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诺
摘 要:“直角的初步认识”属于图形概念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通过分层递进地感知,加深学生对图形概念的认识。通过巧设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态度和数学表达能力。最后,笔者从四个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图形概念;分层感知;自主探究;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83-2
“直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形角,感受了角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认识直角,进而通过与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围绕上述教学内容设置了两个例题:例题1是从实物中抽象出三个角,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直角。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了解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例题2是判断生活中的角是不是直角,感受生活中的角可以根据大小不同来分类,加深对图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点的意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知直角,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如何把握‘像这样的角就是直角的教学分寸”、“如何引导学生在‘做数学和‘说数学的过程中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等问题,反复研读教材,为本节课确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了解不同角的特点,知道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能用三角尺上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或钝角。
2.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在观察比较中,逐步建立各类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生:角。
师:请你先闭上眼睛想象角的形状。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能想出来吗?生:能!
師:好,请你们睁开眼睛。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继续来认识角。(出示课题)
二、分层感知,认识直角
1.形象比划,初步感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教具三角尺)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在三角尺的面上找到角吗?
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教师用PPT出示学生指出的角。
(2)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大小相等吗?(学生回答,说出理由)。
(3)(PPT留下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同学们能用手势来比划这个角吗?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摆一摆。指出:两条边横平竖直的。
2.观察比较,进一步感知
(1)王老师还带来了纸工袋和正方形。这两个物体的面上有没有和第一个角形状相同的角呢?
学生在练习纸对应的图形上找一找,再和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2)全班交流,学生投影直角,想一想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如方方的、正正的)
(3)直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为了区分,我们给直角表上专门的符号。(ppt演示把弧线换做直角符号)
指出:如果看到一个角上有直角符号,就表示这个角是直角。
(4)谁能在老师的三角尺上找到直角?如果老师的三角尺这样摆呢?指名学生指一指。你能在自己的三角尺上找到直角吗?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3.动手操作,深层感知
(1)提问:老师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同学们三角尺上的直角大小相等吗?你有什么方法比较一下?
师生互动:指名一到两位学生上台与老师的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追问:那其他的直角大小怎样呢?
同桌活动:把自己三角尺上的直角与同桌的比一比。
(2)小组活动:现在我们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另外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学生先动手操作,自主尝试,再指名一生上台演示)
(3)PPT演示,教师说过程。
我们先找到三角尺上的直角。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比的这个角的顶点重合,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怎样了?重合了吗?说明什么?(生说这三个直角都相等)
小结:(出示所有的直角)通过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我们发现只要是直角,不管是正着放,反着放还是斜着放,它们的大小都相等。
4.联系生活,抽象感知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直角?生举例。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钟面上随着时针和分针不停的运转,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找出这三个钟面上哪个角是直角吗?
提问:要知道哪个角是直角,可以用什么办法?
演示:用三角尺上直角和第一个角比一比,得出:第一个钟面上的角和三角尺上直角相等,它是直角。
2.提问:第二个角是不是直角呢?它比直角大还是小?
引导学生回答怎样判断出这个角比直角小。
指出: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3.第三个角是不是直角呢?它比直角大还是小?
引导学生回答怎样判断出这个角比直角小。
指出:像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钝角。
4.巧设练习,游戏激趣
谈话: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变角你来猜,好吗?
PPT依次出现几个角,学生判断。前两个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出,后两个学生中出现不同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判断。
追问:请你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还是锐角还是钝角?
小结:有些角能够直接看出它们比直角小或者比直角大,就可以直接进行判断。如果不能通过观察直接做出判断,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
四、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1.折一折:想想做做第1题:
(1)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再投影创造的过程。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折出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演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折出的角比较的过程,确认折出的角是直角。
(2)谈话:这里还有直角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指出:两条折痕组成了4个直角,请你比一比、标一标。
小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如果这个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那么这个角就是直角。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思考,并照样子在钟面图上画出时针和分针。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判断自己画出的时针和分针是不是形成直角。
全班订正。师再PPT演示其他整时的时间,让学生判断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什么角。
3.辨一辨: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第几个角能直接判断是什么角?(学生回答)不能直接看出来的角怎样判断?(根据学生回答,PPT演示)
小结:有些角直接用眼睛看就能判断是什么角,就不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如果不能确定,就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再判断是什么角。
4.想一想:拓展练习
上面的图形中找出( )个角。其中有( )个直角,( )个锐角,( )个钝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角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教后思考】
“直角的初步认识”属于图形概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用數学的眼光去仔细观察,用数学语言去正确表达的习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图形表象,从而使图形概念更深刻。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分层递进,注重发展空间观念。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把握“像这样的角就是直角”的教学分寸,既不能拔高地告诉学生90°的角或者两条边互相垂直的角就是直角,又不能寥寥地通过几个实物图形简单带过,直接给出概念。为了加深对直角这一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为此,本节课设置了四个层次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加深对“像这样”的认识:第一层,形象比划,动作感知,鼓励学生用手臂或手掌尝试摆出三角尺上最大的角;第二层,仔细观察,视觉感知,课件完成实物与图形的转换,在纸工袋和正方形两个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角,学生观察所给出的角的特点,教师顺势给出直角的概念;第三层,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深层感知,比较不同位置直角的大小,感悟所有的直角都相等;第四层,联系实际,抽象感知,引导学生找寻更多生活中的直角。
2.自主探究,注重积累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因此,“图形概念”的教学,应紧扣图形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经历深度的探究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学力。例如,在“所有的直角大小相等”的探究活动环节,首先通过追问“老师手中的大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三角尺上的直角哪个大”,让学生对直角的大小产生初步的感受和质疑。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同桌活动和小组活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去领悟发现。
3.拓展延伸,注重培养表达能力。在“图形概念”的教学中,史宁中教授提出:“对于具体的操作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叙述理由,因为会动手还只是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只有通过叙述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可见,数学表达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数学表达是操作活动的延伸。因此,教师要从激励示范、实践锻炼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不仅能够动手操作,还要会叙述表达。例如,在发现“所有的直角大小都相等”的操作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述比较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逐步建构正确、规范的描述方法。
4.巧设练习,注重培养严谨品质。数学的严谨性是指对数学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确,论证必须周密、严格,教学过程要从一开始就坚持严谨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对教师而言,语言要做到准确扼要、条理分明、前后一致,而且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表达方式。比如,“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用语就不严谨,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没有长度;对学生而言,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几道判断直角、钝角和锐角的图形练习,课件展示了一个比直角稍微大一点的角,先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判断是否是直角,部分同学直接回答是直角,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数学的严谨性,课件再次展示几类角度相差不大的角,让学生借助三角尺逐一测量,通过直接观察与工具测量对比,让学生逐步树立“数学学习不能靠感觉”的意识,逐渐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