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蕴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为培养优秀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印度在独立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主要包括1961年的《学徒法案》、1987年的《全印技术教育委员会法案》以及2007年的《国家理工学院法案》,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印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印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也在不断发展,之所以能够促使相关政策出台并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着手恢复本国经济。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国对科技人才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世界各国的竞争也演变成为人才的竞争。独立后的印度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局势,必须要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增强自身的硬实力,才能在强国之林的格局下占一席之位。所以,印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建设国家工业。相应地,建设工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印度政府便通过颁布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来保障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有效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水平。在印度独立后的短短五十多年的时间,其经济发展的确令世界震惊和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也以年均近6%的速度持续增长[1]。
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印度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便成为当时最紧俏的需求。因此,在独立之初的印度需尽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建设规模,以培养建设国家所需的各种技能型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职业技术教育在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上都有所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增长速度尤为迅速,学校数量从1947年的38所增长到2013年的5 854所,学生人数也从2 570人增长到了1 761 976人(见表1)。并在1952年,提出开设多元课程,不仅有普通教育课程还有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培养,例如手工业、制造业等,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技术的综合水平[2]。
表1 印度职业技术学校与学生增长情况(1947~2013)[3]
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印度,“教育是联邦政府和邦政府的共同责任,然而高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调以及标准的制定,以及由议会法律宣布的国家重要机构是联邦政府的责任”[4]。在印度宪法之下,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印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来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如《学徒法案》。这些政策法案对印度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印度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与臂膀。
IT职业教育是印度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开始出现到现在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色领域,这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导向是分不开的。IT行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近些年来发展极为迅速,为印度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在拉吉夫·甘地的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IT产业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的发展计划,这大大推动了印度的IT产业的发展。甘地也因此被称为“计算机之父”。90年代初,拉奥总理执政后沿袭了甘地的政策思路,特别注重IT产业的国际化。政府在关税等方面给予了大力优惠,包括“免交营业所得税,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为计算机进口清除障碍,大幅度降低关税”[5]。优厚的政策条件保障了印度IT产业的顺利和快速发展。在教育方面,印度通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及优化,践行了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宣言。
近些年来,印度的IT行业迅速发展,软件技术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 据统计,“印度在全世界获GST认证的52家软件企业中,占了42家;2000年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在国际受到高度评价”[6]。
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的前期,就已经开始建立高等教育系统,但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得到维系和发展。直到独立后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才得到逐步的发展与完善。在独立以前,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很少,大约只有20所大学和一些学院。但到2006年印度的在校生突破了1 000万并且学校数量也在持续增加[7]。印度已经跻身成为世界第三大人力资源库国家,其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美国、中国。
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印度的大学还建立了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的产学合作平台。“主要将高校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与高新区的政策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共享、学产合作”[8]。为提升学产合作效益,政府还针对不同的科技领域设置了专门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大学拨款委员会和科学工业研究委员会有着高度的自治权,这两个团体相互合作,其主要任务是改革教育体制和科研活动[9]。为促进印度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印度人才培养中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众所周知,自印度独立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已逾13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但是人均资源相对匮乏,国情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印度政府急需将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最为重要。随着教育投资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越丰富,他所创造的价值就越高。因此,投资教育是经济水平增长最为快速有效的办法之一。在印度的经济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各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必然需要进行教育投资,以培养建设所需的人才。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对于印度经济发展来说,关键在于其人力资本增加。只有让更多的印度人民接受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才会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潜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针对印度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丰厚的人力资本是印度的必然选择。
印度在独立之前被英国殖民一个世纪之多,其中印度各邦有几十种语言,所以英语自然地的成为了各邦相互交流的主要语言。在1950年和1965年的印度宪法中,曾经两次规定印度官方语言为英语,这也表明了印度政府对英语的重视程度。
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印度的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印度政府显然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因而要求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印度的中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私立学校,一种是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在中小学阶段都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及早的接触英语再加上全方位的英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拥有广博的词汇量,在听、说、读、写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在数学教育方面印度也有一定的优势。印度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教育以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古代印度的数学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数学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为世界数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如古代印度人发明了数字“0”。当今的印度对数学教育也非常重视,教学方法颇具特色。“印度小学数学的乘法口诀不是中国小学的九九乘法表,而是22乘以22的乘法表”[10]。印度的数学教育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而这种数学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也是软件开发人才的必备技能。历史的积淀再加上现实的锤炼使得印度的数学教育更加胜人一筹。“英语语言优势+数学天赋”,使得印度在国际软件人才竞争中表现出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知识、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新经济增长理论”于1983年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他指出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此人们越发看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各国也开始加强对本国知识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比重,尤其是高等教育。
IT产业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印度的IT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印度政府重视IT行业人才的培养。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印度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21世纪,印度更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时机。印度政府于2005年成立了 “国家知识委员会”(National Knowledge Commission以下简称“NKC”),是政府里的一个高级咨询机构。NKC的主要责任是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其中涉及国家的重点领域,比如教育、科技和工农业等。如今支撑印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的依据大都来源于NKC的报告[11]。印度政府意识到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更加意识到人才在未来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印度政府加快了对新时代技术技能型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越发彰显出本国的经济实力。21世纪,必然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因此世界各国也加快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进程。
进入21世纪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竞争也日益加剧。以英国为例,其经济结构、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市场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技术技能型人才越发受到公司企业的青睐。为培养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型人才,英国采取了改革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培训供给方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行业之间合作等一系列的措施来支持人才培养。英国政府还斥资开建了一批职业进修中心(Centres of Vocational Excellence),在这些进修中心设置了专业技术学院,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集中在此,并提供了大量培训项目,项目多而且覆盖范围广泛,囊括了生活和工作的各项技能[12]。
众所周知,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很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拥有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必然依托于政策法律的支持,德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如1972年的《企业宪法》、1981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以及2005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德国职业教育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的进程也日益加快。
基于对印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析发现,印度人力资源能够快速发展与政策支持有着重要联系。作为与印度有着相似国情的我们,应该借鉴吸取印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点,依托政策的支持,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