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思考

2019-03-18 11:48易苗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

易苗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强调,高职院校“要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中提及的“预警功能”指的是什么?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何要具备较强的预警功能?这一功能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去实现?文章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46-05

“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最为重要的两个属性。“激励作用”在各校多年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分配优化的探索中已获得许多宝贵经验,但“预警功能”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中鲜有提及,实践中可借鉴的经验更是乏善可陈。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提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有“预警功能”这一属性,但没有进一步解释说明或建设性指导意见,只是在“诊断项目参考表”列出 “预警机制”这一诊断参考点。现阶段,职业院校要优质发展,要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落实诊改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研究。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含义的界定

(一)何谓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要厘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本质和内涵,还得归本溯源,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入手。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特定组织为使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政府、社会、学生),对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1]。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该是以质量文化为基础,外部保障和内部保证相结合,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一种组织与程序系统[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保证系统,英国学者艾莉斯指出,成熟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具有以下特征:教育教学系统的所有工作有科学的、合理的标准;有达成标准的规范程序和职责要求;有制度性文件的约束;有严密的过程管理;有多方参与的监督、指导和评价;有人人参与、人人重视、人人奉献的质量文化。不难发现,建立工作质量标准、优化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过程监控、重视服务对象的诉求和参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质量保证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3]。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加上了“内部”这一前缀,其实是在目标与手段上进行了细分,更多地强调学校的自主性。笔者认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是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为保障,以现代质量文化为基础,以常态、自主、螺旋上升为主要特征,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和各项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的全面保证教育质量的组织和程序系统。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可以等同于教学质量预警或人才培养质量预警。但“内部”二字需注意,高职院校不管是教学质量预警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责任主体既包括校内一切因素,还应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那么,在探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时,虽然在顶层设计上无法割裂与上述“外部”质量保障单元的联系,但笔者在下文探讨如何实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时,仅落脚在学校单一主体层面展开分析。

政府文件中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提出的要求是在质量事故管控的范畴,主要要求有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和质量事故预警制度,其中,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是实现预警功能的大前提,也是研究的重点。结合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五纵五横),笔者认为,分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也必须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展开,不同层面该如何搜集、分析和评估相关信息,如何构建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預警,如何实现危机警报与预控,这就要求每个层面都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体系,选择合理的监测参数和分析评价数学模型。本文主要探讨其两点:一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应该关注学校办学的哪些主要方面;二是实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在宏观层面的合理路径。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聚焦点

(一)学生——三阶段学生学业预警

学生既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因子,也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必须聚焦学生的发展,而学生学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那么,学业预警又该关注哪些内容呢?

笔者翻阅了近十年的相关研究资料。2007年,陈钦华提出学分制预警,即给予学生在选课程、选教师、学习进度与时长等方面足够的自由,也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更高要求;2011年,范冰指出学业预警机制的内容应包括日常学习预警、考勤预警、选课预警、成绩预警、学籍管理预警、毕业管理环节预警等[4];2015年,吴宗志、黄小琴提出学业预警制度可以从新生预警、课程预警、毕业要素预警、分类预警和学业帮扶配套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设计[5];2016年,李妍等提出了基于典型的胜任力模型的学业研究,预警元素主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6]。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学生求学实际特征,笔者认为学业预警应该从三个阶段十五项要素进行,具体见表1。

(二)教师——四维度教师质量预警

谈及“教师质量”,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而现阶段关于教师质量内涵的研究少之又少。教师质量该如何界定?其构成要素又包含哪些内容呢?钟守权在《教师质量研究引论》一文中对“教师质量”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教师质量由三层面五项内容构成。三个层面分别是综合素质层面、社会人的发展层面、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其中,教育教学的实际质量是所有教师质量的落脚点。教师质量主要包括五项具体内容:教师的文化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7]。洪明系统研究了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解释了“教师教育质量”“教师培训质量”“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研究体系[8]; 金维才则反思教师素质观,强调要树立教师质量观,提出教师质量应该包括生命质量、知识质量、教艺质量、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等五个方面[9]。

笔者认为,教师质量的内涵应该从四个维度进行界定,教师质量预警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教师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质量、教师社会活动质量、教师发展保障质量。其中,教师教育质量包括教师成长平台,教师培训的各类制度、标准和结构体系;教师教学质量主要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教师社会活动质量包括教师社会服务与实践质量、业余生活质量等;教师发展保障质量首先是教师工作环境质量、自身发展规划、目标、标准的设定,其次是学校招聘解聘、绩效考核、培养选拔等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最后还应包括教师数量、教师结构、教师稳定性等具体指标的预警。

(三)课程——课堂教学预警为原点

课程并不是指某一教学内容、教学教材或者是教学活动,它是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按照特定的教育目的构成的一个系统。学校办学质量可以体现在专业水平上,专业水平又集中体现在课程质量,而课程质量最核心的部分是课堂教学。

我们在探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实现时,课堂教学预警功能的实现应该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紧密关联着学生、教师、课程和专业。那么,作为轴心点的课堂教学质量预警应该关注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课程结构体系应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结构、开设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课时、学分以及实践教学等;课堂教学则包括教学内容的准备与讲授、授课标准、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反馈、课堂纪律等;教学评价则包括校内不同类型的教学督导评价结构和次数、师生互评、多方参与的阶段性教学效果评价等。

(四)专业——专业建设全过程预警

专业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最核心的要素。专业质量预警内容十分复杂,不仅层面多、范围广,而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按照专业发展的逻辑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专业设置与调控主要受学校办学条件、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生源、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四个方面的影响[10]。专业设置与调控的预警应重点关注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市场对人才就业素质的要求,以及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吻合度。其次是专业建设过程管理预警,其预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这是专业发展目标与纲领;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是专业基础能力的体现;课程标准和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则是专业活力与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专业的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是专业持续向上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是专业外部评价要素。“评估”的预警并不是为了迎接、应付外部评估,而是为了结合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质保效果,提高办学质量。《悉尼协议》将专业认证标准归为七大类: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保障条件,持续改进[11]。专业外部评价也可以据此划分,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专业生源吸引力(生源数量、地域分布、男女比例等)、专业社会赞誉度(学生评价、企业行业评价、媒体评价等)、专业学生需求适应力(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流向、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等)、专业服务贡献力(科研、继续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专业诊断与改进效果。

(五)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在学校层面的体现,主要落脚于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提出,本科教学评价要重点关注“五个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达成度;学生、家长、社会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这基本上构成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要素和预警重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与本科虽有差别,但殊途同归。职业院校办学预警也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学校发展规划的科学制定与落实,專业、师资等不同层面的发展规划和方案等;基本办学条件,如招生规模、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服务贡献,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完成度,如师生职业发展、科研能力、技术服务等;国际影响,包括师生国际交流、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内部质量保证效果,如机制体制的完善、螺旋上升的趋势、质量文化等;社会评价,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满意度等。

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顶层设计是引领

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与实践, 部分职业院校的诊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大多数院校只是按图索骥,“明确分工建体系、对照标准搞诊改”。根据文件精神,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最终目的,内部诊改是一种机制、方法和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尤其是非示范类院校,先建体系、再诊断改进,这种反向操作也不失为一种推动工作的有效举措。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校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在“明确任务、部署落实”,分工完成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然后对照目标和标准,结合实际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诊断与改进。正因为如此,很多院校体系建完后的诊改运行阶段无所适从,“诊”什么、如何“改”一头雾水。首先,目标、标准等四个体系的组合并不等同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淡化了 “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是 诊改的最终目标。

要实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顶层设计很重要,预警信息的搜集、现实情况的评价、风险的预控要融入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以及各层级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也就是说,在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织建设时,也要考虑到各部分工作的预警分工,可以没有单独的组织安排,但责任分工必须明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同时,顶层设计一定不能是机械地复制,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每个学校的办学历史、目标定位、特色优势、现实条件都大不相同,尤其是现实情况评价和预估,一定要坚持自主性、要突出特色。此外,内部保证与外部保障一定要紧密结合,来自外部的评估就像是质检大会,用同样的标尺测量各种各样的高职院校,而内部保证就是在质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目标和标准进行进一步的检测[12]。这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二者的工具和方法是互通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才更全面、更系统。

(二)预警机制是核心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方向,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动力,而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保障。预警机制主要包括构建指标体系、完善指标管理、优化系统运行环境、常态化地改进等四方面。

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预警机制的前提条件。这些指标应该有科学性、系统性、关联性、代表性,这些数据涉及的内容包括监测参数的选择、信息反馈的媒介和形式、评价模式和方法、风险的分析和预判、应对策略等等。其次是完善指标管理。要健全管理机制,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加强校内外资源之间的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过程监督和改进。系统运行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争取校内外的政策支持与保障。预警往往具有普遍性,不能因为人的主观意愿而选择性进行,因为某一方面阵痛的潜在性,需要有自我剖析的勇气,只有政策保护和制度完善,预警才能切实实行,诊改工作才能落地。最后是常态化地改进。预警系统好比整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哨兵,不管是学校内部的发展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预警系统最新感知,也应该最快做出调整,否则“预警”会过于迟钝或敏感,所以预警机制建设要有“诊断与改进”的观念,需要有类似“8字螺旋”的常态化改进,也要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

(三)预警指标是关键

整个预警系统中预警指标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设定预警指标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笔者这里主要分析在设定预警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一是不能盲目照搬。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院校也有不同的办学实际。就以省级高职诊改方案为例,不同省份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进行了不同细化和修改。如江苏省将“课程质量保证”单独作为一个诊断项目;安徽省则在“专业质量保证”中新增了“课堂教学质量保证”这一诊断要素;湖北省则详细列举了90个诊断参考点。这些变化和调整是诊改工作的应有之义。有的省份或多或少列举了诊断参考点,各地院校能否直接套用?或者是照搬其他院校预警指标?答案显而易见。各校预警要素可以借鉴省级“诊改参考要素”,但一定要突出自身特点,可以结合学校办学方向,考虑操作实际,进行一定的细化或者重组。至于预警指标的设定,既不可全权交给第三方机构,也不能照抄兄弟院校,必须经过广泛的调研、科学的论证和充分的试行。二是数据务必确保真实,虽然预警功能的实现必定要借助信息化平台,除了部分自动生成的数据,还有大量数据需要人工填报,主观或客观的数据失真成为高职院校数据填报的常态。在充分理解数据内含的前提下,还要优化和规范数据采集流程,漏报、重报、漏审都是需要极力避免的。三是预警指标要呈现阶梯型。单一数值预警可能会滋生“达标”心理,同时也不利于数据分析。阶梯型的预警便于诊改初期阶段工作的推动,也提高了预警系统的灵活度,促进了预警工作的常态化。

(四)信息手段是保障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应坚持预见性、及时性、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常态性等原则,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实现上述特性的基本保障。对风险或危机的预见性虽然是由阀值设定和人为判断决定的,但学校办学系统中的预警要素实在难以胜举,大到招生规模、小到学生“挂科”,没有信息化手段,无法捕捉到全部预警信息,对风险或危机的预见无法实现;预警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反馈,靠传统的问卷调查、人工输入、相互传递无法做到。只有依靠数据平台,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上传、专业基本数据的及时更新、学校办学指标的及时汇总等方式实现及时预警;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学校、某个部门或个人才可以调取某一单方面的信息,并且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系统关联,满足特定的需求;譬如现阶段的学生就业分析、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年度质量报告编写,都需要多个部门长时间协作,但往往某些指标的分析结果会有半年或者一年的延迟,原因主要是数据收集、分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倘若有数据平台的自动生成、汇总、对比等功能,此类工作的时效性将得到保证。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偏高,教师课时量超负荷、专业工作量大,倘若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预警的可操作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预警功能将难以实现。与诊改工作一样,预警工作不是增加的额外工作,是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的观念和方式的一种改变。将“云课堂”“智慧办公平台”等技术手段与日常教学活动相融合,学生注册信息系统汇总、师生课堂信息自动上传、专业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师生工作学习内容和性质不变,但是其过程性数据却已悄然生成。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预警功能的实现才有现实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健生.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寿根,万里亚.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建构原则与实践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7(1):20-23.

[4]范冰.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4-26.

[5]吴宗志,黄小琴.高校学业预警制度设计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12-15.

[6]李妍,董永峰,张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学业预警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40-42.

[7]钟守权.教师质量研究引论[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3):19-20.

[8]洪明.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演进历程与当代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8-11.

[9]金维才.观念变革:从教师素质观到教师质量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8-30.

[10]汤金松,王文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控预警系统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42):31-33.

[11]郑琼鸽,吕慈仙,唐正玲.《悉尼协议》毕业生素质及其对我国高职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5-18.

[12]林玥茹,石伟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8(4):29-32.

(責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
基于全员获得感视角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思考
教学自主性:高职教师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若干思考
基于诊断与改进“PDDCEA”循环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诊改机制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策略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