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
【摘要】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区别,传统心理学集中研究异常心理的不同,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性的积极面,它注重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目的在于充分挖掘人类自身的潜能。目前,积极心理学在管理、医疗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应对压力,摆脱自身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能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增加大学生的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实践探讨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2141。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017-01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课程倡导以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这种预防式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它会使学生放大自身的焦虑和抑郁,产生消极指向。积极心理学则恰好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它强调从积极的角度去教育人和引导人,充分发掘人本身的美好品质和固有潜力,使大学生真正具备积极的生活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1.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端
1.1教育理念具有消极导向
在传统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中,学生被当作问题存在的假设体。传统心理学教育遵照病理心理学的视角,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类心理疾病与治疗方法。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各类消极的心理问题,做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但是传统心理学教育课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教育理念,对其积极性和整体性的重视程度不够。这种弊端会减弱心理学教育原有的功能,对学生积极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1.2课程设置缺乏严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一般较短,然而不同的学生群体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出现千差万别的心理问题。这些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课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门类较少,时间安排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总体来说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一定的严谨性。
1.3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教师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的主体性较差,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校园文化和其他课程资源的融合性较差,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发展。另外,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评价较为单一,许多高校在探索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方面有所欠缺,衡量大学生心理品质仍然以落后的量化手段,这也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1 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目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应该改变其侧重点,从心理问题的预防转移到积极心理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人际关系的优化以及创新能力的探索。这样能够更加有助于高校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促进学生乐观心理的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長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应从积极的角度出发,采用综合的模式,注重对于学生正向的评价和多元化的考量。例如,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师生积极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我,得到积极的体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2.3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多个层次,其最基础的目标在于解决心理疾病,去除心理障碍,最高层次的目标在于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开发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尤其强调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兼顾最基础的教学目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实践,在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大多数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将注意力转移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品质上。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成长,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入能够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引导高校学生注重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彭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2]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