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对中国形象的双重构建
——基于BBC纪录片《中国创造》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9-03-22 04:20:47梁嘉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创造互文性话语

梁嘉齐

(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海外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继 《中国的秘密》《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之后,英国广播公司 (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该片共三集,主要从科技创新的方面介绍中国。片中出镜主持人以游记和体验式采访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访了中国多地,观察科技产品和社交网络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并亲身体验了创新智能技术。

该片的科技话语主题本身淡化了政治色彩,有支持者认为这是对中国科技的赞歌,但也有不少人认为BBC在“黑”中国。关于BBC纪录片《中国创造》的研究相对匮乏,赵嘉慧[1]、许诺[2]分别从“他者化”视角和国际传播视角探讨了该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但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探讨《中国创造》对中国形象构建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将依据Fairclough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对《中国创造》的文本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片中所构建的科技中国形象和国际主流媒体在纪录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1 Fairclough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

Fairclough[3]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是一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被学术界公认为CDA领域中最系统、最完善的话语分析理论[4]。Fairclough提出话语分析的三个向度为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其中,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的过程即为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阐释-解释,即描写文本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过程,解释话语实践和社会语境、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3]。

鉴于Fairclough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系统性和完善性,笔者对《中国创造》的分析有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在文本层面,从词汇选择策略、文本架构描述其语言特征;第二,在话语实践层面,从议程设置、互文性阐释文本的生产过程;第三,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意识形态等对文本进行解释。此处所指的“文本”仅仅包括《中国创造》中的标题、解说词、采访话语等文字语言,不包含影像语言及其他内容。

2 《中国创造》文本的三维框架分析

2.1 文本层面

不同文本因意识形态呈现的需求不同,在某些语言特征方面的凸显度并不一致。本研究将选取《中国创造》中较为显著的语言特征,即从词汇选择、文本架构等两方面分析文本的潜在意义。

2.1.1 词汇选择策略:过度词汇化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过度词汇化是指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或近义词重复、夸大地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旨在凸显和强调,进而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以下将以《中国创造》第一集为例,对文本中涉及的过度修饰客体和修饰词作简单摘要,以剖析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识和态度立场。

客体:中国创新产品

过度修饰词:在观察、追踪所有人;不论你到哪里,它都会跟着你;监控氛围很浓厚;怪吓人的

可见,“中国创新产品”是被修饰的客体,从正面形容 “观察”“追踪”“跟着你”,到侧面衬托“监控氛围”,再到主观结论“吓人的”,不同程度、不同视角的密集修饰词均指向同一论断——中国创新产品的功能是监控。这种过度词汇化的作用在于隐藏和扭曲科技产品本身的正面作用,构建出中国“利用科技监视世界”的形象,进而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警戒。

2.1.2 文本架构分析:“前景化”和“背景化”

文本架构是指文本内容呈现给受众的形式。为凸显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文本生产者能将其“前景化”,使其受到特别重视和关注。反之,也能隐藏文本中的某些信息,将其“背景化”,即忽略或省略。通过这种手段,文本生产者能够诱导受众以特定的角度和方式去解读文本[4]。因此,分析文本架构有助于揭示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在此将以《中国创造》第二集的片段为例进行架构分析。

片段简介:片中主持人参观华为园区,介绍了产品开发实验室和员工饭堂,并提及华为公司想跻身于国际舞台的雄心。

解说词:前不久,它(华为)和另一家中国生产商中兴都被指控在它们的网络设备中建立后门程序,可能帮助中国政府窥探美国的资料。

片中大篇幅地一再强调生产商华为和中兴相继受到利用其电子产品窥探美国资料的指控,将此信息“前景化”。尽管华为创始人否认这一指控,但片中仅以简短的镜头轻描淡写带过,并且对华为科技创新产品的介绍只字不提,目的在于刻意隐匿,使其被“背景化”。通过这种方式,海外观众将聚焦于中国华为公司产品的可靠性,并认为其存在潜在的信息窥探风险。

2.2 话语实践层面

话语实践作为文本和社会实践的桥梁,侧重探讨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文本生产者的意识形态会以特定的语言形式塑造文本[3],因此,话语实践分析也是一种揭示文本偏见与不公的重要方式。在此将从议程设置和互文性两方面探讨文本的生产过程。

2.2.1 议程设置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McCombs和Shaw于1972年首次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提供相关信息和安排特定议题来有效地诱导人们关注某些事实,以及左右人们议论的先后顺序[5]。本研究将对《中国创造》的第一、三集进行议程设置分析,剖析其如何表达意识形态。首先,开篇解说词分别反映了该集的预设主题。

第一集开篇解说词: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制造”正变成“中国创造”。然而这里生活的一些部分,你可能觉得无法接受。它不尊重人权,它控制媒体,它企图将“不宜”信息屏蔽在防火墙之外。

第三集开篇解说词:这是一个迷人的国度,渴望成功。但有一点我们无法回避,中国并不自由。

这两集的开篇解说词都以先扬后抑的方式指向同一主题——尽管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科技发展迅猛,但人们却并不自由,受到科技创新产品带来的限制和监视。接下来,BBC经过精心挑选、巧妙安排并最终呈现给受众的议题大致为:能识别和监控人类行为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能过滤信息甚至封锁网络的防火墙、能监控上网轨迹的“微信”应用程序、用于散播诈骗短信和垃圾邮件的手机信号发射器等。这些议题在刻意凸显、聚焦和放大这些科技产品的负面信息,议程设置上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色彩,无法做到信息的平衡,从而诱导受众接受开篇的预设主题,达到歪曲中国科技形象的险恶目的。

2.2.2 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贯穿于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互文性分析有助于揭示文本生产者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将以《中国创造》第三集为例,从直接引语的角度进行互文性探讨。文本生产者常利用直接引语“客观”地再现当事人或权威专家的立场和观点,然而在选择时就已渗入了其主观态度并潜移默化到受众身上[6]。因此,直接引语能间接地反映意识形态。

例1:关于中国防火墙,香港出版商鲍朴说:“防火墙本质上是思想的防火墙,它屏蔽了特定的信息。对很多人来说,他们甚至对它的存在一无所知。”

例2:关于微信,中国大学生唐胜杰说:“我们正被监控,监控无处不在。”

例3:关于芝麻信用,隐私国际技术专家Dr Richard Tynan说:“若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消息、你和同事之间的交流,都会影响你获得信贷的机会,你会有何感想?你愿不愿意或者说能不能改变你的行为?”

在第三集中,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刻画大多是通过直接引语呈现的。例中直接引语侧重反映科技产品的负面性,片面刻画出“禁锢思想的防火墙”“实时监控的微信”“约束言行的芝麻信用”等科技产品形象。其目的是让受众“自然而然”地认为:虽然中国科技成就百花齐放,但其使用意图“不轨”,背后暗藏诸多危险。可见,看似客观公正的直接引语背后,隐藏着文本生产者的意识形态偏见。

2.3 社会实践层面

社会实践分析位于三维框架的最外层,着重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上述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都是为此而服务。在当代CDA中,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是指“社会团体所共享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一致信仰和价值观[7]”。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创造》隐含了一种偏见化、刻板化的价值观念——尽管中国的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是其科技产品暗藏风险,政策体制依旧落后。可见,该片受“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见影响,从整体上有意凸显“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西方中心论”认为,但凡不符合西方特定的发展模式,不管这些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上取得何种成就,都会被否定和认为是不合理的。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无疑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发展和探索的道路取得的可喜成就,然而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的论断依然此起彼伏。受“西方中心论”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偏见影响,英国主流媒体BBC推出的《中国创造》文本背后隐匿着对中国形象的歪曲与歧视,其一方面向受众展示丰富多元的科技创新产品,另一方面却将这些产品负面化,目的在于塑造一个充满矛盾的、双重的科技中国形象。

3 结语

本研究依据Fairclough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对《中国创造》进行了批评性话语分析,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到宏观的话语实践分析,再到超越文本的社会实践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创造》通过词汇选择、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塑造了一个“科技发展与危险并存”的、充满矛盾的、双重的科技中国形象,这种形象的构建与“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偏见密切相关。

批评话语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隐蔽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及其影响,使人们对此有更清醒的认识,对话语的潜在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8]。本研究旨在引导受众对此类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以理性的态度明辨片中“实事求是”和“过度渲染”的成分,认清隐藏于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提醒国民不因夸赞而盲目自大,不因丑化而止步不前,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稳步前行,从而帮助中国国民和海外受众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中国创造互文性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华大基因的“中国创造”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