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的心血和汗水、付出和劳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没有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之路?笔者在本文中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高中 语文学习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2-183-04
一、主要背景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江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学生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一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但往往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不同的个人因素、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的不同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的本能尽可能多地释放出来,让学习活动尽可能符合教育规律、符合自然规律,如何让师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如何让师生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如何形成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
据此,依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我们提出“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这一设想,尝试以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立项课题“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途径,通过大家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找到一条师生双方都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供其他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和借鉴。当然,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新的改革和实验要纠正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而借鉴别人的东西也必须加强校本化,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行不通。
二、探索的主要内容
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实践研究,以“学习金字塔”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于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高中语文学习的多种形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探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本研究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偏重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但成绩却始终无法提高。如何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养和综合素质,正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师生全员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是配合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而展开的,因此,相较于以往的课题,本课题已不仅仅是少数课题组成员的行为,而吸纳校内外大量高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汇集集体的智慧,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全面提高教研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为学校办学特色、思维教学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注重研究的校本化,尤其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本校高中语文课堂中“神”的探究。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的整理、总结、反思,运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筛选法,归纳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内核——六大基本特点。
我们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就要将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将评价真正融入到学生发展的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中,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当然,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主要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顺德一中和南武中学语文科展开全面研究。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从高一起,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实践就全面展开。构建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以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学习小组成员在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习型教学的基本形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在家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2)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3)课堂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4)预习质疑——展示研究——检测反馈
在学习型课堂上,操作模式由起立、聚首、开口、讨论(顺次)、评价(自由)五个部分组成。这一实施过程将班级授课的个体距离缩短,使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更直接,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聆听转变为主体实践。教师的教学角色发生转换,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组织的领导者,同时,教师将目光从整个班级转向每一个独立的学生,小集体以至于个体特点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
4.主要结论
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它凸显了我们“学在前面,以学定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四年多的实践摸索,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明确了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即基本的操作流程,其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大为增强。
我们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分组——培训——课前自主先学——课初学习交流——小组成果展示——师生点评互动——课后巩固再学。具体而言:
①前自主先学。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将教学内容预先
告诉学生,布置他们单独预学,要求基本掌握有关知识并能够质疑、留疑。
②课初学习交流。上课开始,分别由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自主学习情况,提出并研究各自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完善各小组拟展示的相关语文知识和有关问题。同时,每个小组必须将准备展示给大家的成果写在黑板上,为接下来的“教”做准备。
③小组成果展示。老师任意抽取学生的代号,由被抽到的学生上台讲解、分析,实行“兵教兵”。讲解时,小组可由一人或者多人参加,当出现个人无法解决的突发问题时马上进行责任帮扶,讲解时坚决不留死角。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对小组要“教”的成果掌握充分,在展示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④师生点评互动。师生共同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质疑、评价,学生互学、互教、互动,教师扼要总结、指点、答疑,对知识进行拓展、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⑤课后巩固再学。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同时预学下一节课的内容。
(2)探索总结出了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即精神内核(六大基本特点),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落到实处。这些特点如下:
①任务驱动下的个性化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预学,预学的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做出的安排。因此,在老师的安排下,学生先进行预学,完成初步的学习任务,根据个人的特点、习惯特别是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在小组讨论交流和集体展示中,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个性化地讨论、交流和展示。实践证明,任务驱动下的个性化学习,其成效比漫无目的地学习要好得多。
②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性学习
在个人预学和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展示、互动质疑时,学生都有各自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可以自主选择围绕这些问题的学习、展示、质疑:有的侧重于基础知识,有的关注知识的深度,有的侧重于课内知识的落实、延伸,有的关注課内外知识的比较、联系等。这样的教学生态,呈现的是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③团队合作中的选择性学习
预学是前提,交流是关键。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将自己的心得、收获、体会、疑难等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请大家解决。同时,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注定每位同学的学习需求不一样,所以他们在预学、讨论中,会对自己的需求热点进行重点关注和学习。这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选择,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④教师预设下的生成性学习
教师备课中,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情的掌握来确定重点难点的,但是学生在预学、讨论、展示、质疑时,因为知识程度的差异、能力水平的不同等,会出现一些老师预设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比教师已经准备的问题更有必要解决,更加重要。而这些生成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来解决。
当然,我们提倡的“生成”,必须建立在老师充分的准备即“预设”的基础上,建立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否则,语文课堂空谈“生成”,必然误事。
⑤个体与团队双赢的激励性学习
学习是带有竞争性的,而竞争分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既强调个人学习的考核,又强调团队的集体名誉,并为此让学生自己制订了一系列奖罚规定,公正地评价,公平地晋级,营造和谐的竞争氛围。
⑥合作成果的分享性学习
个人预学以后,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生生和师生互动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分享学习成果、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因为,分享学习成果以后,大家都有了更多的感悟,学习效果也比单纯听老师讲要好多了。
(3)构建比较科学、合理、健全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方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健康发展。
为了落实新课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我们依据学校的实际,倡导“学在前面,以学定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大胆创新,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学生课堂学习等级评价七档晋级制(即婴儿、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对学生每日进行课堂评价,每月汇总,进行晋级认定,颁发奖品(书籍为主),将相关内容与每学段的平时成绩和过程评价挂钩,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直观化呈现其过程。
学生课堂学习晋级在具体的的操作过程中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和管理。小组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最基本最关键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切教学活动最终落在了小组这一组织细胞上,形成了课堂教学小组化、学生评价小组化、学习科研小组化、学校管理小组化、学生发展小组化的深度小组化内涵。课堂学习的评价过程主要由督导小组具体执行。
督导小组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督查成员组成。每节课,督查小组都会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课堂展示过程中的展示度、参与度、PK度、规范度以及小结检测中的检测时间、完成情况等,同时还根据课外的小组合作成效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定学生个人成绩,还可以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参与竞赛情况等适当奖励得分(所有标准均由学生制订)。每个学生的基本分数为80分,每个月学生个人成绩超出100分者,视为晋级,个人成绩低于60分者,视为降级。
评价是最好的管理,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对教学的效果能够进行细致的过程跟踪和适时把控。
总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改革和实验要纠正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而借鉴别人的东西也必须加强校本化,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行不通。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当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定其“形”,更要究其“神”,“形”“神”兼备,方能取得成效。
三、探索效果与反思
经过四年多的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实践研究,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已有明显的改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课堂学习活动安排明确具体,学习任务明确,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组织线索清晰;课堂学习活动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学生状态积极,精神饱满,自信心强,课堂充满活力;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打造了全新的语文生态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的师生交流状态,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全方位”的学习状况,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被打破,“生生思辨、生本探究”在慢慢变成现实。学生的讲解或激情飞扬或思维缜密,他们自信大方充满活力;教师不再独占讲台,而是深入学生中间,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让“教”真正為学生的“学”服务。
2.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会了主动展示、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学生已经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需求,真正走进了自主知识构建和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的素养得到了培养。
3.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促进了老师的专业成长
这几年,我们在实施学习型语文教学新机制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领悟更深,感受更多,思考更广,并将我们自己的实践研究写成了14篇论文并发表,还出版了一部专著。我们所有老师都向校内外的同行进行过公开的教学展示,有的还向省内外同行作过多次专题讲座,多位老师成为了语文科组长和市区中心组成员,一位老师被评为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全体成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
4.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受到了多方关注,成果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新机制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领导的表扬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推广。从2013年开始,先后有许多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观摩我们的课堂,对本课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很高的评价:2013年,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80多人观摩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多次向罗定邦中学、均安中学、顺德一中实验学校、新兴一中等省内兄弟学校展示我们的课堂;罗日明老师应邀到顺德一中实验学校、北京、珠海、梅州、顺德、深圳、佛山、广州等多地进行了课堂示范或专题报告,并于2017年11月向海珠区中小学全体课题主持人进行了思维课堂的公开展示;姜勇军、张娟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小说阅读》参加顺德区“思维工具与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研讨”活动。
当然,在构建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的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继续探索研究:
1.实施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对教师的临场应变、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要求更高。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设计重点、难点,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和预想不到的困难。比如: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教师如何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评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论证。
目前,师生在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观念正在逐步地转化,完备的奖罚制度和晋级机制正在逐步地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还要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地加以改善,力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其他系列活动都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指向性还不太明确,在强调过程管理的同时,虽然也有最终的等级证书及综合素质发展报告的呈现,但是能否为学生的成长发展真正起到记录性的实效还有待研究。如何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有时间完成课文阅读及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找出难点、提出疑惑,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前景展望
到现在为止,随着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的探索和研究,罗日明、姜勇军、张娟等老师撰写了共14篇论文,相继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上,罗日明老师还出版了一部语文教学专著《沃野犁痕——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他本人还被评申为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已经得到省内很多同行的认可,并在很多学校多个学科尝试推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研究阵容,考虑吸收不同学科的老师参与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前面所述,我們在实践中在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将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将评价真正融入到学生发展的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中,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将围绕“学习金字塔”理论和“生本教育”理论,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论证,完善各种方案,解决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相信在我们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合作将进一步得到研究,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得到更有效的培养,老师的专业成长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型教学机制将引发更高度的关注、产生更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