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1-08 10:24马丽芳
光明中医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入院优质心功能

马丽芳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年龄多集中在老年患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心脏疾病或长期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而导致心脏功能结构发生改变,供血不足,多为活动后气促、乏力、下肢水肿等[1]。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疾病复杂、患者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再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远低于正常人,疾病恢复缓慢。慢性心力衰竭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优质护理是十分关键的,运动康复护理是整个护理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对患者疾病的改善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1岁,平均(71.5±8.3)岁;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2],Ⅱ、Ⅲ、Ⅳ级患者分别有22例、13例、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1~82岁,平均(71.4±8.7)岁;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分别有22例、14例、4例。2组患者主要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能够比较分析。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本研究。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的相关诊断标准[3]:1)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等基础心血管病史;2)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四肢乏力、外周水肿等表现;3)超声检查心动图异常等。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60~85岁者;3)心功能分级均在Ⅱ~Ⅳ级者;4)无精神疾病、交流障碍者;5)病程超过3个月者;6)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等。

1.4 排除标准1)短期内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血钾水平异常者;4)合并肝、肺、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者等;5)正在使用激素类或胰岛素类药物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者。

1.5 护理方法对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按医嘱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对照组: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常规护理:1)将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对患者进行宣教;2)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3)控制危险因素,告知患者戒烟、酒等不良嗜好的必要性并帮助患者戒除;4)告知患者适量的运动对促进疾病恢复的积极作用;5)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严密检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的优质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日常饮食多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采用低脂、低盐,少食多餐的生活方式,宜选取养心益肺、益气通脉之物,如:瘦肉、淡水鱼类、山药、莲子等,避免暴饮暴食及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2)运动康复指导: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相应地给予运动指导。心功能Ⅱ级患者,可指导患者在室内进行距离500 m左右的散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进行1~2次;心功能Ⅲ级患者,可在床旁进行站立、移步等简单的活动,活动时间可控制在3~5 min,每日3~5次;心功能Ⅳ级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前期住院以休息为主,在病情好转之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床上运动,定时翻身、改变体位、小范围的活动肢体关节。在指导患者运动过程中应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运动。运动时,叮嘱患者及家属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此外,还可以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睡前中药足浴,不仅可以促进病情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舒缓心情。3)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为老年人,多数患者因为病程漫长,病情恢复缓慢,子女难以在病床周围陪伴患者,担心治疗费用等情况易出现悲观、厌世、急躁等不良情绪。通过中医的静养调志、顺情疏导进行情绪调节、心理疏导护理,调整患者心理状态,避免患者伤心忧虑过度,保持平缓、积极的心态。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机制、常见的治疗方法、预后恢复的注意事项等,根据老年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生理器官的退化水平选择适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于严重意识沟通障碍者可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其主要健康教育方式有:疾病宣传手册的发放、讲座、图片或通过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展示等。5)家庭护理指导: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的护理技能指导,并通过微信、QQ、随访等方式进行护理指导。

1.6 观察指标1)分别采用超声心动仪于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径、左室舒张末径和左房内径等心功能指标变化;2)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6 min步行试验指标;3)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以及自理能力,以100分为最高分,分值越高说明该项生活质量越好;4)统计2组患者6个月内的再入院情况。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6 min步行距离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和自理能力指标评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以及干预6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例,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4 2组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率比较观察组6个月内有2例患者(5.00%)情况加重再入院,对照组有9例患者(22.50%)再入院,2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比较(χ2=5.16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上以左心衰竭较为常见。临床上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弱,自我调节差,因此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以往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除了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外,多采用以患者卧床休息为主的常规护理,限制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4]。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肺梗塞、便秘等并发症,对患者疾病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改善心功能,还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水肿”等范畴。实施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心理护理,正确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结合中医的穴位按摩与中药足浴,家庭护理指导,显著提高了患者预后的效果[5]。其中运动康复指导和中医穴位按摩与中药足浴可以改善患者的骨骼肌血流和肌肉的收缩功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科学有效的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增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调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患者气滞血瘀、肝气郁结等情况发生,对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6,7]。本研究表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比常规护理更具有优越性,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更加积极地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和自理能力指标评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个月内观察组有2例患者(5.00%)病情加重再入院,对照组有9例患者(22.50%)病情加重再入院,观察组的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预后高于常规护理。此外,在运动康复训练护理过程中,针对性的根据患者不同的心功能分级安排合适的运动康复训练,患者不仅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运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恢复,且疗效优于常规护理治疗,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入院优质心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