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梦萍,云 红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隐喻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式,也是语言中重要的表达手段。中医“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就是一种基于隐喻的思维方式。因此,中医语言中尤其是中医方剂名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这类方剂名多借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神话传说或哲学中的事物、概念或经验表达方剂的成分或功效等。目前,在方剂名的英译过程中,各个学者自成一派,标准混乱不清,译文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很多会错方剂本义的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方剂名英译的标准化进程和对外传播力度。为了开辟中医方剂名英译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对中医方剂名中社会生活隐喻类的英译进行探讨,以期能从文化和认知等角度提出实用的中医隐喻类方剂名的英译方法,为中医方剂学的术语标准化和英译研究尽绵薄之力。
隐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地表达或映射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1]。中国古代医家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此而形成了“取象比类”的认知和思维方法。从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角度来理解,中医“取象比类”即基于“隐喻”的思维方式,用认知活动获得的经验来表述常见的病因、病机、藏象治疗与治则等新事物[2]。因此,隐喻成了中医语言中一个非常普遍常见的现象,尤其体现在中医方剂名称的命名上。例如,方剂学制方原则讲求的“君、臣、佐、使”,就是借“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来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3]。根据不同的意象来源,笔者将隐喻类方剂名分为自然世界类、社会生活类、宗教哲学类和神话传说类等四大类。这些隐喻方剂名中丰富的文化意象大大提升了中医方剂名的文化内涵,但也使其翻译变成了一项棘手的任务。本文主要聚焦意象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隐喻方剂名的英译。
根据隐喻意象的不同表达内涵,本文将社会生活类隐喻方剂名进一步分为三小类:(1)用一种或多种事物、概念或经验表明药物成分的颜色、性质、价值等;(2)用一种或多种事物、概念或经验表明方剂的功效;(3)用一种或多种事物、概念或经验表明方剂主治之部位或采用之治法。举例和分析如下。
四君子汤首载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医方考》[4]中记载:“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补五脏之元气。白术甘温健脾,能补五脏之母气。茯苓甘温而洁,能致五脏之清气。甘草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由此可见,此方剂名中的“君子”主要是映射方剂所用药物甘温的性质。
目前,“四君子汤”主要译作“Four Gentlemen Decoction”和“Sijunzi Decoction”。“君子”常被译作“gentleman”,但其实“君子”的本身含义与“gentleman”实有出入,认知层面上也不吻合(gentleman:a polite word for a man,used especially when talking to or about a man you do not know;a man who is always polite,has good manners,and treats other people well;(old-fashioned)a man from a high social class,especially one whose family owns a lot of property①)。在中文中,“君子”自孔子时代起就特指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尤其强调道德品行。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无需言明的喻义往往无法为浸润在其他文化中的外国读者所掌握。“Four Gentlemen Decoction”这一译法无法让外国读者产生正确的认知图式,也难以让读者真正理解此方的内涵,因此,此译法并不可取。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收录的“君子”被译成“Junzi(Man of Virtue)”,相对于“gentleman”,此译法更符合“君子”的涵义[5]。本文认为,采用明喻等效法将“四君子汤”译为“Four Junzi-like Decoction”最为合适。此译法不仅保留了源语的意象和文化,还非常形象地表明了方剂成分的性质,显示了中医语言的丰富性。
“玉屏风散”为中医补益剂,由“防风、黄芪、白术”三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症,汗出恶风,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成方便读》[6]中记载:“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于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深受中国五千年文化基因影响的源语读者都知道,“玉屏风散”中的“玉”为美之义,“屏风”为挡风之义,此命名方法主要强调此方有益卫固表之功效,作用如同玉屏风一般,可遮风挡风。
目前,“玉屏风散”主要译作“Jade Screen Powder”和“Yupingfeng Powder”。由以上分析可知,此方剂名的“玉”仅起到一个修饰性形容词的作用,本文认为无需将其对译出来。在英语中,“屏风”在语言层面上没有与之完全相吻合的词汇,在认知层面上可与“windshield/windscreen”相吻合。正因为两者之间有“挡风、防风”的共同之处,使得两种文化之间的“坚墙”得以打破。使用目的语读者日常生活中惯用的表达“windscreen”或“windshield”对译“屏风”,将“玉屏风散”之功效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可以在目的语读者中获得更高的可接受度,更有利于此方剂名的传播和交流。
“舟车丸”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由“黑牵牛、大黄、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陈皮、木香、轻粉”组成,具有逐水行气之功效,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关于此方名的由来,《医方考》[4]中言:“通可以去塞,牵牛、大黄、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剂之厉者也。辛可以行滞,陈皮、青皮、木香,皆行滞之要药也。此方能下十二经之水,下咽之后,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故曰舟车。”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医家利用疾病与战争的某些特征的相似性来认知和表述抽象陌生的疾病概念。在“舟车丸”这一方剂名中,喻体“舟”和“车”(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装备)是用来表明此方所采用之下法,能使水湿之邪畅行无阻,有如顺流之舟和下坡之车顺势而下。
目前,“舟车丸”主要被译为“Boats and Carts Pill”。在目的语文化中虽然也存在 “Treating illness is fighting a war.”的军事隐喻,如西医语境下的 “against disease” “heart attack” “liver failure”“drug resistance”“the victim of shock”等一系列隐喻表达,但目的语读者看到“Boats and Carts Pill”在认知层面上往往也无法立刻联想到这层关系。因此,本文建议使用直译加注的补偿策略,将“舟车丸”翻译为“Boats and Carts Pill”,并在原文第一次出现时加注进行补充(Boats and carts are two common types of armaments in ancient China,which are used to identify that this formula treats disease by using the purgation method.),这样有助于激活目的语读者脑海中“疾病如战争”的隐喻认知方式,让目的语读者顺利将“舟车”与“舟车丸”所采用之治法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语意连贯。
中医社会生活类隐喻方剂名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充分挖掘方剂名称的实际内涵,厘清意象与方剂之间的认知关系。根据意象是映射中医方剂的成分性质、功效、治法或是主治部位,译者可灵活采用以下几种英译策略进行翻译。
隐喻较明喻隐晦含蓄,更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而明喻则直截了当、浅显易懂。明喻等效法主要适用于使用隐喻意象表示药物成分性质的社会生活类隐喻方剂名称的英译。此法可将缺省的文化内涵直截了当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减少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也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中医语言的意象和文化,显示中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前文所述“四君子汤”中的“四”是指方剂所用“人参、甘草、茯苓、白术”四味药,而“君子”是映射此四味药甘温平和的药性。为了减少目的语读者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化隐喻为明喻,将其翻译为“Four Junzi-like Decoction”。此译法在保留源语意象的同时,也可以形象地表明方剂成分的性质。再如,“琼玉膏”的英译。目前,“琼玉膏”主要被翻译为 “Fine Jade Paste” 和 “Beautiful Jade Paste”。琼玉膏首载于《洪氏集验方》,由“生地黄、人参、白茯苓、白沙蜜”4味药组成,主治虚劳干咳、咽燥咯血等症,具有滋阴润肺、补虚健脾之功效。《中医古方方名考》[7]认为,“该方以白蜜熬膏,膏白如玉。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以‘琼玉’名之”。“琼”在此为形容词,意为“美好的、精美的”②;“琼玉”即为美玉。此处的“琼”仅为修饰作用,在翻译时可省略不做处理。采用明喻等效法,将“琼玉膏”翻译为“Jade-like Paste”。 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拥有共同的认知体验,他们在看到“Jade-like Paste”时也并不会出现理解障碍。此译法保留了源语意象,兼顾了回译性原则,在充分体现原隐喻的缺省内涵的同时,又反映出中医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模式,有利于中医方剂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转换等效法是指借用目的语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代替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从而达到相同的认知效果。同一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和表达,认知冲突会使目的语读者出现误解。若目的语文化中存在另外一种能够激活与源语相同或相似认知模式的表达,译者在翻译时应该采用转换等效法。此种译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用目的语读者惯用的表达来代替陌生而费解的源语表达,主要适用于隐喻意象表示方剂药效的社会生活类隐喻方剂名的英译。前文所述“玉屏风散”中的“玉”起一个修饰性形容词的作用,为“美”之义,在翻译时可省去不做处理;而“屏风”这个意象主要是用来映射此方益卫固表之功效,作用如同“屏风”一样,可遮风挡风。本文主张采用转换等效法,使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意象“windscreen”或“windshield”对译“屏风”,打破两种文化之间的坚墙。再如“青娥丸”的英译。“青娥”主要是用来映射此方壮筋骨、活血脉、乌髭须、益颜色之功效。服用之后,能使病人肝肾充足、鬓发变黑、腰痛消失、动作轻盈、似少女一般灵活美貌。对于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读者,此处蕴含的文化缺省是一目了然的。然而文化氛围迥然不同的目的语读者往往不知所云,难以通过语篇外知识获得充分的感知和理解。在英语中,“青娥”在语言层面上没有与之完全相吻合的词汇,在认知层面上可与“maiden/young lady”相吻合。为了能顺利激活目的语读者脑海中储存的认知图示,帮助他们了解蕴含在此方剂名中的精微义理,本文认为应采用转换等效法,使用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意象,将“青娥丸”译作“Fair Maiden Pill”,完整传达出服用此方后使人似少女一般显得年轻和美貌的内涵。
中医方剂的命名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而外国读者普遍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一般很难读懂甚至理解不了其中蕴含的医学信息。当目的语文化中没有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源域和目标域,翻译工作者应增加必要的信息做些补偿以实现等效。在翻译中医方剂名时,补偿等效法主要适用于隐喻意象用来表示方剂治法或主治部位的社会生活类隐喻方剂名的英译。如前文所述“舟车丸”中的“舟”和“车”主要是用来映射此方所采用之治法为下法,能使水湿之邪畅行无阻,有如顺流之舟和下坡之车顺势而下。在“取象比类”的思维的影响下,中医利用疾病与战争的某些特征的相似性来认知和表述抽象陌生的疾病概念。为了激活目的语读者脑海中“疾病如战争”的隐喻认知方式,本文建议采用补偿等效法,通过加注的补偿方式让目的语读者顺利将“舟车”与“舟车丸”所采用之治法联系起来,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医理内涵。再如“华盖散”的英译。“华盖散”由“麻黄、紫苏子、桑白皮、杏仁、赤茯苓、陈皮、甘草”组成,具有宣肺化痰、和中平喘之功效,主治气喘咳嗽。“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用的车盖。中医认为,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居五脏六腑之首,因而有“华盖”之称。由此可知,“华盖散”的“华盖”是用来表明此方剂所治之部位,作者在行文时将其视为与意向读者所共享的背景文化知识而加以省略。源语读者深受中国五千年文化影响,他们可在脑海中对缺省造成的语义真空进行空位填补。而目的语读者往往会感到一头雾水,无法获得正确有效的语境意义。本文建议使用补偿等效法,将“华盖散”翻译为“Canopy Powder for Dispersing Lung”。此译法将源语中所含的内隐主治部位“肺”直接明示出来,既保留了原隐喻意象,又能帮助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方剂本质,减少读者的理解障碍。
隐喻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决定了中医语言中尤其是中医方剂名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正是因为中医隐喻类方剂名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在英译过程中的作用才更加不可忽视。译者对隐喻类方剂名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该充分挖掘这类方剂名称的实际内涵,厘清意象与方剂之间的认知关系。对于社会生活隐喻类方剂名的英译,译者应先辨别出意象究竟是表明方剂的成分性质、治法、主治部位还是表明功效。若方剂名中的隐喻意象是映射方剂的成分性质,译者可采用明喻等效法;若隐喻意象是映射方剂的功效,译者可选用转换等效法;若隐喻意象是表明方剂所采用之治法或主治之部位,译者则可采用补偿等效法。只有这样,才能让目的语读者能同源语读者一样领略中医方剂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中医方剂学在目的语读者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中医方剂学的对外传播和交流。
注释:
①参见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网页版:https://www.ldoceonline.com/
②参见辞海网页版:www.cihai123.com/zidian/109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