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有机实现了古诗词深度教学,将诵读鉴赏和写作表达结合、共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精神。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春中田园作》一诗为例,探讨这种读写相济、美美共生的诗词教学范式,事理结合,针对性强,富于借鉴模仿意义。
[关键词] 古诗词;深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古诗词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机实现了深度学习,不但达成文道统一的目标,也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无限靠近历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举。下面就以学习《春中田园作》(王维作)一课为例,浅谈古诗词读写教学范式。
一、释义夯基,厚积薄发感诗意
“诗言志。”古诗词是浓缩了的古文,表情达意的载体是文字。古诗词鉴赏当以读懂诗意为基础,释义夯基,厚积薄发,翻译是读懂古诗的基础。翻译古读词,讲究意译,特别注意勾画出其中的专有名词、典故、词类活用及倒装句式等。
唐朝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翻译时注意“伐”“荷”“觇”“临觞”等实词的解释,“旧人”“行客”等名词的含义,解决了疑难字词,不难翻译全诗: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基于留白艺术的古诗词语言包含着太多的文言知识点,且往往集中、独特,极大地增加了鉴赏难度,这就需要读者以文代诗,展开翻译,读写结合,感知诗意。当然,翻译出来的“文言诗”语言干巴、音韵生硬,几无美感可言,但为感知诗意而生。
二、贯通意脉,深度先学串画面
“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古诗词语言高度精练,富于跳跃性,在句式上一句一意,句与句之间存在较大跨度的跳跃,貌似支离破碎,实则暗通意脉。翻译基础上的改写需把诗词中一个个独立的、零碎的字词连缀起来,串成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
在上面翻译的基础上,稍加改写,诗意则会明了不少,而诗的美感也会一点点呈现:
初春,(只见)一只白色的斑鸠掠过惊诧的眼帘,整个村子被杏花的清香和洁白笼罩。(农人们)终究按捺不住,纷纷走出茅檐,迎接春天。(瞧,有人)磨砺斧头,就让锃亮的斧刃好好派上用场;(有人)早已扛着锄头,审视泉水的来路是否通畅。(窗外),几只燕子站在檐头,窥视着庭院中的旧巢。阳光照在书案,(诗人)翻看着日历,斟一杯酒,(却)忽然想起了远行的亲人,一丝孤寂和惆怅禁不住涌上心头。
边读边写,结合批注,逻辑推断,找出关联,自然形成一个整体,构建出诗歌大体的内容框架。如“春”“田园”点明了地点,限定了范围,指明了诗的题材。春天的田园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依次读下去,用括号里的词语一一连缀起来,这首诗的内容就展现出来了,而那些“轻鸢剪掠”中蕴藏的无垠内涵和童趣也渐次呈现。
三、入境体悟,浅尝深耕拓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古诗词语言简约、凝练,隐含意义多,给读者的艺术鉴赏留下了很多空白的空间,需要读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去体悟。想象入境,抒写感悟,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在串通了整個诗意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假如我是诗人王维”为话题,穿越时空,踏着诗人的步履,行进在自己的“春中田园”,则更有一番情味。用笔将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就成了一篇绝妙好文。
如一位学生有感于前两联,即兴成文:
一定是个有雨的早晨,几声清脆的鸟鸣,从房子的某个方向坠落,溅醒闲置了一冬的农具。一只斑鸠灰色的影子,掠过惊诧的眼帘。果园里,杏花似一群银装素裹的新娘,低头颔首,一片纯情。整个村子被清香和洁白的花朵覆盖。
乡亲们终于按捺不住了,赤脚走出茅檐,感受大地又凉又暖的新意。有人手持磨得锃亮的斧头,修整桑树枯萎的枝桠;有人扛着锄头,踱到田边,察看泉水的来路是不是和去年一样通畅。一年的生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品象入境,涵咏体悟是古诗词鉴赏的钥匙,既能设身处地走进作者精神世界,助力诗词解读,也能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培养、提升审美情趣。入境,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最大化,在发散的思维中近距离走近诗境,宛然徜徉在美的殿堂。
四、美美共生,思接千载语心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诗是美的艺术,诗以独有语言和印象将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世界连系,思接千载、心通万里。“美教美学,美美共生。”调动经验,找准时空定格;美写诗词,聚焦古人对话。将自己的思想借古诗之跳板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才是深度鉴赏的终极,也是语文学习的极致。
鉴赏《春中田园作》时,不但要走近诗境、走进诗人,还要尝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将古诗改写出新颖感、鲜活感,甚至哲理感。
一位学生在美写环节,有感而发,增加了个性化的体会和思想:
风再起的时候,几乎让人忘却了春天已然临近。
初春,又到了这闲适而温暖的季节。今天,一定是个有雨的早晨,聒噪的鸟鸣,惊醒了沉睡一冬的村庄。一只斑鸠灰色的影子,掠过惊诧的眼帘。果园里,杏花似一群银装素裹的新娘,低头颔首,一片纯情,像是拂过大地的曼妙歌声。整个村子被清香和洁白笼罩,农人们纷纷走出茅檐,迎接大地的礼赞。
东风宛若岁月的剪,村口的那株桑树剪得体无完肤,横亘的枝桠拖着嶙峋的身躯摇摇欲坠。声声嘶鸣,是低哀的嚎叫,还是嬉戏的玩耍?磨砺斧头,就让锃亮的斧刃好好地亲吻它吧!哦,西舍的大哥早已扛着锄头,在那边的田垅踱来踱去,审视泉水的来路是否通畅……春天,就这样开始了,一切悄无声息。
晴朗的天空一片明净,打扫干净院落,拂去窗台尘封的落叶,还心情一个春天吧!窗外,那几只燕子站在檐头,窥视着庭院。这是旧巢,下来歇歇吧,流浪了一个冬季的风尘还沉积在羽翼,难道回家的快乐湮没了一路的艰辛?还是,它在憧憬另一个充满欢笑的丰年?抑或,它看见了屋中的主人鬓边那几绺新添的银发?
阳光照在书案了,驱散了屋内积郁的潮闷,翻看着日历,让心事在流光中静静地流淌。这,也许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了。别负了这大好时光,斟一杯酒,为春天干杯!端起杯,酒在口,只是有谁与共?远行的亲人,这个时节是否也在开怀畅饮?唉,如此春光,独自饮酒,又有什么意思?还是让孤寂的心思在惆怅中一点点远行!
这个春晨,就这样默默地坐在窗前,望见风,望见云,望见阳光……
这一篇改写的美文,不但还原了原作诗意,更是融入了作者独有的感悟和思考。一样的意象,一样的意境,不一样的表达,不一样的情怀,写意达情间尽显诗词之美,且创出了新意。尤其是开头一句以饱含诗意的语言,由“风”引出对春天的关注,引领下文,以“陌生化”的表述富有新鲜感;“春天,就这样开始了,一切悄无声息”,第三节结句以平淡的叙述收束了上文描写,也收束了对春天园中全景的展现,语言清新中不乏明丽,朴实中蕴蓄浓情,令人回味不已;“这个春晨,就这样默默地坐在窗前,望见风,望见云,望见阳光……”“风、云、阳光”的意象源于古诗,艺术设想又高于原作,“望见阳光”的喻意明朗而樂观,摒弃了原作归隐的思想,通篇洋溢青春的激情,照应中学生的写作身份,以景结情、卒(下转第55页)(上接第52页)章显志、情景交融、用典抒怀等技巧的运用,不啻是对古诗词鉴赏中专业术语的搬用和卖弄。
深度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读写结合的古诗词教学利用古诗的优质资源,依托读、写共济,美美相生的理论,是提升古诗鉴赏能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由翻译——串通——改写——美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立足学生的言语发展基点,让学生在语言的迁移训练中自觉地提升写作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此般范式值得探究、学习。
[参 考 文 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曾冬.唐诗素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3]张永彪.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J].语文周报,2018(22).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