语学院有旅游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科技英语和翻译,教师可对应相关课程考取与课程相关的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认证,如导游证(英导)、BEC、三级CATTI(口译,笔译)、二级CATTI(口译,笔译)。此举一方面可以拓宽英语教师的知识体系,同时也符合“双师型”的要求,这里尤其要提的是翻译教师。近几年来,云南省翻译硕士的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很多外语教师积极报考攻读翻译硕士,在提高自身学历的同时实现了专业转型。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66名专任教师中,有翻译硕士11名,占16.7%,这些教师从英语语言文学转到翻译教学或翻译实践,有利于学院“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走出一条“教师+译员”的新路子。

(三)探索校校、校企合作模式

“双师型”外语教师培养除了学历提升(包括跨学科学历)、访学、进修外,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就地取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云南省地方本科院校的外语专业还是以师范类居多,培养的人才最终还是走向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因此,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外语教师应该熟悉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特点,具备中小学英语教师所应有的素质。通过校校合作,打通大学外语教师和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的壁垒,实现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英语课堂或中小学英语教师进大学课堂的良性互动。翻译教师则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走进翻译公司,提升翻译实战能力。杨能曾指出:翻译教师大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力,但缺少翻译实践经验,对行业需求、行业运作流程和本地化服务了解不足;而翻译公司译员大多具备大量翻译实战经验,对翻译流程和翻译服务需求比较敏锐。通过互通有无,翻译教师可以了解市场信息和行业规则,从而调整自身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而译员也可以通过高校平台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更新服务意识。[6]当然,这两者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校级层面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需要外语教师发挥各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搭建合作平台。

五、结论

“双师型”教师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同步进行的,这一工程的实施,既需要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学校层面根据学校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相关制度规范。在面对全国外语教学改革、中考英语改革、高考英语改革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各地方高校也纷纷提出转型发展及相关要求,外语教师要在校外校内大变革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必须顺应大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双师型”外语教师建设的模式,不断深化改革理念,拓宽改革路子,促进“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外语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