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内江市东兴区高桥小学 四川内江 641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关注的视线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成为了大家关心的重点和关注的热点。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把握“学情”,活用“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呢?笔者就根据的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笔者认为,所谓“学情”,就是指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心路历程等诸多方面。
根据“学情”的具体体现,我们发现,“学情”一般具有这样几个性质:一是“学情”的客观性,二是“学情”的规律性,三是“学情”的复杂性,四是“学情”的可变性,五是“学情”的突发性。
首先,学情是教师选择教学手段的凭证。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这里所说的“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解,而是对学情的深入洞悉。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才是目的明确的教育,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教育。
其次,学情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接收信息,同时也在生产新的知识,创建新的信息,这些新的知识和信息就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那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依据学情进行教育,我们的教学就抓住了导的方向、导的重点,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学情是新课改革关注的重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得怎么样才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只有深入地研究学情,准确地了解学情,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才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情”的基本策略有三种:
一是观察。指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课堂行为,看学生是否在学、是否愿意学、乐意学、学得是否投入。
二是倾听。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
三是分析。指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
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宏观地看,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学情和消极的学情。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消极的学情,我们也不能疏忽,如果不加以转化,它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整学情的基本策略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条:
一是对积极的学情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答问,给以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束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夸奖在语言,这些都会给学生无穷的鼓舞,促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同时为全班同学树立正面的榜样。
二是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化解。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和疏导,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后反思“学情”主要是指课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自己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处理方式是否妥当?是否需要补救?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今后需要改进?反思“学情”还可以与调查访问(如家访、和同学进行交谈、沟通)、与批改学生作业、与阅读学生日记结合起来进行。当然,最好是能动笔将它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
综上所述,学情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学情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与我们的教学丝丝相连。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展开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只有及时反思学情,我们才能不断地总结得失,积淀智慧,促进自己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不断完善。愿学情研究与我们的教学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