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22 05:08陈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思政中职语文

陈蔚

(福建省邮电学校,福建福州 350008)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仅要在高校中实施,也应该在中职教育中普及。当前,中职校的学生素质趋向多元化,且处于青春期,个性比较叛逆,容易受网络上不当言论和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加强中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职语文因其自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适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1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现状

语文是中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中职语文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中职语文课程选取了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供学生阅读,其中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正能量、透露的爱国爱家情怀、体现的民族精神,无一不引导着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1 语文教育日趋应试化

近两年,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语文考试的合格率,不少语文教师开始回归到早前的应试教学方式。题海战术、定时定量背诵课文、根据出题范围划重点分析、整合归纳答题技巧等,一切教学手段都只是为了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这种“唯分而教”的现状无疑降低了中职语文的教育价值。

1.2 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脱节

在中职学校中,思想政治课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政治教育就应该是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则应着重体现其工具性和应用性,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不谈思政的现象。

1.3 语文教学被异化成德育教学

部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急于在作品中寻找人生的真善美,以此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有时难免过于强调教育意义,一不小心,就容易将语文课异化成思政课,从而丧失语文学科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在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秉持“文道并重”的原则,努力实现“润物无声育匠心”的教学效果[2]。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思政功能分析

2.1 引导学生感恩亲情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教授此类课文,语文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点滴关爱,引导学生感悟、感恩父母的舐犊之情。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其中叙述了母亲独立抚养几个孩子、在战乱中镇定地保护儿女、艰苦筹钱送孩子上学、含泪送最得力的女儿出嫁、除夕夜送孩子返校等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看似普通,却饱含着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

2.2 引导学生体会乡情

在中国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化中,总是不缺关于乡愁的佳作。教授此类课文,语文教师可借由学生们离家在外求学的现实经历,激发学生们的思乡、爱乡之情。

例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故乡、童年,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之情。

再如:莫怀戚的《家园落日》,借对家乡多幅落日画面的描绘与赞美以及与其他落日的对比,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眷恋和拳拳热爱的深挚情怀。

2.3 引导学生激荡爱国情

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情怀。教授此类课文,语文教师可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于国家、民族所怀抱的那种深深的爱,激励学生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的关键问题,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由追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2.4 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中职语文课本中不乏此类作品,如《人脑与电脑》《牛郎织女》《神奇的极光》等,不管是对社会发展的赞叹,还是对宇宙奇迹的追寻,都在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2.5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告诉学生要有追求、立志向、勤探索;李白的《将进酒》告诉学生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告诉学生要快乐学习、爱岗敬业;荀子的《劝学》告诉学生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告诉学生要尊重他人、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告诉学生要弘扬正气、维护正义、惩恶扬善;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互帮互助;舒婷的《致橡树》告诉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是自立自强、独立平等、互相尊重等这些课文,或砥砺学生心智,或催发学习壮志,或教导为人处世,都可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

3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策略

3.1 以导启思

导入是语文教学中最初、最小的一个环节,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导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渐入佳境。例如,在教授《致橡树》一课时,以畅谈理想中的爱情为导入,引导学生探讨爱情的真谛;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以讲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领取美国救济粮”的故事为导入,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在教授《读书人是幸福人》一课时,以好书分享为导入,引导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如此,借助导入启思动情,再通过解读作品深化内涵,则可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3.2 问题导向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善用合作探究、自主研讨、小组交流等教学方式,通过抛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交流思想。例如,在教授《雷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或者‘爱情’是否真实?”学生们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一开始,学生多半是概念化、简单化地评价;随着研讨深入,学生们开始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活环境入手,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剖析周朴园人性的复杂性。研讨结束后,学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和资本家的虚伪贪婪有了更鲜明、更深刻的认识。如此,这堂课在训练学生知人论世、归纳整合等语文技能的同时,亦达成了思政教育。

3.3 实践体验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到了,也就理解了。”对于阅读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实践活动无疑是更适于他们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开展“人该不该有虚荣心”辩论赛,提醒学生任何一种心态都需要把握住一个度;在教授《鸿门宴》一课时,开展“如果我是项羽”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命意识;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开展“水浒英雄任评说”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评价历史或文学人物的功过是非;在教授《应聘信》写作时,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如此,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升华。

4 结语

中职语文课程本身便承载着德育功能,我们应在坚持文道并重的原则上,利用好语文课堂主渠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点滴深入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思政中职语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