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晗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作业,发现小学高段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分析原因,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习题设计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提升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习题设计;空间观念
一、现象与归因
“图形与几何”是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其核心是要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内容较抽象,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要通过观察、操作、想像、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二年来,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发现学生的错误主要是有两个层面。
(一)知识能力层面
1.概念不清
在将直观物体抽象成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常忽视概念本质的构建,导致部分学生概念不清,没有真正建立起正方体的概念,只凭借巳有经验,考虑二维平面上4个小正方形可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忽视了立体图形属于三维空间。
2.理解不深
在求圆环面积时,公式记忆混乱,误认为是圆周率乘外圆半径与内圆半径的差的平方,或认为两个数的平方差和差的平方的结果是一样的。
3.转化困难
由长方形纸转化到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平面图形中的条件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很好地对应起来,所以较多的同学做错了。
(二)学习习惯层面的
1.思维不严谨
部分学生做这题是蒙的。认为题中缺少高,面积无法判断,也有学生认为如果7厘米和5厘米分别是它的底和高。这些学生在思考时忽视了在拉动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不变,当另一条与它垂直时,另一条边就成了它的高,此时它的面积是最大的。
2.画错草
学生画错草图,把内圆半径当作了外圆半径。一个好的草图是可以帮助理解题意,找出解题关键的。
3.忽视隐含条件
根据长方体平面展开图求长方体体积,转换中,孩子不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对应着平面图中哪些线段。
4.忽略实际情况
在思维定式影响下学生用以前的经验:盒子容积除以小正方体体积求出个数。而实际由于长方体长和宽都不是2的整数倍,所以无法放到边。
5.审题不清
学生没有仔细审题,题目中要求过点A做直线m的垂线,过点A做直线n的平行线。而学生都做了过点A做直线m、n的垂线。
那么我们如何从学生的作业练习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我们通过研究,尝试改变作业形式,提高学生能力。
二、“图形与几何”作业有效设计架构
“图形与几何”习题设计要求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要把握以下要领:
三、“图形与几何”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巩固型作业
常在课堂上教过某种技能和程序后进行。单纯模仿和重复练习的题目较多,这种类型的作业一般情况下较乏味,因而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多注意练习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请况设计练习。
1.层层递进,形成序列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做难度较大的题目,有的孩子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我们根据知识点设计序列题目,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建立学习的信心。
组成等腰三角形条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且两条边是相等的”。据此分析表格中各组的小棒:第一组有两条边相等,但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四组不满足有两条边相等的条件。
2.变化要素,突出本质
有的知识点学生看似掌握,但一遇到变化就不会解决,我们需要改变关键要素,便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凸显知识本质。如,四年级画垂线,可以设计以下練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点在直线的延长线上)。
(4)过已知点B作角两边的垂线(第(1)题的点B在角内,第(2)题的点B在角两边的延长线内)。
思考:通过分析明白这个练习的差别在哪里?特别是第(3)题,这个点在直线的延长线上,只需将直线延长即可;而第(4)题就是通过一点分别画两条直线的垂线;第(1)(2)题的差别也只是点的位置不同而已。学生通过这些姐妹题,明白了画垂线的关键在于通过哪个点画哪条直线的垂线,牢牢抓住画垂线的要领即可。
3.分层设计,拓宽范围
对于同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题目,体现数学分层学习的需要,使每个人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发展。
思考:这三道题都是正方形与内接或外切圆的位置关系,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三道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可以通过对前面题目的解决有所领悟,从而得到启发,融会贯通,解决后面的题目。
4.相互关联,聚焦思想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体现了一些核心的数学思想,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数学思想编写一系列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它。
思考:这5个图形的空白部分面积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但是学生经过求证以后发现,空白部分的面积都是等于13.76平方厘米。这就引起学生的思考,空白部分的面积为什么会一样,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奥秘呢?
(二)探究型作业
1.利用画图,解决问题
画图是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思考策略,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画图可以直观地把条件和问题呈现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圆柱圆锥”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分别以长和宽为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了一個什么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分别是多少?
思考:通过画草图,学生直观看到以长方形的哪条边旋转,旋转的边就是圆柱体的高,另一边为圆柱的底面半径,把抽象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立体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在“圆锥的体积”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和3厘米。分别以这个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分别得到了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重视观察,解决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我们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效体现这一点。
下图中,不能由图(1)经过一次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是( )。
思考: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各部分相对位置。
3.有效推理,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是数学学习需要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设计这类题目,让孩子在观察、想象、推理中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
思考:要求每颗玻璃球的体积范围,可以先求出4颗玻璃球的体积最多是多少以及5颗玻璃球的体积最少是多少。因为杯子里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杯子里放入的玻璃球的体积,根据题意可得4颗玻璃球的最多体积和5颗玻璃球的最少体积应是500-300=200(cm3),进而推测出每颗玻璃球体积的取值范围。
(三)验证型作业
猜想与验证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验证,既再现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严谨。
例如:假如给你一根16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不同的长方形(边长为整厘米数),哪一种围法面积最大。
在通过操作得出“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后,有的学生推测,“面积一定,长与宽越接近周长越短”;还有的学生推测:“棱长总和一定,长宽高越接近,体积越大”。我就让孩子进行了验证活动。
思考:因为课堂上有了对周长一定,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这一推导过程,很多学生在正迁移的作用下,学会了自己推导。学生对于自己的推导特别感兴趣。
(四)操作型作业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操作把握到图象到符号把握,即先有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操作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
例如,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学具袋中的七巧板按要求摆一摆:如分别利用2块、3块、4块……七巧板摆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并在微信群中展示。这些活动既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同时也让空间观念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四、成效与反思
在通过有效习题的练习后,学生学会了用几何直观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不急于给出答案,在观察、操作、想象、分析等活动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物体的几何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此我们特意对实验班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下学期进行了“图形与几何”的两次专项测试,并对结果进行了前后对比。
从检测结果看,实验班的平均分和标准差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在实验班实施有效的作业布置后,“图形与几何”方面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