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

2019-03-22 05:08王建华岳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型导师人才

王建华,岳文

(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1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2005年出现了“钱学森之问”,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要基于基本国情,从人才创新角度出发,培养对于国家乃至世界有用的人,这将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要议题。同年10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提出,明确指出到2050年,在世界一流大学名单当中,要出现中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本上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杨钰婷和甄浩,20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当中这样郑重提出,国家创新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更是科教兴国的不竭动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阵地,要将高校教学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出德才兼备、本领过硬、信念优良的专业性人才(张维,2019)。可见,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更是一个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竭动力。

而对于何为创新型人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基于国内学者的观点来看,王树国(2006)对创新人才给予了明确的概念界定,那就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新知识的创造者,除此之外就是新学科的创始者等;刘宝存(2003)在对文献经过多方面的梳理之后,提出了有关于创新人才的科学概念,那就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在坚持自我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董俊虹等(2006)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源于概念“创新”概念的基础上,事实上,这类人才心理非常稳定,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机构,能做到冷静思考,善于钻研,对于一些常规性的思维推断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且能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些理论成果。任飏等人(2017)提出有关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养,同时在问题的探索方面能基于自身优势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定的创新成果。张维(2019)专门提出了有关于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一是具备较好的创造性思维,二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人格,在此基础上还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支玉成等(2019)则认为所谓的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素质,能在传统理论上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能对于人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本质上来看,在普通人才的基础上具备创新各个方面的能力的人便是创新型人才,那么“人才”有了“创新”这一基本属性,这成为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应当看到经过长期努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走出发展的困境,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其重要历史使命。要确保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部需求,更是国家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有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要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内大学创新培养体系,为国家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突出的人才效益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如何适应教学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增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为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和保障,已经成为新时代下高校的重要使命。

2 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传统教学观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角度来看,基本上还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经济转型方面的一些实际情况,那么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便会陷入瓶颈。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陷入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困境,那么基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自我理想价值观念、视野格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出发。基于传统的学校培养方向来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便能获得知识。其实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被视为是“容器”,教师天长日久的教学则是不断地增加将这个 “容器”填满。教师结合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学生则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前行的关系,学生与实际脱节严重,这样学生的个性遭受到遏制,自由发展更是谈不上;传统教学提倡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主要是以“满堂灌”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实践教学无法开展,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教学获得创新能力,其创新素质更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遭受到了遏制;当下的教师角色仍然停留在传授者的角度,这好比成为遏制教师成长的紧箍咒,需要朝着引领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再加上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学生综合能力无法获得,创新思维更加难以得到激发。

第二,社会转型需要创新的人才,学校培养目标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考查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所以可参考考纲来明确考试的范围,分数往往是考试的唯一导向。在这样的一个指挥棒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当中,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一颗颗标准合格的螺丝钉,这些人才基本上是没有个性,丧失想象能力,缺乏自己的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此同时,教学偏向于受教育者的认知,缺乏与社会的有效结合,学生无法联系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被扼杀了,更有甚者,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禁锢;不少学生没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欠缺团队精神;欠缺基本的诚信意识,法制观念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等教育也应该与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结合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层次以及适应经济转型的能力,向更高级、更优化、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的目标笼统、空洞、趋同等问题,其首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充分认识,缺乏对国家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结构、地方人才市场与高校分类发展相结合。这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设计,并最终影响到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各环节的具体落实。其后果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时代人才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错位,学科专业设置缺乏院校特色、区域特点和行业优势。

第三,欠缺一定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需要文化环境的浸润,这并非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学生所需要的创新意识文化环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国家精英分子所提倡的一种优秀文化,逐步在社会发展当中沉淀出来的一种无形的环境,当大学生在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环境当中成长,他们的创新思维便会得以激发,创业热情会被点燃;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从大学生人格完善方面入手,这一点非常重要。

当前基于全球范围内来看,不少的国家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创业素质教育,这一方面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创业学生的软技能,比如说创业意识、创新业态等,这一方面的技能获得,能引导大学生们在创业实践当中不断尝试,不断前行。创业素质教育包括创业行为、创业企业家所具备的人格特征等。这一方面的教育主要致力于创业者能在创业当中解决各类问题。举个例子,斯坦福大学创设了将近600个社团,这些社团无疑能够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升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当中,大学生会逐步掌握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在这些社团当中,高校开设的学科比较齐全,由专业的创业教师组成,还有一些全国性的组织组成;二是创业实践教育。其中创业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比如说会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或者是定期开展各类学术交流会,利用地方资源进行适度考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当中将课题转化为成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快速了解创新文化,并更好地理解创意经济,从而在这一方面进行投入,最终能转化为创业技能。除此之外,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将创新创业融入其中,对于这类做法在欧美大学当中较为常用。但是国内整个创业环境较为匮乏,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故此整个大学的创新创业陷入死水;另一方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并未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学生对于一些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兴趣不浓。可见,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严重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基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全面把握好教育改革内容和具体走向,了解教育实践内容。故此,加强教师培训,其目的的就是提升教师的创意教学方法,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当中来。事实上,教育观念要在实践当中加以落实,就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始终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地选择最近几年的权威教材,其中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内容和学科前沿性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要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并联系实践,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课程内容,要增加与现代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导入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探索精神。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身体力行,所以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教学手段,朝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方向稳步迈进。在课堂当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说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其目的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在充分把握好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企业、教师等多个群体要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制定职业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这样设定的课程内容会更为科学全面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那么这样的课程设定能较好地符合从业者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在当下高等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将教学与实践进行深度结合;需要逐步地打破人才培养当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当下乃至我国未来的发展实际情况,设定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当前课程进行微调或者是进行大范围的学科调整,其中在课时分配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践课程要占到总课程的40%以上,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针对课程的设定,要创设创新课程、创业课程,为学生获得创新机会提供各类渠道,引导学生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当中,可结合课程、毕业方面的实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地增加与职业接触的机会,这样可有助于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好地了解未来从事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要求。

第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搭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首先应当加强创意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建设。当前,创新创意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为依托,具体可导入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作为环境构建的基础要素,虽然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热衷,但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把握好创新创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这一观点,有关于创新创意教育要落实3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一是创新创意教育的理念设计,二是创新创意教育的制度设计,三是创新创意教育的平台设计。上述三点内容缺一不可,明确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强化了教育管理流程和办法,针对教育的实施的具体方法予以明确。其次,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有助于对创新思维进行实践检验。一方面,一些创新活动要经常开展,其目的是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另一方面,多形式的实习,实训等活动,其目的是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大赛。高校改革教育当中,要开展一定的学科竞赛活动,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媒介。教师要实现做好相关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最终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创新思维夯实基础。学科竞赛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不断被激发,具体来说学生参与活动会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这样在实践当中,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便会逐步形成,这为学生在日后创新活动的开展当中打下基础。有关于这类活动可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探讨和实验论证加以操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立孵化基地,这是大学生开展重要项目的重要平台,也是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的一个重要方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获得较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建立更多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为学生夯实创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搭建广阔平台。

第三,实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罗·萨缪尔森作为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经这样说过:“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帮助我循序渐进,这才是我赢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精英,但是对于经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观,营造较好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在导师身边,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能正确地理解到科学研究的价值,能正视今天自己所处的位置,这些能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是学生们一生当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具体来讲,当前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以后,就需要为低年级的学生配备生活导师和学业导师,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生活上能更好地自理;到了高年级阶段,要为学生配备科研、竞赛导师,那么当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在科学研究当中面临瓶颈时,这样便能获得教师的积极引导。事实上,在关键的地方获得最为及时的引导,其引导在思想上可以鼓励遇到失败的学生继续前行;在学科攻克难题上,可对于学生解决单一问题时,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解决,从理论上升到实践,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过程当中,需要甄选优秀的导师,为了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科研方面的积极兴趣,可以通过学术活动、科技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操作。对于教师的遴选,可选择一定的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的教师,同时在经费方面可适当倾斜,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仍然是要以学习为主,此时的理论结合实践,仍然偏向于理论多一点,那么具体学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是分配可灵活抓取;培养专业的竞赛导师团队,选择一些具备省级和国家级的科技竞赛,在团队创建上,可发挥科技竞赛导师的作用,遴选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便可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制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各类补贴导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具体制订和落实相关培训计划。学生是否具备专业的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水平。所以对于导师队伍的创建,要从建立导师培训体系出发,专项制定培训计划并能做到积极落实;其次,设立完善的激励评制度。导师制的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导师的工作激情,能让导师们在工作上不断积极向上。再次,需要定期进行调研和走访,了解导师的工作开展情况。那么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了解创新班培养的具体模式,把握好导师的具体职责有哪些,同时要站在导师的角度,提出一些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基本思路。最后,要在原有导师的基础上不断壮大队伍,在导师制发展当中,要适当地调配好高校导师不足的情况,适当地扩大导师数量,引导学生加以选择,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创新型导师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