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祥艳 程艳
【摘 要】本文论述将桂东南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开发区域校本课程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并提出教师要全方位掌握与利用该区域的本土文化资源,学生要了解和习得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政府、学校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机制等。
【关键词】桂东南本土文化 文化生活 立德树人 价值 路径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26-04
桂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有著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渊源。该地区本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成为高中《文化生活》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化生活》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发掘与利用该区域本土文化中蕴含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思政素材融入教学,从学生现实接触到的、观察到的文化现象出发,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地感悟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养成师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而且有助于开发该区域的校本课程和塑造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概貌
(一)本土文化定义
本土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开始形成,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发酵,并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化活动成果。其范围相当广泛,包含该地区的名胜古迹、文物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民间艺术、民风民俗、土特产品等。本土文化是一个多层面、多向度的复合体,它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是该区域的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所创造、共享、传承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的一种文化,是传统文化在动态变迁过程中演进、创新和转型后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本土文化既反映历史传统,又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它不仅仅专指经典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一些地方的和乡土的文化。本土文化以物质与精神两种存在形态来划分,可分为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呈现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以抽象的意识形态呈现的观念文化、精神文化。本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在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中选择能够运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提高师生人文素养的资源。由于本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鲜活性与具体性,因此,它是学校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得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优质资源。
(二)丰富多彩的桂东南本土文化
目前,桂东南的区域划分有三种说法:第一,以行政区域划分。桂东南是指原三地区(钦州、玉林、梧州)、两市(北海市、梧州市)及防城港区。第二,以地理位置进行划分。桂东南地区大致包括贵港、玉林、梧州三市所辖的范围。第三,桂东南则指“玉贵走廊”,即原玉林地区,现玉林、贵港两市所辖区域。本文所考察的桂东南地区是指玉林市所辖的容县、博白县、陆川县、兴业县、北流市、福绵区和玉州区七个县、市、区,以及贵港市的桂平市、港南区,钦州市的浦北县,梧州市的岑溪市等地区。
桂东南地区是广西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境内丘陵、山地、台地和河谷平原相间分布;大部地区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暖热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地形以低丘、河谷平原为主,而且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郁江—— 浔江河谷平原也在该区域。该区域由于先天的自然优势与后天的人为优势,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主要体现如下:
1.底蕴深厚的史前文化。该地区史前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分布在贵港、梧州两市的郁江、浔江及其支流两岸,尤以郁、浔江河谷平原地带最为密集。据不完全统计,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现已发现 80 余处史前文化遗址及地点。其中,以牛粪冲遗址、长训岭遗址、大塘城遗址、牛骨坑遗址和石脚山遗址最具代表性。大塘城遗址的面积超过 10000 平方米,是广西目前发现的面积较大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2.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桂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现存有被称为是中国十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桂平西山;宋代的龙华寺、清代的洗石庵、观音岩等宗教遗迹;四大名关之一鬼门关的广西北流市鬼门关;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天南福地”桂平市罗丛岩;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洞天”的容县都峤山、桂平市白石山和北流市勾漏洞。
3.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的发起地桂平市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全国第二大民国将军县容县国民党桂系军阀将军民居群;具有 1200 多年历史的目前唯一存在的全木结构的明代建筑真武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北流市天门关 (又称“鬼门关”);出土过 120 多面铜鼓和世界铜鼓王的北流市铜石岭,它是岭南重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今驰名的美女绿珠、杨贵妃的故里玉林市容县;现代民族英雄刘永福,广西革命先驱朱锡昂,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的家乡玉林市博白。
4.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博白县采茶戏源远流长,闻名于海内外,是广西地区独树一帜、特色浓厚的民间戏曲,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的博白,其芒编工艺品,以天然植物芒、竹、木、草、藤等为原料,辅之金属、塑料、纸绳、布艺、草艺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品以出口为主,多年来畅销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桂东南的“庙屋”古建筑、玉林商场老街骑楼建筑、“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云天民俗文化城(云天宫)等;桂东南独具一格的地方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住行习俗、禁忌习俗等。桂东南丰富的语言文化:本土语言玉林话、外来语言客家话、白话及壮话等。桂平瑶族的盘王节;民间音乐玉林八音;桂东南的特色饮食文化,如玉林牛杂、牛巴与陆川烤乳猪等。
(三)别具特色的桂东南本土文化
桂东南研究专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如玉林师范学院李伟中教授专门研究的桂东南客家文化,石维有教授专门研究的桂东南华人华侨史,刘廷新教授专门研究的桂东南以采茶戏为代表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等多种类别的民间音乐艺术文化,还有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桂东南方言文化、玉林“鬼门关”文化等。归纳起来,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该地区一直是广西人口最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史前文化。第二,该地区拥有各种古遗址、古建筑等宗教文化资源,对广西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该地区拥有不同的既继承历史传统,又植根于现实沃土的文化群带,对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该地区民俗文化众多,如因使用锣、鼓、笛、箫、弦、钹、琴、梆子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的玉林八音,它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是一种颇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地方民间器乐。总之,这些本土文化是桂东南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桂东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它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维系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将桂东南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的价值
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主要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的核心,其内涵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文化生活》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灵活融入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土文化资源,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理论、观点置于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凝聚学校的特色文化。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養,增强学生家国情怀
《文化生活》课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引领。高中阶段的学生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也厌烦教师在课堂上枯燥、空洞的说教,如果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从生硬的灌输转向潜移默化的浸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为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当前,不少高中生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心,比较乐意去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甚至还有少数高中生因受一些外来观念的影响而导致他们漠视、贬低、排斥本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家乡故土、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当前,高中生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径还是比较狭窄的,再加上中学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只能较少呈现这类文化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把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本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土文化资源因其通俗性、生动性、普遍性和易获取性特征,从而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主动积累知识的着眼点。第一,在教学中充分融入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使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最终反映和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可这种文化,并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理念自觉内化为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从而增强学生对保护、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资源的思想意识。第二,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融入思政课堂,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获得对本土文化价值深层次的理性思考。第三,通过学生的走访和实践活动,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乡村振兴、中国梦实现一定是通过双手实干出来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塑造和运用,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改变过去把政治课教师作为获取信息唯一来源的情况,现可以凭借自我的日常生活或通过父辈的言传身教所获得的文化资源,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学生对本民族的了解,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回归,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生活》课实效性
学生儿时的成长一直与本土文化相伴,他们对本区域的本土文化资源相当熟悉、亲切。因此,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取该地区的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探究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文化生活》教学模块中所呈现的教学素材过于标准化和统一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上缺乏创新精神,只是按部就班罗列知识、讲授知识,那么教师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还不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其一,有利于教师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与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基本功有关,还与所教的教学内容有关。若教师要做到精准选用本土文化资源,其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本土文化资源,才能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利用学生最亲切、最熟知、最容易理解的本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实效性。其二,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传统的《文化生活》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与学科素养的培养。这样,就很难真正实现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的教学目标。但如果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本土文化来展开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理解理论知识就更容易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与探究良好习惯,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相统一,增强教学实效性。其三,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好的内容,还需好的方式呈现。确保材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就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多媒体数字化时代,有了好的方法,还需教师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将收集的素材加工合成,最后以动漫、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呈现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合理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教师就需深入研究教材、教学方法,提升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从而增强《文化生活》课教学实效性。
(三)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特色校园文化塑造
国家统编教材是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国早在 2001 年就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就是说,除了国家统一的教材外,各省(区)级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地方特色,编写适合本省(区)的教材。各学校也可以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开发适合本地方的校本课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该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方的中小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进程缓慢,成效不明显。
本土文化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种特殊存在的社会群体文化,其表现是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的运行而产生的并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由此可见,学校一旦有效地开发了校本课程,将进一步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形塑。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诸多工作: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设置等。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应该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应结合该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过去设置的统一课程的方式,形式单一,很难反映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现把部分课程的编制权下放到地方和学校,一大批优秀校长与骨干教师承担起该区域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学校在确保国家整体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的地方教材、特色课程,不仅有助于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还有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
三、将桂东南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的路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是一个人热爱祖国的开始。要将桂东南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师全方位掌握与利用该区域的本土文化资源,还需要学生了解和习得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习俗,需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机制等路径。
(一)教师发掘和利用桂东南本土文化的路径
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发掘和利用。导入环节是教学的起点,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或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演讲导入法:课前要导入一些历史古迹、名人轶事、民间风俗等文化类资源,每次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发言准备,上新课时先让学生演讲 5 分钟。视频导入法:一些传统技艺文化类资源的导入,可通过实物展示、播放录音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导入。第二,在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发掘和利用。比如,当讲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玉林牛巴饮食文化、荔枝狗肉节作为切入点,讲述该节日活动带动了玉林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样,学生就能从生活中联系教材知识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这一教学重点。第三,在课后练习设计中利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对文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比如,可以在某些课本的习题基础上,增加与桂东南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化理念的理解。第四,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深入发掘和利用。桂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到离自己学校最近的文化资源现场参观、学习。比如,在讲解《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机会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到桂平市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北流市的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事迹中感悟和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五,建立文化资源库时综合发掘和利用。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能真正实现共享。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是教学资料信息来源的最佳渠道。教师可以借助各类新媒体手段获取各类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并把它们制作成微电影、微视频、微案例、微故事等,挂放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中。教师需要时,都可以直接到资源库中检索下载,避免重复劳动。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一工作非一人能完成,需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大力支持。
(二)学生感受和习得桂东南本土文化的途径
第一,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身已储备的本土文化资源。桂东南地区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家乡的一草一木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探究活动,如前面所述,通过课前相关资料的查找、课中探究活动的开展、课后的相关实地的考察等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会调取自身已储备的土文化资源,进而逐步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思想的意识。第二,启发学生在教学互动中挖掘潜在资源。教学活动是个双向活动,必须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于个体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以及智育发展的不同,各自储备的文化资源也会呈现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收集、选择、展示、运用桂东南本土文化。选择过程也是学生再创造过程,他们在选择中逐渐学会体味文化、运用文化和“创造”文化,也逐渐培养其学习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第三,探究活动中提升文化资源的容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最大特色在于用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具体做法是探究活动前,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拟定一个与其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实地访问调查等渠道,真切体验社会的变化发展。一方面,教师有针对性地获取各类本土文化资源,延伸和补充课本素材,提升学生本土文化资源的容量。另一方面,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育人之路,完成知识吸收、价值内化、行为外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桂东南本土文化融入高中《文化生活》教学的保障机制
教育部在 2014 年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文件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需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各级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也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各地区能积极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并将其引入具体的《文化生活》教学,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如何保障这一措施有效执行?第一,出台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有关就本土文化资源运用的配套政策和操作方案。各级学校要拟定适合本校校情(学校的传统做法与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方案,从而防止政策流于形式。第二,提供经费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开发、利用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提供经费支持,建设、完善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的研究平台。第三,开展系统化的培训。定期邀请该领域的课程专家、学者到学校指导、培训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资源的筛选、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后练习的设置等问题,甚至细化到如何将本土文化教学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等细节问题。第四,开展系列经验交流会。不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修班和经验交流会,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第五,纳入绩效考核。为了提高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使用桂东南本土文化资源,可通过课堂考评、课后活动考评等方式考核学生掌握桂东南本土文化的效果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对优秀教育成果给予奖励。第五,纳入社会力量助力。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外,地方各级行政部门还应为弘扬桂东南本土文化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该区域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多种活动场所的资源优势,采取对青少年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的政策,为学生了解桂东南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各社区应在文化活动广场或文化活动站组织有关桂东南本土文化的各类文艺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林立娜.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邢台乡土文化资源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彭鹏程,李 珍.桂东南地区的史前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 2004(3)
[3]徐秋明.地方文化研究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广西桂东南旅游文化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
[4]胡可东.桂东南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9)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香水.浅析本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7(1)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8]冯 媚.成都本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9]朱 雅.本土文化如何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以扬州本土文化为例[J].文教资源 2019(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微时代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五微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18JGB278);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视角下高校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19JGA269);玉林师范学院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项目(18JSJYYB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祥艳(1973— ),男,湖南隆回人,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程 艳(1976— ),女,四川隆昌人,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