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2019-03-18 11:48刘郁林黄红兰黎曦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

刘郁林 黄红兰 黎曦

摘要:综述我国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在分析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创新推进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教育的运行机制,并阐述建设与之相适宜的区域内涵型协同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区域协同;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35-04

我国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林职教育集团或林职集团)起步较晚,始于21世纪初,并于2014年6月、7月分别成立中国(北方)现代林职教育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职教育集团。林职集团教育①历时10余年,整体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处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中低层次水平[1]。集团化运行机制中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与企业近、中、长期规划的有效并轨,各办学主体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协同体系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5]。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与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林职教育需求主体的多元化或异质性,教育供给效率和供给能力、供求匹配关系与平衡机理等重要问题发生了较大的改变[6],给我国林职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重视林职教育集团的协同关系,创新协同机制的路径,不仅对丰富林职人才教育内容,而且对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江西林职教育集团模式为例,探讨开展林职集团化协同运行机制创新及其顶层设计。

一、我国林职教育集团发展概况

我国林职教育集团开展了基于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学生(校友)各方面关系的校企合作,形成了或战略伙伴或 “共生体”关系及其合作机制,不仅包括招生、招工和资金等方面与组织文化、人才标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的深度融合,也体现了文化融合等,开展了不同省际区域的各具特色的实践案例与分析研究。例如,湖南衡阳农林职教育集团的服务“三农”协同合作机制[7];湖北林职集团“盟员集聚化、资源集约化、效能集团化”的整合模式[8];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倡“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核心两轴两线”的产学一体、政校企社联合的“立交橋”模式[9];福建林职学院构建“政府引领、行业牵头、院校为主、企业参与”的集团办学模式[10];广西林职教育提议“开放办学,创新兴校”等发展战略[11]。

然而,当前我国区域性的林职集团教育调研数据及实证研究明显不足,各区域仍处于各自模式的探索中,缺乏宏观与区域衔接的深入分析及方法,使既有的研究无法精准定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揭示现阶段新问题和矛盾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理,也无法科学解释既有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合作绩效缺失问题及其根源。林职集团教育界认为,集团办学(政府、学校和社会的三类办学主体)虽已开始定位,其协调合作关系待明确;高效协同运行机制研究少[12],且从协同关系角度探索集团教育构建途径和政策创新路径的关注度不够,对集团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征、采纳行为及其驱动机制没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体上,当前林职集团教育相关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比较缺失[13],解决突破口在于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在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二、江西林职集团研究概况

(一)集团组成

江西省现有12所高职院校和10余所中职学校有涉林专业,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龙头。2012年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江西省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与国内10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承接了社会培训任务,培训人数1 000多人次[14]。2015年发展成员涉及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学校等120余家,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0多项次,达13 321人次;开展了50多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鉴定人数9 812人[15]。2017年集团成员单位发展至136家,包括4所本科院校、3所高职学院、10所中职学校、3家行业协会、8家科研院所、92家企业以及16家政府部门[16];建立林业技术、家具设计与制度等24个专业建设委员会。

(二)组织结构

集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创建了“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在“多元联动”体制下,建立了“两会”“一处”及“四委”的组织架构(其中“两会”指的是理事会与常务理事会;“一处”指秘书处;“四委”指的是科技推广与创新工作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就业平台建设工作委员会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作委员会)。

(三)运行模式

集团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改革探索,运行模式已具雏形。2013年,在原校企结合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加强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主动服务地方和林业行业,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与极富特色的“一对一经纪人”就业导师服务制度[17]。至2016年,发展有共同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共建培养、合作培养、混合培养等模式,多样化合作联动的运行机制于是形成。

当前,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形成了“产教融合、生态典范”的理念,创建了“内涵式发展—集约化办学”的管理体制,培育形成“师资队伍培养、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就业创业教育”等三大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校内外教学实践、网络支持服务、创业教育实践”等四大创新实践平台,以“合作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为抓手,对师资融合、课程融合、设施融合、文化融合,共享实习就业平台与共享科技成果等的合作平台创新[18],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的多样化合作联动运行机制与校企深度合作“一心、一体、一流”的长效机制。

三、问题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江西省林业与环境类人才紧缺,县级林业部门基层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超过50岁以上的比例38%~45%,有些技术工种几乎没有年轻人,人才断层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缺少技能型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严重,许多岗位缺少专业人才,而下岗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在职职工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变动岗位的需要,技能与岗位标准要求不适应的情况普遍存在[19];大批新增劳动力和林区富余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多数毕业生则因缺乏与林业产业相适应的技能而无法就业[20]。江西林业基层技术人员的这种结构性缺失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14年江西省推出“三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林业人才政策,承接单位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1]。

目前,江西大型林业类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及其培训计划基本完善,更倾向于产品的创新研发;中等规模企业因扩张需求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均较高,但对人才培养的计划较少,未计划资金投入或准备不足;数量众多的小规模企业对人力需求较迫切,因自身财力与物力的局限,几乎不具备条件开展或实施合作培养。省内林业重点产业(如油茶、中药产业)发展符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政策,催生对高端人才、创业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22-23]。表明随集体林权制度与国有林场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林职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化或复合型人才需求及其培养不足等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

(二)人才培养的协同性问题

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已开发共同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共建培养、合作培养、混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或刚实施,或面上协议,大多还未进入质量考核阶段,短时期内无法及时满足多元、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且缺乏不同层次人才供求间的过渡与衔接,亦不能契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可见,集团合作成员间关系仍松散,合作目标取向存在差异或错位问题;合作内容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多元化开发资源平台的协同与合作培育机制。一些深层次问题显现,诸如职教集团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监督评价制度待完善等。总体上,集团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协同机制创新与顶层设计分析

(一)定位分析

集团成员间协作运行机制如何加强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培养各级各类复合型以及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协同机制是我国林职集团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也是江西林职集团教育合作运行机制中的核心问题。

笔者建议,实施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整合和优化,与江西区域性林业产业资源的统筹相结合与整合,构建适应本区域发展的林职集团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及其顶层设计。

(二)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

继承江西林职集团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平台共建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四大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集团化办学实践,强化集团成员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各级各类资源要素与林业多重优势特性,规划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协同机制运行的创新及其顶层设计。依据江西林业职业特征、生态产业优势、共性与个性结合、协同创新为原则,构建“求同存异、开放创新、立足行业职业、协调服务”的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其中,“开放创新”是协同机制内涵建设的核心,“求同存异”是创新建设融入林职教育集团合作平台的路径,“立足行业职业”是协同机制的基础和出发点,“协调服务”是实现机制运行通畅的功能或作用。

1.内涵定位

江西林职教育集团教育立足于林业企事业集团的使命、愿景和综合战略,满足和支持企事业集团的发展战略需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基准,培养多元型、多层次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为在职人员、社会闲置人员、农村劳动力提供优质的技能培训服务。

2.实现方式

在江西林职集团运行发展过程中,通过协调方式、利益共享方式、保障方式实施区域内涵型协同运行机制,从而对发展中的林职教育集团的管理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促使集团院校、企事业系统的各个管理要素的优势实现一致性和互补性,达到整体优势与优化的目的。其中,协调方式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集团内部协调方式为制定集团政策制度和设置组织机构。现已制定了集团章程,设置组织架构与专业建设委员会。外部协调方式主要包括利益共享和监督保障方式。利益共享方式主要通过搭建利益共享平台,利用平台沟通资源共享的领域,将集团各方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实现多方面的多种资源整合。如集团建立的实训基地平台,既是学生的实习平台,也可成为教师的实践基地;企事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一起开发课程与教材等。保障方式主要依靠集团章程等相关管理制度,以及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外部指導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

协同运行机制及顶层设计的创新,包括集团主体间的合作方法创新,与协调林职教育集团各办学主体的局部与整体的协同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协同效应,从而保障集团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快推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迈进新时代。

注释:

①林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指林业职业院校、林业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简称林职教育集团或林职集团。文中“林职集团教育”是指林职教育集团实施的教育组织理论与实践活动,省略前一个词语“教育”,为了避免与后一个“教育”重复。

参考文献:

[1]李运庆.浅析中国林业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5,64.

[2]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3]宋丛文.做大做强林业职业教育要注重资源整合[J].学习月刊,2014(8):82-83.

[4][16]张凤英.刍议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视角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以江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经贸实践,2017(23):29-30.

[5]刘雪梅.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6(11):118-120,124.

[6]梁忠厚,王继辉.论在职教集团中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以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个案[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3):86-88.

[7]梁忠厚.创新农林职教集团模式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以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37-138.

[8]江靖,陈玲玲,王海民,等.林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典型案例分析——以湖北林业职业教育集團为例[J].湖北林业科技,2015,44(1):68-71.

[9]陈翠玉,陈科,罗掌华,等.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7(2):91-93,110.

[10]黄翠琴,邹夏梦.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6):57-59,139.

[11]庞正轰.广西林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林业,2012(8):45-47.

[12]贾丽.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的对策研究——以泰州**职教集团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3.

[13]肖世雄,郝华涛.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15):92-93.

[14][21]肖文.江西省林业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4(24):173.

[15]武来成,董新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2):22-25.

[17]钟晓红,谭贻群.地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探索与实践——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3(261):104-195.

[18]范玲俐.“四项融合”共建项目学院——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南电子商务学院为例[J].才智,2017(33):17.

[19]陈飞平,廖为明,叶小云.加快江西林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30-131.

[20]肖忠优,杨俊,董新春.江西省林业人才队伍状况的调查及对策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62-63,69.

[22]黄红兰,温德华,肖忠优.基于 ARIMA 模型对南康家具产业劳动力就业趋势预测[J].林业经济问题,2016,36(5):369-474.

[23]朱淑华,温德华,赖仲蓉,等.江西林药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以赣州 9 个贫困县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8,38(1):48-54.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