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化”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

2019-03-20 13:46□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数学化数学课程经济学

□刘 洋

经济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的人才,将数学教学与具体经济学科的运用之间进行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现象通过数学解释,将经济学问题运用数学解决。将数学知识与经济应用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一、经济数学对经济类院校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类职业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能够有效达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中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建立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关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经济类职业中牵涉到多种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推理能力,从纷繁、抽象的信息中提取出数学信息并加以解决。很多经济学课程中,例如边际效益、最优化、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经济学理论,都大量运用到了数学知识。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经济类课程的有效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经济学类课程中的具体运用,对经济学相关项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以此促进学生经济学课程的有效学习。提升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运用理解能力[1]。

二、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化”能力现状

数学化能力即将经济学中的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语言的能力。面对大量的经济学现象,如何从中提取出有效的数学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数学信息的提取,可以去掉现象看本质。并且用数学知识,将经济学问题加以定量的解决,使得学生的业务能力提高增强。

由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招生情况,生源文化课基础不是非常坚实。而且,经济类高职院校文科生较多,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实际情况导致学生的“数学化”能力不是很强。面对信息量较大的经济问题时,不能够很好地抽象出数学符号。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化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经济类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数学化”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经济学知识储备。数学教师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经济数学教师需要有一定量的经济学理论知识量,在教学中,引入经济案例时能信手捏来、恰到好处。当今高校对教师的需求更倾向于复合型教师。不仅具备本学科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根据学生需求,不断的学习,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作为经济类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只有自己对经济理论有所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将经济学与数学相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数学理论总是为一定的目的而产生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引入实际经济学案例,以此作为对学生重要的教学铺垫,这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具体运用之间的有效结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概念→定理(结论)→例题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良,向学生讲解具体数学理论的来源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课程学习。在数学学习之初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得学生在数学理论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能够做到创新。通过与其实际背景有机结合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数学学科本身的应用规律,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数学课程,从而有效利用数学知识促进经济学课程的理解与运用[2]。

(二)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数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与应用方式之一即是数学建模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有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数学课程进行较为直观的展示,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数学课程知识课程与具体的实际运用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在具体经济学课程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经济学问题与现象进行建模。以数学建模作为重要的工具促进学生具体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学习各种经济学数学理论,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3]。

在经济学案例中运用的数学思想。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边际效应、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等经济学问题,经济数学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4]。

(三)充分利用情景化模式。情景化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运用,通过大量的经济学案例,包括最小成本、最佳投资以及最优化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充分运用。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构建目标函数,为变量设置相应的限制条件,利用数学知识促进对其的有效解答。另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在众多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数学信息的能力。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找到与数学本质有关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领域中具有多种运用方式,包括交通运输、投资决策以及生产规划等多种层面,其中均牵涉到多种数量关系,数学学科在其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例如在数量关系的构建层面上可以有效将其转化为不等式或者方程进行求解。或者在对题目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构建数列模型,在分期付款、增长率、单利、复利以及时间相关等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数列模型的构建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数学教学中突出经济学应用特色。在经济数学教学中,应该淡化数学公式的推导,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往往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了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强的同学来说,上课精力难以集中,而且越听越糊涂,于是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教师授课很辛苦,但是却收不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在经济数学中,应该更加强调经济学案例以及由此引出的数学知识。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数学化”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经济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经济学现象。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习效果。

职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因此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当与具体的数学课程运用之间有效结合,努力从多种角度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突出经济学应用特色,将数学理论与经济学问题充分衔接融合。

以经济学的运用作为研究范例,使得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具体运用,充分突出数学课程学习方面的经济学特征,与学生具体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以此提升学生在经济学课程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数学理论讲解、背景讲授以及数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合进经济应用背景,促进学生在经济学应用层面上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向学生讲解数学学科运用方面的经济问题、经济背景、经济现象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体会数学课程在具体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五)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数学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结合数学教学的需要,充分对学生进行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素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经济学问题之中。因此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选取与经济学具体运用有关系的知识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经济学职业发展选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对学生的教学,同时促进学生在教学层面上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以及实践探索等,引导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数学学习,组织学生就数学课程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运用阅读理解,进行讨论交流与阅读理解,充分促进学生在数学课程中能够有效推理与交流、猜测、验证以及观察等,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探索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数学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经济类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创新,充分引导学生有效关注具体知识的运用、发展层面。在不断地学习与探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也是经济类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当利用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在职业发展层面上的能力。这对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现代信息素质与丰厚的基础知识,能够在不同的数学知识模块之间进行有效切换,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之下,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化”能力偏弱,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储备,可以在数学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际经济学案例,运用数学理论加以解决,提升学生数学化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突出经济学应用特色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手段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进而提升经济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化数学课程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简明经济学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