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华
【摘 要】辨析栏,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编写的新样态之一,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基于辨析栏的编写特点,实施“关注栏目标题,明确辨析目标”“借助绘本情境,回望儿童生活”“比较正反事例,引导批判反思”“倡导多元并存,体现价值引导”“补充教材留白,指导实际生活”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在辨析中践行,在辨析中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辨析栏;编写特点;实施策略
道德理性,是指道德主体分析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理,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的理性能力。为有效引导学生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道德理性发展,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特别设置了“辨析栏”这一内容。
作为统编教材的新样态,“辨析栏”贯穿于整套《道德与法治》教材且所占篇幅较多。以《道德与法治》低年段(一、二年级)四册教材为例,含有“辨析栏”的课文数占全册教材的比例分别为37.5%、62.5%、31.3%、37.5%,平均为42.2%。有些辨析栏是一个通栏,要安排一课时完成,辨析栏由此展开形成辨析课。这说明,辨析栏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领会和把握辨析栏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合理施教辨析栏,使学生在辨析中明理,在辨析中践行,在辨析中发展。
一、关注栏目标题,明确辨析目标
辨析栏的栏目标题,多数采用提问式,如“拖拉一下没关系吗”,少数采用叙事式或留白式,如“我和公物的故事”“我还想试……”。从一、二年级四册教材来看,栏目标题表现出从直接到间接,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特点。
一年级上册一般采取直接判断对错的提问方式,如“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吗”“这样吃好吗”。由于一年级学生尚处于前习俗思维发展阶段,提问式的栏目标题,是教材直接向儿童发问,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这些栏目标题,既可作为课时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可作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重在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做出直接判断。如教师执教《吃饭有讲究》这一课的辨析栏“这样吃好吗”时,不仅可以用这个栏目标题引出“健康而文明用餐”的话题,唤起学生对这个教学活动的兴趣与辨析欲望,也可以在辨析情境图时反复用这个问题追问,强调不当的饮食习惯是不健康、不文明的,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调整和提升自己的饮食生活。
到了一年级下册,栏目标题开始指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怎样才是真喜欢”“为什么玩不下去”等。这些问题,既点明了辨析栏的教学重点,又揭示了学生道德认知的难点。如一年级下册第15课的辨析栏“他是‘小气鬼吗”,栏目标题说明“小气”行为是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认识偏差。因此,帮助学生客观看待“小气”行为,明白乐于分享不等于强求分享一切,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进入二年级后,辨析栏的栏目标题不再涉及直接判断对与错的问题,叙事式栏目标题也开始出现,变得更开放,在明辨是非的同时,允许学生多样选择。如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的辨析栏“这种情况怎么办”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值日时遇到的各种情境与问题,在正确的值日观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可以因人而异,多种选择。
辨析栏的栏目标题,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说明教材编写者对儿童道德学习特点的尊重。每个栏目标题都隐含着教学目标,提示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教师细细研读,认真把握。
二、借助绘本情境,回望儿童生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辨析栏采用了绘本叙事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感受及故事的发展逻辑。大部分辨析栏都编排在教材课文里,由一幅或多幅图组成,每幅图呈现一个故事情境,也是一道辨析题。教师要善于利用辨析栏绘本式表达所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回望自己的生活,向生活学习。
例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一课的辨析栏“我的苦与乐”是一个通栏,它用拟人的方式表现“纸”被浪费、被糟蹋的苦与被节约、被爱护的乐。教师采用换位思考的活动方式,将学生迅速带入教学情境,体验“纸”的痛苦和快乐,从“纸”的表情和动作判断行为的对错。随后,教师借助绘本情境,请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找找自己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痛苦的“纸”、快乐的“纸”,使学生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思考今后打算怎么做。
此外,教材也将一部分副版绘本作为辨析栏。副版绘本,是指在教材页面底部三分之一处,独立排列,以4—8幅连续的图画讲述故事,类似连环画的一种形式。如一年级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中的《肩头上的爱》,讲述了奶奶让“我”自己背书包的绘本故事。在真实的生活中,长辈往往出于爱,会包办、替代儿童自己该做的事情。因而,绘本故事创造的情境与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情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理解不宠溺、不娇惯,也是一种爱,而且是一种深沉的爱。
辨析栏绘本叙事的表现形式,降低了学生阅读、理解辨析材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回望自己的生活,带着情感的基调进行辨析,从而提高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比较正反事例,引导批判反思
在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中,对比法被看作是帮助儿童建立概念范畴即道德认识的重要方法。儿童通过比较,会发现已有道德认知上的错误,会反思生活中认知的偏差,从而改进自己的道德行为。
低年级教材中的辨析栏,往往以正反事例作为问题情境进行比较。这些正反事例,有的是同一事件不同做法的比较,有的是同一主题下不同事件的比较。但无论是哪种情况的比较,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直面道德认知的模糊点,辨别对与错、好与坏,并由此追根溯源,建立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中的辨析栏“我喜欢哪种情景”,教材呈现了教室、体育馆和公园小河边三个公共场所的环境状况。“脏乱差”和“洁净美”的环境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轻松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情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辨析栏的比较学习不是为了让学生做出一个判断,得到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学生的批判反思。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身处两种卫生状况的环境的不同感受,由此产生“公共场所属于大家,我们既是享受者,也是保护者”的意识,并由此追問造成人们“乱扔”的原因,反思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从而判断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比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混淆的事例,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学习辨析栏的重要目的。
四、倡导多元并存,体现价值引导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辨析栏,强调国家德育课程价值引导的作用,倡导在开放、多元的背景下进行批判反思,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价值引导下帮助学生提炼出正确的自我道德价值判断,提高正确、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二年级下册第5课《健康游戏我常玩》的辨析栏“游戏诊断会”为例,该栏目请学生阐述喜爱某一项游戏的理由,同时以问句的形式对教材提供的游戏图例提出质疑(见下图)。这一做法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旨在引导学生辩证反思和判断户外运动是否一定绿色,球类游戏是否一定健康,玩电脑游戏是否一定不好,桌游是否一定益智。由于受年龄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只能看到现象而无法深入其本质,对事物的判断也是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健康”为标准进行辨析讨论,使学生明白任何游戏都存在两面性,只要玩游戏时能注意安全,适时、适量、适度,就能健康地玩游戏,过健康的生活。
在当前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发挥辨析栏的价值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澄清价值认识,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价值观引导,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课堂的灵魂。
五、补充教材留白,指导实际生活
留白,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嵌入教材中的空白版面和空白图形。辨析栏中的留白,是编者根据辨析栏所设定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专为学生进行续补和延展的空白图形。
如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中的辨析栏“在家会有危险吗”,是以走迷宫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辨析的栏目。编者在迷宫图中有意提供了两处留白,旨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和识别家庭生活中安全和危险的行为,用填、画、写的方式进行补白,从而将迷宫棋补充完整。迷宫棋呈现的居家意外伤害图是学生生活中比较共性的居家安全隐患,学生通过辨析,初步掌握了识别危险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居家安全隐患也是开放而多元的。教材提供的留白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生活,查找居家安全隐患,这是对个性安全隐患的补充和拓展。这一过程是学生将课内习得的安全知识和辨别危险的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以此巩固居家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辨析的针对性,有效指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对过往生活的反思与提升。
着眼于辨析栏的编写特点,在体验中内化道德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辨析栏教学不懈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徐卫平.道德与法治“两难问题”教学策略举隅[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9).
[5]汪源源.辨析栏: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新途径[J].中小学德育,2018(8).
(浙江省杭州江南實验学校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