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

2017-07-20 13:18万德年
职教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外部有需求、内部有需要,职业教育的管、办、评三方要共同履行教学质量保证的责任;学校应通过树立质量文化,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常态化诊改机制,提高信息化水平,来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学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是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责任主体,应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诊改体制和机制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机制

作者简介:万德年(1966-),男,湖北浠水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计算机应用。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的研究和实践”(编号:2016GA064),主持人:万德年。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厅[2015]2号)提出,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工作过程,旨在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工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

(一)外部有需求

2015年5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文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依法行政,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推进政校分开。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社会依法评价,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

随后,教育部分别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件,对职业教育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进行了指导;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提出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价方法。

在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设计中,作为办学方的职业院校,承担着保证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教学工作,逐步建立并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内部有需要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工作,并把建设国家优质院校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规模适度、环境优美、质量优秀、特色鲜明、师生和谐、社会赞誉、国家优质”的建设目标,因此,学校必须坚持“艰苦建校、质量立校、文化治校、机制活校、服务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地市州举办的高职院校)存在招生生源分数低、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被动应付、学校地域优势不突出、办学条件艰苦等诸多办学困境,学校只有不断开展教学诊改,开拓创新,才能提升办学竞争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学校的人才优势和质量优势。

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架构设计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行“管办评分离,三方共同保证”总体框架设计下的必然选择。制度明确了管、办、评各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范围。

(一)办学方: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直接责任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评估出来的,因此,作为办学方的学校,首先要保证质量生成过程的教育质量。一是要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促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二是要建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控制育人过程:三是要长期性地、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二)管理方: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二责任主体,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监督者和复核者。一方面,担负着学校的管理职能,具有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职责,实现由教育“评估评价”向“教育督导”转变;另一方面,通过“诊改复核”,督促学校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教学工作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复核学校是否具备履行第一责任主体的制度、机制和能力。

(三)第三方:利益相关方

利益相关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三责任主体,通过结果来评价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工作效果。其主体一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学校的决策、咨询和管理,直接影响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育活动等,直接参与教育结果的评价。二是具有教育评价资质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接受政府或学校委托,对学校教育开展评价。如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开始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评估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等。三是新闻媒体、第三方评价机构以排行榜形式对学校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利益相关方以结果评价为导向,倒逼办学方、管理方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管办评分离制度重新定位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格局,形成教育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相互区别、相互协调并且相互制约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教学质量保障的体系建设

(一)建设现代质量文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以教师和学生职业发展为重点。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并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全体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质量意识、方针、目标、标准、评价办法及管理制度等,树立全面质量意识,事事、处处、人人都为质量负责。

质量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质量精神(意识、道德、习惯)的塑造。学校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倡导质量文化。开展质量文化学习,激发全体师生员工追求、研究和创造质量的内生动力,使追求质量、改进质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质量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特色景观、质量标识、质量环境以及质量氛围等建设。学校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施、设备和办学条件,为质量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质量制度文化是指建立质量考核、评价、监督和奖惩等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以质量优先、效率优先为原则,在晋级晋升、评优评先、薪酬分配等体现追求质量、追求效率的规则,通过制度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自觉维护质量、提升质量的意识。质量行为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生活、娱乐活动中以质量为本、效率为先的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要注重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的行为:同时,还要注重模范人物、先进积极分子的宣传,引导师生认同质量理念。

(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都或多或少地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关的工作机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目的是要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自我保证。因此,学校应在已存在的有效质量保证体制机制基础上。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学生成人成才为主线,以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三)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机制

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既需要设计完整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来保障,还需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诊断与改进机制,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管理服务等多层面深人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一方面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另一方面,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周期性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和诊断,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优化和改进,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螺旋或递进上升。

(四)提升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校本人才培养数据中心,建设具有多终端多渠道信息采集、多功能全覆盖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全要素、网络化的诊断和预警,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为科学诊断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及时进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四、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组织实施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建设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分别从教学实施和管理服务两个视角着手。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联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实施视角的内部质量保障。是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以学生成人成才为主线,通过建设和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作品管理办法、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形成以专业为主体,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管理服务视角的内部质量保障。是以学校内设机构为设计基点。以优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阶梯成长为重点,通过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流程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构建保障教学组织与运行质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教学质量的自我诊断

根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的发展规律,结合学校整体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标准,建立自我诊断与改进制度,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诊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诊断要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为基础,以管理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为导向。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诊断,避免泛泛而谈,避重就轻。通过诊断实现学校从应对检查型质量管理模式向自我保证的常态化质量管理模式转变,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质量文化。

(三)教学改进与质量提升

针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出来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解决方法并实施改进。对于复杂的受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制订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质量,不是为了作秀,因此。改进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方法和过程应是可监测的。既可以将诊改工作与常规工作融为一体,定期自省自改;也可以周期性地组织诊断与改进。同时,改进还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改就能出成效、有结果的,往往还需要再诊再改。需要多次反复推进,逐步改进和完善。

诊断与改进是手段。提升质量才是目的。因此,一方面,要通过诊断与改进来防微杜渐,并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不断改进质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质量的螺旋上升。质量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质量目标和标准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质量生成过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五、教学诊断与改进的保障机制

(一)成立质量保障组织

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指挥。质量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成立“学校——部门——专业(科室)”三级质量保障组织,整体设计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组织、指挥、监督和检查内部质量保证的运行和诊改,统领全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建立考核性诊断机制

出台诊断与改进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加强监督和考核。形成校院两级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对诊斷与改进的工作过程和质量进行考核性诊断,倒逼质量保障内生性动力机制的形成,确保各项诊改工作目标的实现和不断超越。

(三)建立履职问责机制

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校内二级单位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教学诊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应统筹安排,做好分工,责任到人,确保教学诊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对各责任人实施履职测评,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和出现差错的教师进行问责。

(四)建立资源保障制度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诊断与改进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是一个持续发展和长期推进的过程。因此,学校质量管理委员会要做好统筹设计,系统规划,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并根据方案确定目标任务,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保证经费足额投入,为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资源保障。

高职院校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责任主体,应主动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质量保障的目标链、标准链、流程链和制度链建设,并以科学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切实发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 宋庆梅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