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很多同学存在忽视实验心理学的现象,认为其学习难度大并且对技术本身没有帮助,其实实验心理学的学习对于测试本身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其本质就是心理实验,必须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测试,通过人为的干预、控制测试题目,外部实验条件来刺激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并且可以创造同样的实验条件来验证重复测试。[1]因此要想熟练的掌握这门技术,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就成了必备要素。
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影响被测人产生心理生物反应的因素是发生测试的自变量,而被测人经由测试中控制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反应是我们测试所要分析的因变量。[2]影响被测人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我们测试技术的核心内容,测试中用语言形式询问被测人所编制的题目。 另外还包括影响测试的环境因素,测试人自身所固有的因素等。
1.编题技术
作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核心技术, 编题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测试的准确度。在实案测试中,测试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案件情节, 对现场详细勘查分析案件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确保关键情节题不被遗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机协同作用,对自变量刺激产生的因变量, 也就是被测人产生的心理生物反应进行综合比对分析。 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编题方法有准绳测试法、隐藏信息测试法、综合测试法和认知综合测试法,对于复杂疑难的刑事案件而言,认知综合测试法表现出了更突出的测试效度。 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编题方法的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编题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测试环境
犯罪心理测试是主测人和被测人的交互过程,影响被测人反应的关键因素是主测人提出的问题,但是测试环境同样对被测人的反应产生着重要影响。测试时需要一间专门的测试室,室温控制在26℃左右,准备带有宽扶手且舒适感较好的椅子,椅子正对白墙,被测人面对墙壁避免受到色彩干扰。严格的测试环境可以有效降低额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从而保证测试质量。
3.被测人因素
被测人的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测试。 无论进行模拟实验还是实案测试, 被测人因素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自变量,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的被测人适时调整测前谈话使其能更好的配合测试,取得良好的测试效果。对于一些不具备测试条件的测试者也要调整测试方案,突破比较容易取得测试效果的其他人员。
经由自变量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生物反应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所要重点研究的因变量, 在此我们着重要掌握的是皮肤电、呼吸、脉搏、血压的反应持续时间和反应强度的图谱判别, 以及如何分析四项生理反应的交互作用。
学习图谱的识别是我们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又一重点内容, 课程设计是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实时评图技术,设置模拟盗窃案件的测试,根据被测人的生理反应图谱准确判断出盗窃者及失窃钱数,测试已取得98%的准确率。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很多国家被应用在预审阶段, 主测人对被测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观影响可能会对被测人产生心理暗示, 导致测试结果朝着主测人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我们在进行测试之前要制定严格规范的测前谈话。
测前谈话是测试的过渡阶段, 能够让被测人了解并尽快适应测试程序, 也可以通过测前谈话了解到被测人的生理反应水平, 同时主测人能够巧妙的利用测前谈话来调节被测人对心理测试的心理压力。[3]对于紧张度过高的被测,要尽可能的通过谈话让其缓解压力;对于过于轻视测试的被测,要通过谈话施加压力, 举实例让其相信测试的效度从而重视该项技术,严肃对待。
测前谈话是每一位主测人根据测试情况自主谈话,谈话内容大致包括测试流程、测试内容、测试安全性、测试目的等,测前谈话对心理测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谈话不能太过随意,可以提前根据掌握的案件情况拟定谈话大纲, 并针对被测人的不同反应适时调整,帮助被测人进入对案件的认知状态,作案者能更清晰的反应案件真实情况, 无辜者则更相信通过测试可以摆脱怀疑。
隐藏信息测试法犯罪情节题目的泄露会造成测试的假阴性[4],测试人员在对被测人的测前谈话设置中, 要特别注意避免泄露案件的关键信息导致的反应不准确,特别是在案情隐蔽、案件信息掌握较少的情况下,测前谈话的保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测前谈话中,主测人同样要避免诱导或暗示性的话语,要以技术为本,更客观科学的进行测试。
通常测前谈话都是在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以及了解案情查阅案卷之后设计的, 对于案情的把握基本上比较符合案发当时的情况, 但是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特别是对复杂疑难案件来说,案情可能并不像现场分析的那么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测试人员不能先入为主居高临下的质问被测人,而是循循善诱以倾听为主,让被测人主动讲述他所认知的案件情况,并且根据被测人所述适时的调整测前谈话,使我们的谈话更贴近被测人认知范围内的案件情况。 对测前谈话的修正能够让我们更为主动的掌握测试进程, 避免被测人在测试中对测试题不知所云。
测试中的内部效度说明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一项实验的内部效度高就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特定的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 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 内部效度越高说明额外变量对测试的影响越小,[5]测试的过程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从而能更好的分析被测人对题目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影响测试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在心理测量实验中, 一般对同一个目标的两次测量结果会存在不一致性,这是由练习效应、临场经验、 或者对题目的敏感程度导致的后测成绩高于前者。 犯罪心理测试实验中同样发现后测的测试效果要优于首次测试, 首先可能是对于第一次接触心理测试的人来说, 前测是一个熟悉测试流程的经验积累,后测则更关注于问题本身;其次可能是因为对于提问方式不再产生特异反应,熟悉了测试内容,明确了测试目的。但是模拟实验过程中,如果题目顺序不发生改变, 后测可能会引起被测人的提前反应或者抑制反应,可以结合呼吸、血压和脉搏综合判断图谱呈现的特征。
心理实验的被试选择一般是通过随机抽样或随机分配的形式进行分组的, 这样可以降低人为的选择偏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时间安排较紧张,因此采用了自主分配的方式,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会更愿意成立小组, 导致组间被测各方面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一定偏性, 从而降低了测试的内部效度。 今后的课程设计应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被测人,确保测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虽然在进行课程总结的模拟实验前严格的说明了实验流程、操作方式和指导语、测试题目,但是在模拟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比如一部分学生会在测试过程中忘记仪器操作方式, 有些学生会加入一些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编题方法。即使经过严格的控制,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每一组的实验程序发生变动,导致实验的内部效度受到影响。教学中的模拟盗窃案件和实验条件下的模拟盗窃案件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条件下, 还是主要以学生熟练掌握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要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控制实验程序,使其达到更科学的研究效果。