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印教授超大剂量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

2019-03-19 04:25:02李桂勇王赫燕曹永仓赵学印
光明中医 2019年23期
关键词:附片吴茱萸药典

李桂勇 王赫燕 武 艺 曹永仓 赵学印※

赵学印教授是泰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肝病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泰山医学家,全国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大剂量应用有毒中药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癌等危重疑难杂症,补充并完善了肝气虚、肝阳虚的理法方药,创新研制肝病子母膏、脐火疗法等特色疗法,倡导“针、灸、贴、药”并用治疗疾病。

1 有毒中药大剂量用药

中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常规剂量治疗效果不好时该怎么办?急、危重、疑难病症如何治疗?在辨证正确的前提下是否敢于超常规用药?敢于创新?敢于破除传统的理论、常规的治法方药,大胆试用新方法、新药量。超大剂量用药就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

有毒中药超大剂量用药的概念:该药的中药处方剂量超过了权威规定的上线范围。权威规定剂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统编教科书《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中药部分》规定的药物剂量,权威规定剂量与最大有效量之间有一个阈值,在这个阈值的剂量就是超大剂量,这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区间,很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大剂量用药认识不足,大剂量用药未能广泛的在临床应用,按照《药典》的药量开药,约定成俗,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临床疗效不高,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有一种说法是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著名医家岳美中:“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方剂除组成成分外,剂量比例是个不传的秘密,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只是剂量不同。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厚朴三物汤: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药量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1]。用药量不足严重影响临床疗效:柴胡在《伤寒论》中可用至125 g,《药典》是3~9 g,有14倍之多;吴茱萸在《伤寒论》中可用至70 g,《药典》1.5~4.5 g,有15倍之多;细辛在《伤寒论》中可用至47 g,《药典》1~3 g,有15倍之多;即使辨证很准,但药物用量不足,难以取得好的疗效。岳美中:“于用量上,主药有用至八钱者(大、小柴胡汤中的柴胡)”[2]。

1.1 重用附子赵学印教授善于重用附片治肝病,他认为附片温全身之阳,故能温肝阳。肝硬化腹水阳虚多见,“水为阴邪,非阳不化”,温阳莫若桂附。附片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附片适应证广泛而疗效确切,“最难用”——附片有毒,会中毒,出现毒副反应。在肝病中,肝病多实少虚,多热少寒,有泻无补,虚则阴虚血虚,少有气虚阳虚,益气补阳机会很少,所以附片作为一味补阳药,在以往肝病中很少应用,加之附片有毒,诸医很少用之。赵学印教授认为附片温阳而不助热,他认为附片生少火而不助壮火,温阳气而不助热邪,扶正气而不助邪气,是一味助正不恋邪、扶正以祛邪的佳品,反佐清热药,可使清热不伤阳,助阳且能化湿,驱邪更有力。他治疗湿热型的肝炎用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三仁汤加附片,每加10~30 g不等,增效减副,他认为单用附片并不上火,附片“助火而生津,温阳不伤阴,能鼓舞正气,治病赛黄金。附片剂量:《药典》和《中药学》规定剂量3~15 g,按一两等于15.625 g,一枚约等于20 g,《伤寒论》《金匮要略》一般用一枚至三两,《千金方》最多用七枚,约140 g,《药典》最高量约等于经典最低量,经典最高量约是《药典》最高量的10倍。附子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21.35~45.71 g/kg,换算成人临床用量为240.31 g/d。研究证实附片功效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 实验结果提示附片安全剂量范围为5.56~44.44 g/d。附片的安全用量是44 g/d以下,中毒反应在240 g/d以上。附片用量44~240 g/d是治病的剂量。赵学印教授自拟温肝化气汤(方中炮附片60~100 g)主治:阳虚、气虚型慢性肝病、肝源性糖尿病及各类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他认为糖尿病多为“气化失常”,主张糖尿病从肝论治,提出“肝主气化论”。赵学印教授自拟温阳通络方(方中炮附片100~120 g)主治肝硬化腹水,证见腹胀满,腹壁青筋暴露,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尿少,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弱或弦细。

1.1.1 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梁某某,男,33岁。2015年4月21日一诊,腹泻8年,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多方治疗,反复不愈,喜热饮,怕凉食,肠鸣漉漉,舌淡苔白厚,脉沉、缓。辨证为肝肾阳虚,以温补肝肾,固肠止泻之四逆汤合四神丸加减治疗,整方如下:炮附片90 g,吴茱萸45 g,补骨脂30 g,肉豆寇30 g,五味子30 g,干姜30 g,炙甘草30 g,肉桂10 g,山药30 g,清半夏15 g,炒苍术15 g。4月27日二诊,好转,附片加至120 g。继服9剂。5月6日三诊,怕凉,附片加至135 g,加川牛膝30 g。继服9剂。5月14日四诊,偶有腹泻,附片加至150 g,继服13剂。5月27日五诊,大便正常,时肠鸣,附片加至200 g,加炒白术30 g,继服5剂。6月1日六诊,效佳,继服10剂。6月11日七诊,大便二日一次,能进凉食,偶有肠鸣,附片加至240 g,继服7剂。8年顽疾经治疗近2个月痊愈。

1.1.2 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梁某某,女,24岁,长沙读研学生,新泰市楼德西村人。2014年12月3日,初诊,进食后恶心4个月余。饥不欲食,胃中泛酸,喜进凉食,腹有热感,面黄肌瘦,舌尖红苔薄白,脉虚弱。曾赴长沙、武汉、济南等地诊治,均无效果。诊断:胃痞(胃热气逆)慢性胃炎。治法:清胃降逆,处方:旋覆代赭汤加大黄、枳实。12月6日二诊,大便日行2次,腹热减轻,胃脘隐痛,恶心不减,舌红苔薄黄。据“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与大柴胡汤原方3剂。12月9日三诊,尚恶心,但欲寐,口不渴,苔薄黄,脉沉、弦。继服吴茱萸汤原方(吴茱萸30 g,人参20 g,生姜45 g,大枣20 g)3剂。12月12日四诊,恶心基本消除,体力增,口渴,病人高兴,原方加量(吴茱萸45 g,人参30 g,生姜60 g)继服15剂,痊愈。

1.2 重用半夏仲景手下的半夏,均未加炮制,生半夏水洗,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用半升(42 g),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用一升(84 g),大半夏汤用二升(168 g)[3]。赵学印教授善用生半夏治疗肝癌,生半夏可用至160 g。他认为半夏治病:30 g有效,60 g增效,120 g效佳,160 g效奇。半夏秫米汤是《黄帝内经》治失眠的方子。半夏厚朴汤加附片治慢性咽炎,半夏用90 g效果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60 g以上。小半夏汤加竹茹止呕吐中生半夏用至120 g。他认为生半夏水煎后与制半夏相比毒性相当而疗效更好,半夏有毒是指生半夏直接用,实验证明半夏的毒素不溶于水,但能被加热破坏,水煎半小时以上即消除了毒性,生半夏水煎就是最好的用法,制半夏经过加工后,有效成分丢失很多,疗效反而不好,简直成了“药渣”,大力提倡应用生半夏水煎。

1.3 重用细辛疗沉疴《药典》用量:细辛1~3 g,“细辛,味辛性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细辛的毒性研究:细辛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甲基丁香酚,不容易挥发,毒性成分为黄樟醚,容易挥发,细辛散剂毒性较大,不可超过3 g,细辛水煎剂毒性很小,煎煮30 min后黄樟醚仅存不到2%。

2 有毒中药大剂量应用方法

如何超大剂量用药呢?赵学印教授认为首先要学好经典,尤其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掌握经典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再者要学习历代医家的经验,更要注重近代实验,甚至自己亲身试药,可从常用量逐步增加。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用药精当,严格炮制、制剂规范,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巧妙运用配伍技巧,明确药物毒性,掌握解救措施[4]。

超大剂量用药的训练过程:首先想用:疗效不理想时,临床遇到困惑;第二敢用:在充分研究基础上,开始应用;第三能用:寻找一切应用的机会;第四会用:从应用中找出规律,练出慧眼;第五巧用:经过慎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做到精准和巧妙。要有风险意识,冒险精神,科学严谨,不断创新,敢于承担,勇于献身。经过锤炼,治不好的治好了、不敢用的敢用了——艺高人胆大,功到自然成,超大剂量是个宝,疑难疾病疗效好[5]。

猜你喜欢
附片吴茱萸药典
附子不同炮制品的相关差异及临床合理选用探讨
中成药(2021年4期)2021-06-15 14:07:56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EATING MEDICINE
不同炮制工艺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中成药(2019年3期)2019-04-01 12:43:18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02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北方牧业(2016年1期)2016-12-17 19:08:50
吴茱萸敷腹治疗婴幼儿腹泻及护理69例
吴茱萸脐敷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0例
白附子与白附片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