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力,覃元理,陈 良
(1.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庆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其一就是“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被视作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成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面对物联网相关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稀缺的新形势,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为建设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提供持续不断的人才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要“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可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已经上升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层面。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对抓住物联网产业战略机遇,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中国经济弯道超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探索运用“三自主”育人模式推动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1.1 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根据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知识和技能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的一小部分,而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的一大部分则是人的隐性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1]。我们把水面上的冰山部分称为专业核心能力,水面下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巨大冰体统称为职业核心能力,正如只有水面下的冰山稳固才能支撑水面上的冰山一样,学生只有具备强大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持续发展。“三自主”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以下简称“双核”能力)。
1.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组织者、协助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其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探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视角。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导致其在能力发展和未来就业方面存在短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自主”育人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
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探索,学校自2011年开始在物联网相关专业实施“三自主”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专业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收获颇丰,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从2015年开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中高职衔接人才,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重庆市轻工业学校合作培养“3+2”中高职衔接大学生,将中高职衔接和“三自主”育人模式进行有效融合,大大提升了育人实效。
“三自主”育人模式由“自主管理”学生管理机制、“自主学习”课程教学方法、“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平台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共同为培养“双核”能力而开展工作。“自主管理”学生管理机制和“自主学习”课程教学方法是基础,负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保障,“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平台负责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符合物联网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三自主”育人模式的特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传统教育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限,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自主性成才。“三自主”育人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双核”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为路径,以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联动为平台,以课内和课外实施模块化管理为机制,以改造课程学习环节为方法,以《职业发展成长手册》为载体的育人体系。“三自主”育人模式可用“2+1+3”来简要表达。“2”是指培养学生“双核”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90%的中高职衔接学生毕业时同时具备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双职业资格证书”;“1”是指贯穿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职业能力发展手册;“3”是指学生成长路径,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中高职学制衔接的模式可分为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制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是五年一贯制,而分段式衔接模式主要是“3+2”“3+3”“4+2”模式[3]。本文以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为例进行探讨,这里的中高职衔接指的是“3+2”衔接模式。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自主”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双核”能力,结合中高职学生实际,将“三自主”育人模式运用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三自主”育人模式
物联网是新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学校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做好管理育人工作,结合中高职学生特点,把中职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自主管理”学生管理机制。开展中职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到对应高职院校参观,了解校园环境、院校基本情况、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激发其升学的渴望。定期组织优秀高职学生到中职院校进行宣讲,让中职学生了解高职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实践。定期召开物联网中高职衔接辅导员座谈会,了解学生特点,交流“三自主”育人模式实施的有效措施,加强引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依托学校自主开发的《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学生管理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实现课内管理和课外管理全覆盖,有效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物联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从业人员对新技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许多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动机弱、学习状态不佳的现象。为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融合,中职和高职物联网专业应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内容应是中职教育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要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业导师指导中高职衔接学生每学期初始开展学期计划制定,中高职学生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强化目标导向,记录成长过程。课程教学方面,学校成立教学改革小组,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要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加强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团队分工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化教学,突破了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的局限,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相结合,突出表现在课程结束后,中高职衔接学生继续向教师寻求指导,积极完成项目。
中职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物联网应用技术中高职衔接学生培养从行业需求出发,发挥《职业能力发展手册》引导功能,立足“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平台,培养高端技术复合型人才。依托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借助重庆市物联网应用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为中高职衔接学生提供行业认知、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能力现状和物联网产业的用人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探索校企深度互嵌的合作育人模式,学校成立重电-新大陆物联网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和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合校内平台首席技师工作室、技能专家工作室、物联网大师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学,强化中高职衔接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 “三自主”育人模式已取得积极实效,但仍需不断拓展和深化该模式的路径和载体。比如,中职和高职的相互沟通仍显不足,《职业能力发展手册》的引导功能发挥不充分,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等。在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将“三自主”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引向深入,协调中职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发挥项目化教学优势,整合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提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物联网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努力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