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锡彬,许 靖,唐汉庆,张红参,邱石源
(1.右江民族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为临床常见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本病全球总体发病率平均为16.0%,其中全球成年人便秘的患病率为2.5%~79%[1];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6%,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达22%[2]。便秘以及所伴随的腹胀腹痛、烦躁易怒、忧虑、失眠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且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还增加了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大肠癌发病的危险性[3]。本病的多发性和诱发相关疾病的危险性引起了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慢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指非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4]。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已有较多报道,笔者最近采用符仲华博士提出的“浮针医学-患肌”理论治疗功能性便秘取得较好的效果,该疗法不失为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新方法,愿与同仁分享并请指正。
患者,女,62岁,退休职工,2018年5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便秘5年,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自2013年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便秘,大便无力,大便干结,其形如羊屎状,5~6日一行,时有肛裂出血,常需服用果导、大黄等药物通便,严重时用开塞露通便,患者深以为苦。行结肠镜、腹部CT、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未见改善。近3天患者症状加重,伴腹胀不适,肛裂疼痛,烦躁不安,无里急后重,无黏液脓血便,无恶心呕吐,纳眠尚可,小便正常。查体无特殊,腹部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患肌触诊检查,累及患肌为:右侧腹直肌、右侧腹斜肌、右侧股直肌、右侧大腿内收肌、右侧胫骨前肌、左侧腹直肌、左侧腹斜肌。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
给予浮针治疗,治疗步骤:①“远程轰炸”治疗:因患者病情涉及的患肌较多,根据浮针医学理论,首先采取“远程轰炸”治疗。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条路径上,出现多个患肌时,可以从最远端即患肌的离心端周边进针,针尖对准患肌群,可以减少进针而达到最大范围的解除患肌群,取得最好效果的目的。该患者右侧胫骨前肌、股直肌、腹直肌、腹斜肌均有患肌,可先在胫骨前肌下方进针进行“远程轰炸”治疗,选好进针点后常规消毒,在胫骨前肌远端由下往上进针,皮下平刺至针体末端,然后进行最大幅度的扫散动作(扫散做2~3次,每次约15 s),扫散的同时嘱患者做胫骨前肌、股直肌、腹直肌、腹斜肌肌肉群的再灌注活动(患者自然平卧,双手交叉抱头,下肢不动上半身起身抬离床面约30°,再做双手抱头身体左旋右旋动作,同时下肢小腿用力背伸脚尖,而医生反向用力下压脚尖。再灌注活动做2~3次,每次持续约15 s),扫散与再灌注活动完毕,随即检查患肌是否解除,如还有残余患肌可以定点局部处理。②局部处理:右侧大腿内收肌存在患肌,可在内收肌患肌的周围进针,从下到上进针,然后再做扫散与再灌注活动(患者自然平卧,无需再灌注的一侧下肢自然平直,需再灌注一侧下肢伸直抬离床面45°~60°后外展,医生站在需再灌注一侧下肢外侧,手握紧患者脚踝处,用力往外拉,而患者反向用力内收下肢。再灌注活动做2~3次,每次持续约15 s)。如经远程轰炸后,还有残留患肌,则对该患肌进行针对性处理。③右侧患肌处理完毕,按上述思路与方法处理左侧患肌。④全部治疗完毕,将金属针身退出并留置塑料软管于皮下,以胶布固定软管,留管4~6 h后患者可自行拔出。留管的目的是当患者正常活动时,软管在患者皮下将继续产生微小扫散,具有持续治疗的作用。疗程4周,前两周每2天做1次,后两周可将间隔时间拉长,每3天做1次。
第1次治疗结束,患者诉已无腹胀症状。患者第2次来治疗时告知第1次治疗结束后,第2天中午就有便意,随即去解便,排便力气明显增强,大便也变软了,效果明显,随之患者信心大增,继续治疗。治疗到第3周结束后,患者已能2~3天解大便1次,大便已成条状,偶有出口段稍硬结。治疗到第4周结束后,患者能每2天解大便1次,大便性状基本正常,嘱患者再做2周治疗,疗程全部结束。2个月后通过微信随访,告知症状未复发。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发明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种针刺方法,治疗时使用特制的浮针在皮下平行进针并做大幅度扫散,配合肢体运动的再灌注活动,可以大范围通筋活络,快速改善血供,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该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腿疼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浮针疗法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具有疗效快速、痛苦轻微、操作安全、无副作用、适应证广等优点[5]。浮针适应证比较广,软组织疼痛以及内、外、妇、儿各科与肌肉相关的疾病都可以治疗。浮针治疗过程中,既不找经络穴位,也不找痛点或病灶点,而是找患肌,在离患肌3~5 cm处朝向患肌进行针刺治疗。因此浮针治疗的靶器官是患肌,查找患肌并解除患肌是浮针治疗的核心环节和起效的关键环节。
“患肌”理论在符仲华博士所著《浮针医学纲要》[6]2里首次提出,患肌是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依旧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患肌是临床慢性病痛的主要原因,由于局部肌肉的非正常牵拉、紧张造成局部组织缺血[7],肌肉长期处于病理性紧张状态与缺血状态而逐渐形成患肌。根据患肌理论的观点,浮针用于治疗与肌肉相关疾病是比较适宜的,由于功能性便秘涉及到肠道肌肉,同时与肠道临近的相关肌性器官有腹部的肌肉、盆底的肌肉等,如果腹部的肌肉、盆底的肌肉产生了患肌,就会间接刺激肠道并影响到肠道功能,从而导致功能性便秘。反过来,如果解除了腹部肌或盆底病理性紧张的患肌,也就解除了其对临近的肠道肌肉的刺激,从而能治疗由其导致的功能性便秘。
根据浮针医学理论,功能性便秘属于肌肉病变,与患肌密切相关,是浮针的适应证,所以应用浮针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在临床中发现,功能性便秘的患者,其患肌多在左侧的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大腿股四头肌,小腿胫骨前肌等,这些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形成病理性紧张后,直接刺激并影响到肠道,造成肠道蠕动减慢,传输障碍,肠内容物不能及时下传而滞留肠内,造成便秘。同时,肠道周围的小肌肉如耻骨直肠肌持续处于病理性紧张状态,日久发生痉挛、肥厚,使直肠盆腔出口处发生相对性狭窄,致使肠内容物通过延迟,发生梗阻而形成便秘[6]256,这可能是患肌导致功能性便秘的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患肌后,以浮针刺入皮下结缔组织进行左右扫散动作时牵拉、挤压刺激筋膜系统,使皮下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从而产生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离子通道,释放神经介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淋巴循环增加,从而促进肌肉神经修复[8]。同时配合肢体活动的再灌注活动,将邻近器官组织的新鲜血液快速泵到受损组织,从而快速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两者共同作用最终达到快速缓解病痛的效果。
本例患者病程长达5年余,无明显诱因下发病,并且辅助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确诊为功能性便秘。患者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尝试用浮针治疗。根据浮针患肌理论,查找到相关患肌后给予浮针治疗并解除患肌,治疗后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都比较理想。除了本例典型病例,我们在临床中,积累了较多应用浮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成功病例和经验,这为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于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已有基础方面的研究[9],但仍显薄弱,因此,今后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促进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