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源性心肌酶升高3例

2019-03-18 01:39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热射病脱氢酶醛固酮

1 病例简介

病例1

患者女性,60岁,因“四肢麻木、无力4 d”就诊于骨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200/100 mmHg,口服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不佳;有糖尿病病史10年,口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7年前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入院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7 79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04.1 U/L,乳酸脱氢酶575 U/L,α羟丁酸脱氢酶465 U/L,谷丙转氨酶126.1 U/L,谷草转氨酶329 U/L,血肌酐46 μmol/L,血钾2.2 mmol/L,血糖 9.25 mmol/L,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V3~V6导联T波倒置。结合患者高血压、低钾血症,考虑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肌酶升高可能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血钾引起横纹肌溶解有关。后查醛固酮>1 128.46 pg/mL。给予补钾、补液、控制血压、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进一步行肾上腺增强CT示左侧肾上腺结节,考虑腺瘤。后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皮质腺瘤。

病例2

患者女性,51岁,因“发热伴意识淡漠24 h”就诊于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体温最高达41.5℃。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1 25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82.9 U/L,乳酸脱氢酶286 U/L,α羟丁酸脱氢酶235 U/L,谷丙转氨酶22.1 U/L,谷草转氨酶31.7 U/L,肌酐61 μmol/L,血钾3.8 mmol/L,血糖8.98 mmol/L,白细胞17.3×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无胸痛、胸闷症状,查看患者穿着较厚重,再次追问患者病史,患者既往有结肠炎病史,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近2年来腹泻加重,因怕受凉,故平素穿着较多,夏季仍穿着棉衣。患者就诊时正值盛夏,气温在35 ℃左右,且空气湿度较大。结合患者症状及既往史,考虑诊断为热射病、横纹肌溶解。给予降温、补液、抗凝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精神可,后可正常交流。

病例3

患者男性,50岁,因“精神异常20余 d,发热伴咳嗽3 d”就诊于呼吸科。患者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10余年,口服氯氮平治疗,入院20余d前受惊吓后出现反应迟钝,精神不佳,家属自行将氯氮平加量,后患者出现嗜睡,当地医院遂停用氯氮平。3 d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咳嗽、咳痰,意识不清。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20 034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8.5 U/L,乳酸脱氢酶720 U/L,α羟丁酸脱氢酶550 U/L,谷丙转氨酶120.9 U/L,谷草转氨酶396.3 U/L,肌酐225 μmol/L,血钾2.8 mmol/L,血糖18.99 mmol/L,超敏肌钙蛋白I 2.05 ng/mL,白细胞12.44×109/L,血小板96×109/L,血红蛋白144 g/L,氧分压44.0 mmHg,二氧化碳分压85.0 mmHg,pH=7.293。患者既往无胸闷、胸痛症状,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酶升高不成比例,暂不考虑急性心肌梗死,考虑为横纹肌溶解。患者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和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服用史;高热,体温39 ℃,意识不清,嗜睡状态;动脉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肌酶升高,白细胞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恶性综合征。患者心肌酶明显升高考虑与恶性综合征有关。后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给予镇静、抗感染、控制血糖、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好转出院。

2 讨论

肌酸激酶(CK)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主要分为同工酶CK-MB、CK-MM和CK-BB,其中CK-MB多分布于心肌中,CK-MM多分布于骨骼肌及心肌中,而CK-BB在脑中的含量较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严重低血钾时,心电图可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心肌酶升高,极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肌酶升高的原因是严重低血钾,低血钾可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堆积在细胞内,造成细胞膜功能异常,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外渗入血,此时骨骼肌细胞受损最为严重。

热射病一般较易诊断,患者多有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运动等诱因。热射病引起肌酶升高的原因是:(1)高热直接损伤细胞膜和细胞膜内结构,使蛋白质变性,脂膜流动性改变,进而导致细胞膜破坏,细胞内酶进入血液;(2)细胞膜损伤导致电解质紊乱, 破坏细胞膜钠钾泵,且胞内钙离子超载,进一步加速细胞损伤;(3)大量出汗后,血钾降低,低血钾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酶外渗。病例2中患者未参加劳动及运动,一般不易考虑为热射病,且患者存意识障碍、发热、心肌酶升高,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提示应重视临床病史采集。

恶性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严重的并发症,通常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诱发,可出现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椎体外系症状、自主神经紊乱等,可见肌酶明显升高,白细胞增多。恶性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1)肌强直与体温升高同时出现;(2)有下列中的两项,即意识障碍、多汗、吞咽困难、震颤、尿失禁、缄默、血压下降或不稳、心动过速、肌酶升高、白细胞升高。治疗上应早期诊断,积极给予控制体温、补充液体等对症支持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

临床上常以肌酸激酶升高5倍以上作为横纹肌溶解的诊断标准[1],横纹肌溶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肌痛、乏力、血红蛋白尿。本文中3例患者肌酶升高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钾严重降低、热射病和恶性综合征,均不是由心源性因素引起。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脑梗死、脑出血、低血糖、剧烈运动[2]、外伤[3]、他汀类药物[4]等也可引起肌酶升高,临床医生应仔细甄别。

猜你喜欢
热射病脱氢酶醛固酮
热射病是什么?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夏天不可忽视的热射病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浅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浅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肾上腺醛固酮瘤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