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2019-03-19 13:24□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互联网

□赵 剑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离不开互联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帮助大学生更加合理地解决心理问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建设。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遇到一些学习、工作或情感问题,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会觉得迷茫和焦虑。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心理状态,不断强化心理、快速成长。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将现代化手段运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但这种教育形式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有弊[1]。当前在“互联网”技术融合下,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一面,主要体现在高校能够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拓展学生自身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发展。大学生通过网络各种平台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在网络上能够释放学习压力,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各有不同,除了一些健康的资料信息外,大学生可能会被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所影响。大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判断力比较低下,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引导,进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网络信息十分巨大,如何筛选和过滤信息是高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若不及时给予健康引导,会给学生带来更消极的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优势

(一)匿名性,有助于学生开放心灵。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匿名性这一基本特点,这是一种天然的保密性手段,能让大学生打开心灵,接受更好的健康指导。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隐秘性需求,学生不用太过拘束或担心,可以在网络健康教育过程中畅所欲言,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的目的。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将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抒发出来,也是对大学生自身心灵的一种洗礼。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改善,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时间的限制,能让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不受时间、地点位置等的限制,满足当代学生对教育实施的更多需求。高校教育与互联网络之间有效结合,方便了师生的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授课指导,学生能够及时进行问题咨询,舒缓了紧张的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地根据时间进行教育指导,有助于教师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更方便地进行知识记录,合理地分配问题咨询和听讲的时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大学生可随时查看网络视频资料,针对性地分析一些问题,随时保留有用的内容,方便了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此外,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工作者能更加细致地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并第一时间进行记录和辅导,对其教学而言也有很高的辅助作用[2]。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不断创新,可进一步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能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通过聊天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心理问题案例,进而从中受到启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可利用网络同时对多个受教育对象进行指导,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教育工作者将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资料传到网上,大学生若遇到心理问题,可及时翻阅和查看相关内容,能更有效地帮助到学生。高校可在网络上建立心理咨询站,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对问题进行咨询,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一些心理问题,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能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料内容,不断丰富和纠正自身不足,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一)深入推进在线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势头下,高校应积极结合相关技术,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效率提高。构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于改善教育效果尤为重要,高校通过线上教育平台,能有效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和掌握知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整合好的资源传到网上,供大学生搜寻和使用,线上丰富的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随时咨询在线教师,最终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实施线上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要重视线上教育与线下实训的有效结合,保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3]。

(二)利用社交软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年轻学生互相交流的主要工具。高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更多的时间会花在手机的使用上,比使用电脑的时间还要长,因此高校需要重视手机功能的传播性。由于手机携带十分方便,且手机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利用手机社交软件的强大功能,建立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通关系。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数据分析,能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若发现学生有负面的心理状态可积极地给予疏导。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还可建立微信公众号,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并及时在公众号中发布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更好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利用社交软件,进一步推送更健康的文章内容,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作用,让学生能随时通过公众号了解到更多健康的内容。

(三)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手机APP。高校为了将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应深入研发适合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机APP,利用学生对手机APP的依赖性,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顺利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效宣传健康教育APP,让大学生明确其重要性,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持续增强。手机APP方便、实用,高校需不断强化其功能,用更多丰富、科学的健康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使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如果高校有条件,应开发一款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机APP,学生通过注册登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方便、专业的服务。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的压力较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让学生接受新型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互联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